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36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7篇
肿瘤学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磁共振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中的应用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评价磁共振 (MR)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病理分级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对 2 8例脑胶质瘤患者术前行MR灌注成像 ,采用GRE EPI序列 ,重建相对脑血容量 (rCBV)彩图后 ,以肿瘤对侧对应部位和对侧正常脑白质为参照 ,分别计算出肿瘤最大rCBV1及rCBV2 ,并与病理学分级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 :低、高度恶性胶质瘤的最大rCBV1值分别为 1.38± 0 .36和 4 .32± 3.4 1,最大rCBV2值分别为 2 .83± 0 .76和 9.71± 6 .2 3;低、高度恶性胶质瘤的rCBV1或rCBV2值与病理分级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另外 ,rCBV1、rCBV2间有高度相关性 (r =0 .736 ,P <0 .0 0 1)。 结论 :MR灌注成像对脑胶质瘤的术前分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间期痫样发放对内侧颞叶癫痫患者脑静息态网络的影响,揭示间期癫痫活动发放对全脑功能的损害机制。材料与方法从45例行同步脑电f MRI数据采集单侧颞叶癫痫患者中,挑选35例(左侧颞叶癫痫患者18例、右侧颞叶癫痫患者17例),以同步脑电图监测,每一患者均采集间期痫样发放及无痫样发放状态静息态f MRI数据。采用独立成分分析方法,分别提取患者两种状态的核心网络、背侧注意网络、执行控制网络、默认网络及感觉运动网络等7套内在连接网络。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痫样发放及无痫样发放状态m TLE患者脑内在连接网络的差异。结果相比未发放状态,发放状态下颞叶癫痫患者核心网络的前扣带回功能连接增强,听觉网络的脑岛及颞上回功能连接减低。此外,背侧注意网络的顶上小叶在左侧颞叶癫痫患者表现为功能连接增强,而在右侧表现为连接减弱。前默认网络的额中回在右侧表现为功能连接减弱,而后默认网络颞中回及后扣带回在右侧表现为功能连接增强。执行控制网络的中扣带回和视觉网络枕叶皮层在左侧表现为功能连接增强。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左侧组视觉网络及右侧组听觉网络内连接强度的变化与发放状态下IEDs发放次数呈正相关。结论内侧颞叶癫痫发作间期痫样发放对脑高级认知网络及感知觉网络均产生了广泛影响,尤其是对参与脑高级认知功能网络的损害,这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海马硬化这一特异性内侧颞叶癫痫在发作间期脑功能受损机制。  相似文献   
3.
双源CT成像在评价冠状动脉狭窄中价值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8,自引:8,他引:18  
目的:通过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对比,评价双源CT(DSCT)在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并系统分析其对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52例疑似冠心病患者,男44例,女8例,平均年龄70.59岁,分别予以SCA和DSCT检查.由两位医师采用双盲法对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DSCT对冠状动脉重度狭窄评价的敏感性为92.31%,特异性为99.82%,阳性预测值为90.57%,阴性预测值为99.32%.结论:提示DSCT可以用于判断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尤其对冠状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可作为冠心病患者筛查、冠状动脉手术患者术前评价和术后随访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药组方作为血管栓塞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药组方作为血管栓塞剂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相关特性,以期获得一种理想的肿瘤血管栓塞剂。方法:将根据药典提供的数味具有抗癌和促凝作用的中草药制成具有一定黏滞性、不透X线、易经各种介入用导管注入动脉的混悬液栓塞剂。对其进行一系列有关特性的研究和鉴定,并应用其对8头健康猪进行肝动脉栓塞实验。结果:该栓塞剂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无致热原性及毒性作用;栓塞部位主要是末梢小动脉,栓塞牢靠,维持时间可达5周,不易形成侧支循环;经光镜和电镜观察证明其对正常肝组织损伤轻微。仅出现栓塞部位的肝细胞空泡变性和细胞质灶性坏死。结论:中药组方栓塞剂具有良好的血管栓塞作用,使用方便、安全,是一种较理想的末梢型血管栓塞剂。  相似文献   
5.
~(18)氟去氧葡萄糖PET/CT显像对胃癌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18氟去氧葡萄糖(18FDG)PET/CT对胃癌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临床怀疑胃癌的32例患者(男25例,女7例,年龄31~82岁)行18FDG PET/CT显像,显像前饮水600ml扩张胃腔,PET图像对目测阳性病灶勾画感兴趣区(ROI),并测量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CT图像测量胃壁增厚的最大厚度,所有患者均通过手术或胃镜取得病理结果. 结果:经18FDG PET/CT检查的32例患者中,发现胃癌24例.18FDG PET/CT对胃癌诊断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92.3%、100%和93.8%.胃癌患者的SUVmax与胃壁厚度呈正相关,有无淋巴结转移与SUVmax及胃壁厚度的差异均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根据PET/CT检查结果对24例胃癌患者进行临床分期:Ⅰ期9例,Ⅰ~Ⅱ期1例,Ⅱ期3例,Ⅲ期1例,Ⅳ期10例. 结论:18FDG PET/CT显像对胃癌的诊断、生物学行为评价及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上矢状窦撕裂的CT诊断(附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上矢状窦撕裂的CT表现,讨论本病的CT诊断及其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证实的9例上矢状窦撕裂的CT片,探讨其CT表现特点,评价其临床价值。结果:9例上矢状窦撕裂,其中5例撕裂位于前段,4例位于中段,血肿集中于撕裂部位,中段撕裂血肿明显较大;CT诊断正确7例。主要CT表现:9例CT扫描均见上矢状窦变形增大,其中4例表现为“带征”,3例“三角征”,2例不规则形;7例硬膜外并硬膜下血肿,血肿位于大脑镰旁,大血肿内见小血肿影。呈血肿“叠加”表现;7例中线部颅盖骨骨折;7例侧脑室下移;5例中线结构居中,4例略偏移。结论:上矢状窦撕裂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CT扫描有助于定位及定性诊断,为临床制订手术方案和确定手术入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高速CT(EB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78例临床怀疑为肠梗阻患者的CT扫描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进行双期增强扫描,32例行MPR-冠状位、矢状位图像重建,并将CT确诊为肠梗阻的患者与临床检查结果对照。结果:78例患者中EBCT提示肠梗阻者73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或临床随访证实者共73例,与临床结果完全符合,EBCT对诊断肠梗阻的敏感性达100%;其中66例CT作出明确诊断,准确性达90.4%,对病因诊断的符合率达86.3%。结论:EBCT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在肠梗阻的定位诊断、病因诊断和血供情况的了解具有极大的优势,已成为诊断肠梗阻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部急性出血选择性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行选择性动脉血管造影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腹部及盆腔急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0例均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插管后作选择性血管造影,用碘化油、明胶海绵或弹簧圈栓塞治疗,80例中完全止血68例、再出血9例、无效3例。结论介入方法不仅可确定出血部位,而且可达到止血目的,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9.
功能磁共振成像视网膜脑图技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etinotopic mapping,fMRI retinotopic mapping),主要采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 fMRI,BOLD-fMRI)的方法,研究视网膜与视皮层之间的拓扑映射关系,对视皮层功能区进行划分,具有无创、精确的优点.在国外,该技术现已比较成熟,广泛应用于视觉生理及临床疾病的研究;但在国内,因其复杂原理和方法,至今仍鲜有深入报道.笔者就fMRI视网膜脑图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癌侵犯门静脉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癌侵犯门静脉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陈自谦①陈君坤曹建民王中秋王鸣朱锡旭笔者自1991年1月至1996年4月对54例肝癌合并门静脉侵犯进行了TACE治疗,现着重探讨TACE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1材料和方法本组54例,男44例,女10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