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0篇
神经病学   3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4篇
  1篇
肿瘤学   9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2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健良  闫福民  牟永告 《广东医学》2002,23(10):1080-1081
目的:探讨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DTICH)的发生因素机制及诊治经验。方法:总结分析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22例DTICH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恢复良好12例,中残3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4例(18%)。结论:DTICH的发生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有关,早期诊治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残率及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正1病例资料病例1:32岁男性,因头痛头晕12 d、加重伴抽搐4 d入院。入院头颅MRI平扫+增强考虑左侧额叶囊性星形细胞瘤(图1A~C)?全麻下行经左额开颅肿瘤切除术,全切肿瘤,术野仔细止血,未见活动出血后关颅。术后病理为浸润型星形细胞瘤(WHO分级Ⅱ级)。术后4 d,头痛加重,复查头颅CT示脑水肿加重(图1D、1E),静脉滴注甘露醇(125 ml,1次/6 h)脱水治疗,尿量明显增加但头痛无明显改善。术后5 d,无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Cavemous angioma,CA)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脑内型CA的病例资料,均经手术切除和病理证实。结果19例病灶全切除。病人术后癫癎、头痛头晕、局灶神经功能障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或消失。术后随访2周~6.9年,平均1.1年,2例病人术后仍需继续抗癫癎治疗。结论显微手术是治疗有症状脑内型CA的可靠方法,术前娩影材质(自制标记)定位及术中B超实时引导简便易行,临床可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移动电话(mobile phone,MP)产生的电磁辐射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近年来脑肿瘤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尤其在青年人群中脑胶质瘤的发病率较高,二者是否存在相关性?本文就MP是否与脑肿瘤有关,对国内外研究资料进行复习综述。  相似文献   
5.
鼻内窥镜和术中磁共振在经蝶垂体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外科医生一直在努力追求垂体瘤手术微创且有效的途径。近年来鼻内镜和术中磁共振技术发展迅速,两者均促进了垂体瘤手术的发展,它们的结合在垂体瘤手术中是可行的。本文对鼻内窥镜和术中磁共振在经蝶垂体瘤手术中的应用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6.
垂体泌乳素微腺瘤常见,其诊治较为复杂。诊断应根据Ⅰ临床表现、血清内分泌激素测定、影像学检查三方面综合分析。口服溴隐亭为其主要治疗方式,手术及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可以作为备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颅底肿瘤包括前、中、后和侧颅底的肿瘤.颅底的鼻腔、鼻窦、鼻咽部、咽旁间隙、翼腭窝、颞下窝、颞骨等部位的肿瘤均可向上侵及前、中、后和侧颅底,甚至累及颅内形成跨颅底的肿瘤.由于颅底区域的解剖结构复杂、神经血管密集、功能复杂重要、术野深在狭小,颅底肿瘤的手术治疗一直是神经外科界的巨大挑战[1-2].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以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有效防止颅内与颅底重要结构的损伤,对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对颅底肿瘤手术入路的选择予以归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在对前颅底肿瘤实施显微手术时,手术入路的选择和颅底重建的原则.方法 回顾性总结前颅底肿瘤患者85例的临床资料.借助术前影像学(CT和MR)资料,准确评估肿瘤的部位、大小、性质和周边组织受累情况等,从而选择合理且熟悉的手术入路.术中尽可能在显微镜辅助下对肿瘤进行微创切除,降低术后致残率和病死率.并根据肿瘤切除后颅底结构的缺损程度决定相关的修复方案.结果 85例患者中经冠状开颅(包括半冠)入路的26例.经改良翼点入路的38例,经额眶入路的13例,经额、鼻窦联合入路的9例.肿瘤镜下全切除的79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有83例患者的临床症状获得不同程度的缓解,无手术死亡病例.13例患者的肿瘤发生远期复发,其病理性质以恶性为主.所有颅底脑膜缺损的患者匀在一期重建,采用自体肌腱膜或人工脑膜加生物胶进行严密修复.对小于3 cm的颅底骨质缺损一般不实施重建,有5例患者的骨性缺损大于3 cm,采用了人工材料(硅橡胶为主)进行重建.全部患者中有4例在术后发生短暂的脑脊液漏,均通过保守治疗而愈合.结论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和周边组织的受累情况选择适当的入路,对肿瘤患者实施微创切除并在一期进行必要的颅底修复是治疗前颅底肿瘤的有效方法 .手术入路应尽量有利于病灶切除,并降低术后致残率和病死率,颅底重建时必须恢复硬脑膜的严密性,维持颅底组织的良好支撑,同时不干扰对肿瘤的术后复查和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放射性脑坏死的影像学特点及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治疗的放射性脑坏死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鼻咽癌放疗后13例,行切除坏死病灶或部分切除坏死病灶联合颞极切除及颞肌下减压;其他肿瘤6例,行部分切除坏死病灶及去骨瓣减压。结果术后随访6~72个月,头痛症状消失13例,偏侧肢体麻木及偏瘫症状好转6例,癫疒间发作次数减少5例。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对保守治疗无效的放射性脑坏死,手术可迅速缓解病人颅内压增高症状,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6-氧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06-methylguanine-DNA-methyl transferase,MGMT)是肿瘤对甲基化类药物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常规方案对MGMT阳性胶质瘤的化疗效果不理想.本实验在动物体内观察干扰素α/β(interfer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