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49篇
  免费   220篇
  国内免费   80篇
耳鼻咽喉   15篇
儿科学   87篇
妇产科学   44篇
基础医学   118篇
口腔科学   31篇
临床医学   1005篇
内科学   663篇
皮肤病学   56篇
神经病学   109篇
特种医学   113篇
外科学   1045篇
综合类   584篇
预防医学   140篇
眼科学   35篇
药学   247篇
  12篇
中国医学   87篇
肿瘤学   15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168篇
  2019年   106篇
  2018年   132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259篇
  2013年   296篇
  2012年   329篇
  2011年   400篇
  2010年   388篇
  2009年   447篇
  2008年   523篇
  2007年   560篇
  2006年   39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腹腔镜和开腹结直肠手术的炎性反应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和开腹结直肠手术患者全身和腹腔炎性反应的差异,为腹腔镜手术对结直肠肿瘤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51例2004年4-8月间收治的乙状结肠和直肠恶性肿瘤患者,采用腹腔镜辅助手术25例(LAP组),开腹手术26例(OPEN组)。术毕骶前留置引流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炎性反应及与手术相关的各项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ASA分级、术前血红蛋白及白蛋白水平、肿瘤Dukes分期和手术方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的比较中,LAP组占有明显优势(P<0.05)。腹腔引流量在术后第1天,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2-4 d,LAP组明显低于OPEN组(P<0.05)。LAP组术后第1天,周围血中性粒细胞[(7.30±2.62)×10~9/L]、白介素(IL)-10[(19.46±3.31)pg/ml]和C反应蛋白(CRP)[(2.76±2.17)mg/dl]水平均显著低于OPEN组(P<0.05)。术后第4天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两组腹腔引流液的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及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天LAP组IL-10 [(22.53±15.47)pg/ml]明显低于OPEN组(P<0.05)。结论术后早期,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腹腔炎性反应与开腹手术相当,而全身炎性反应较开腹手术轻。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临床上体现出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天数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领域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现对国际上关于高血压流行病学、基础研究和循证医学等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比较全面地论述。  相似文献   
3.
甲状舌管癌一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例:女,21岁,发现颈前区无痛性肿块3周入院。查体:颈前区可扪及4 cm×3 cm无痛性肿块,且随伸舌活动。B超示:颈正中见一42 mm×32 mm分隔状低回声区,部分见囊块状强回声区约14 mm×15 mm,肿块随伸舌活动,双侧甲状腺未见明显肿块,拟诊甲状舌管囊肿。行甲状舌管囊肿切除术,术后病理示:甲状舌管囊肿内伴甲状腺乳头状微癌。镜下见纤维性囊壁,内衬上皮乳头状增生,中央为纤维血管轴心,部分上皮细胞见核仁核沟及核内包涵体,囊壁有钙化及沙砾体形成(见图1)。2周后再行左甲状腺近全切加右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术中发现双侧甲状腺下降不全,腺体主要位于…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在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腹腔镜技术存结直肠恶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是结直肠肿瘤手术发生的重大变革之一.该文主要对腹腔镜技术在直肠癌保肛手术中应用的原则、病例选择、技术关键进行论述,并对腹腔镜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可行性、肿瘤根治性、短期疗效、远期疗效进行了评价.认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术后生命质量、远期疗效、卫生经济学评价将是今后需要探讨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运用DSA设备作吞咽功能检查的价值。材料和方法:用DSA设备对正常组24例,咽异感症患者32例,做上至颅底、下达第七颈椎平面的正侧位动态采集,了解吞咽状况,并行咽传输时间测定,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正常对照组咽传输时间为1.441±0.302s,咽异感症患者咽传输时间为1.367±0.409s,两组结果相比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但后者较易发生咽部钡剂滞留等改变。结论:DSA机由于采集速度快,不但在心血管检查及介入治疗方面有重要意义,而且在非血管性脏器的动力学检查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由于能完整记录钡剂通过咽部的全过程,故此方法是吞咽功能检查的良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前,诊断白血病常用的是细胞形态学(M)、免疫学(I)、细胞遗传学(C)、分子生物学(M)等技术,即MICM诊断。诊断血友病常用的是临床诊断、家系调查、凝血检测和基因诊断。本文就白血病的分子标记检测和血友病的基因诊断作一简述。1白血病的分子标记检测检测白血病分子标记的常用技术主要有:(1)聚合酶链反应(PCR)具有专一性强、敏感性高、标本要求低、操作简便和快速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白血病等恶性肿瘤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检测。(2)Southern印迹法(Southern blot)用于从胶至膜的任何形式的DNA转移,是分析DNA的基本方法。(3)反转录PCR(…  相似文献   
7.
36例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98年6月至2006年9月瑞金医院收治的36例病理诊断为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胰腺浆液性囊腺瘤好发于中老年女性,多见于胰腺头颈部,无特征性临床表现。B超和CT诊断囊性肿瘤的正确率分别为69%(25/36)和94%(34/36)。CT对于囊腺瘤的诊断正确率为80%(29/36),对浆液性囊腺瘤的诊断正确率为61%(22/36)。在不能排除或考虑实性假乳头状瘤的病人中MRI对于囊腺瘤的诊断正确率80%(4/5)。本组35例行手术治疗,其中7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1例行胰腺节段切除;12例行胰体尾切除;5例行局部切除,1例行剖腹探查活组织检查。10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包括胰瘘、内出血、幽门梗阻、胰腺假性囊肿合并肠瘘病人及不同程度的胸腔积液。1例因内出血死亡。本组3例失访,32例获随访,除2例因其它疾病死亡,其余均健在,术后无复发。结论:CT和MRI,结合肿瘤学指标和临床病理特征可大大提高浆液性囊腺瘤的术前诊断率。浆液性囊腺瘤是一种良性的肿瘤,但手术治疗并发症较多。大多数浆液性囊腺瘤可考虑随访;有症状的胰腺浆液性囊腺瘤,或与黏液性囊性肿瘤不能鉴别者,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全腹膜外补片植入术中补片不固定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评价全腹膜外补片植入术中补片不固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50只SD大鼠建立疝缺损(3cm2)模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使用聚丙烯补片(12 cm2)采用腹膜外补片植入术进行修复。甲组为补片固定组,乙组为补片不固定组。大鼠于术后不同时间分批处死,记录补片的挛缩度、腹壁抗张强度以及组织细胞学变化。结果所有大鼠术后腹腔均无粘连。2组大鼠在术后7 d、14 d、30 d、60 d和90 d补片的挛缩度分别为6.7%±1.3%vs 7.3%±1.5%、12.3%±1.3%vs 12.4%±1.6%、14.0%±2.0%vs 14.5%±1.3%、17.4%±2.1%vs 18.4%±1.5%和18.9%±2.2%vs19.5%±2.6%(P>0.05);2组大鼠的腹壁抗张强度分别为(288.4±8.4)mm Hg vs(286.6±10.2)mm Hg、(300.4±11.2)mm Hg vs(298.8±11.4)mm Hg、(305.0±11.7)mm Hg vs(303.3±16.1)mm Hg、(309.0±10.8)mm Hg vs(307.6±8.9)mm Hg和(311.8±9.8)mm Hg vs(310.0±8.6)mm Hg(P>0.05);2组大鼠的组织细胞学变化一致。结论当补片面积是大鼠疝缺损的4倍以上时,不固定的腹膜外补片植入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胰腺位于腹膜后,位置深在,其早期症状不明显或仅有轻微的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难以引起病人注意:且胰腺癌具有早期胰外侵犯的生物学特性,易较早出现淋巴和血道转移,故绝大多数病人发现时已属于Ⅲ、Ⅳ期。胰腺血供丰富.且紧邻门静脉(PV)、肠系膜上动脉(SMA)、肠系膜上静脉(SMV)、脾静脉(SV)和肝动脉(HA)等重要血管,手术难度大,切除率尤其是根治性切除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胃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和CT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和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07例行根治或姑息性切除术的胃癌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20例黏液腺癌和487例非黏液腺癌)及术前的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对比分析20例黏液腺癌和38例非黏液腺癌的CT征象(CT轴位图像上肿瘤最大径、厚度、大体分型及强化方式)。结果:通过术前电镜活检,仅25.0%(5/20)的胃黏液腺癌得到确诊。20例黏液腺癌均为进展期胃癌,487例非黏液腺癌中早期胃癌占16.8%(82/48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与非黏液腺癌相比,黏液腺癌肿瘤较大[(6.9±4.0)cm比(4.4±2.3)cm,P=0.011],淋巴结转移率较高(85.0%比60.6%,P=0.028),且Ⅱ~Ⅳ期病例较多(95.0%比72.3%,P=0.025);二者在CT轴位图像上肿瘤最大径(P=0.008)、厚度(P=0.001)、大体分型(P=0.037)和强化方式(P=0.000)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但黏液与非黏液腺癌在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远处转移和根治性切除率间均无差异。结论:胃黏液腺癌病例数少且多属进展期,通过内镜活检判断黏液腺癌的敏感度较低,而多层螺旋CT则有助于鉴别黏液和非黏液腺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