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化疗药物对荷人胆管癌裸小鼠移植瘤的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化疗药物对荷人胆管癌裸小鼠移植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人中分化胆管癌裸小鼠移植瘤模型。将45只荷人胆管癌裸小鼠分为各治疗组和对照组,裸小鼠治疗组每组5只,对照组10只。分组当天称鼠重,由尾静脉用药1次。给药剂量:丝裂霉素(MMC)4mg/kg,阿霉素(ADM)10mg/kg,长春新碱(VCR)0.20mg/kg,泰素(TAXOL)20mg/kg,顺铂(DDP)10mg/kg,环磷酰胺(CTX)120mg/kg,5-氟脲嘧啶(5-Fu)120mg/kg,NS为0.2mL/只。第21天处死裸小鼠,称鼠重,计算体重变化。治疗期间每周测肿瘤瘤径2次,计算相对肿瘤增殖率T/C(%)。结果:MMC,ADM,VCR,TAXOL,DDP和CTX组第21天相对肿瘤增殖率分别为:1%,23%,39%,47%,51%和86%,裸小鼠体重增加分别为:21%,0%,11%,1%,14%和8%。5-Fu组80%裸小鼠死亡,有药物毒性反应。结论:MMC,ADM,VCR,TAXOL,DDP对荷人中分化胆管癌裸小鼠的移植瘤有明显的抗癌作用,CTX无效。  相似文献   
12.
TGF-β对EMT的诱导及EMT抑制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皮-间质转化(EMT)是肿瘤细胞获得侵袭和转移能力的最主要途径。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已知诱导肿瘤细胞发生EMT的关键因子。本文系统介绍TGF-β及其诱导肿瘤细胞发生EMT的信号通路,并综述抑制EMT发生的新抑制剂。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多替泊芬-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1)体外杀伤效应实验,肿瘤细胞加药后孵育3h,采用波长627.8nm、功率密度20mW/cm2的激光照射300s,应用磺酰罗丹明B蛋白染色法(sulforhodamine B,SRB)检测多替泊芬对人口腔鳞癌细胞KB、人结肠腺癌细胞HCT-116、人胃腺癌细胞MKN-45、人宫颈上皮鳞癌细胞HELA、人食管癌细胞Eca-109、人膀胱癌细胞T-24等6株人实体瘤细胞增殖生长的抑制作用。(2)在体抗肿瘤效应实验,荷瘤裸小鼠单次静脉注射多替泊芬后1h,采用波长627.8nm、功率密度120mW/cm2的激光照射肿瘤30min,检测多替泊芬-PDT对裸小鼠人鳞癌KB、人胃腺癌MKN-28、人结肠腺癌HCT-116三种移植肿瘤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多替泊芬光动力治疗对6株人实体瘤细胞生长抑制的IC50为0.14~0.20μM;加药无激光照射时,对人实体瘤细胞无生长抑制作用。多替泊芬光动力疗法对人鳞癌KB、人胃腺癌MKN-28和人结肠腺癌HCT-116三种裸小鼠移植瘤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该作用与药物剂量相关,10mg/kg多替泊芬光动力治疗后第24天上述三种移植瘤的相对肿瘤增值率分别为13.8%、11.7%、14.2%。结论多替泊芬-光动力疗法对本实验的6株人实体瘤细胞、三种实体瘤均有显著生长抑制作用,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胃腺癌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 VEGF)及其受体 KDR(VEGFR)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VEGF/VEGFR的表达,并分析其与61例胃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胃腺癌组织VEGF/VEGF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9%和39.3%;其中粘液腺癌和管状腺癌表达率较高(P<0.05,P<0.01),VEGF/VEGFR表达率分别为71.4T/42.8%和61.9%/52.4%;VEGF/VEGFR的阳性表达与TNM分期有显著差异(P<0.05,P<0.01),阳性率为Ⅵ>Ⅲ>Ⅱ>Ⅰ期,Ⅳ、Ⅲ、Ⅱ、Ⅰ期的表达率分别为 80.0%/50.0%,68.2%/45.5%,40.0%/30.0%和36.8%/31. 6%;胃腺癌并转移患者,VEGF/VEGFR的阳性表达分别为76.2%和47.6%,远高于无转移的45.0%和35.0%(P<0.05,P<0.01);术后生存期小于1年的VEGF的表达率为66.7%,明显高于术后生存期1年以上的52.2%。结论:VEGF是胃腺癌血管生成的正向调  相似文献   
15.
目的:实体瘤内部环境是由很多复杂因素共同构成的.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在实体瘤中数量丰富,它们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途径与肿瘤细胞产生相互影响,在促进肿瘤发生和演进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缺氧是实体瘤内实际存在的环境之一,与肿瘤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基于此,我们用更贴近实体瘤内环境的缺氧共培养模型,研究缺氧和肿瘤细胞共同作用于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后对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Transwell共培养小室,将人高转移肺癌细胞95D与人肺成纤维细胞进行缺氧共培养,分别用MTT法和BrdU法观察对成纤维细胞增殖情况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增殖相关的蛋白激酶B(AKT)和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的改变;采用ELISA法检测成纤维细胞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改变;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成纤维细胞内肝细胞生长因子的变化.结果:缺氧共培养后,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增强,AKT水平无明显变化,但是激活状态的p-AKT表达量上调;成纤维细胞分泌MMP2和MMP9的量均有增加;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在缺氧共培养一小时后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表达显著上调.结论:与肿瘤细胞缺氧共培养可促进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并明显增加成纤维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和肝细胞生长因子分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微乳薄层色谱及其图像分析在中药石韦中的鉴别应用。方法:以传统有机相和SDS-正丁醇-正庚烷-水微乳液作为展开剂,通过普通硅胶G板,高效硅胶薄膜和聚酰胺薄层层析,分离鉴别了中药石韦中黄酮类化学成分,考察了提取溶剂、微乳液类型、改性剂等因素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中药石韦的最佳提取溶剂为60%乙醇,最佳展开溶剂为含水量75%的微乳溶液,加0.8mL甲酸和0.2mL丙酮作为改性剂。结论:该法分离效果显著,实验时间短,灵敏度高,各类组分可同时分析鉴定,点样量小,斑点清晰,圆而集中,且不使用刺激性强的有机溶剂,为石韦的鉴别提供了一种简便、准确方法。  相似文献   
17.
藤黄酸促进bax和p53表达诱导人肝癌细胞SMMC-7721凋亡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藤黄酸(gambogic acids,GA)对肝癌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并探讨其分子作用机制。方法与结果:采用MTT比色法检测藤黄酸对人肝癌和人正常肝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藤黄酸对人肝细胞性肝癌SMMC-7721细胞株和QGY-7701细胞株有明显增殖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而对正常人肝组织L-02细胞株作用相对较弱;光镜及电镜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给予GA后,肝癌细胞发生明显的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如细胞体积变小,细胞核固缩,出现凋亡小体等;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bax mRNA以及bax和p53蛋白表达变化,结果表明GA可诱导bax mRNA及bax和D53蛋白表达上调;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给予GA后,SMMC-7721裸小鼠移植瘤组织呈现典型的DNA ladder电泳梯状条带。结论:藤黄酸可显著抑制人肝癌细胞的增殖,其分子作用机制可能通过促进bax和p53表达上调,从而诱导人肝细胞性肝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8.
低胆碱食物对实验性肝癌发生发展的影响及机理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50只Wistar雄性大鼠分组实验。A组,普通混合饲料加3'-甲基-4-二甲基-氨基偶氮苯(3'-MeDAB);B组,低胆碱饲料玉米粉加3'-Me-DAB;C组,单纯玉米粉;D组,单纯普通混合饲料饲养。测定诱癌过程中各组动物肝组织中总磷和磷脂酰胆碱含量。结果A、B组在第20周时均诱发出肝癌,诱癌率B组为81.8%,A组为20%,P<0.05.B组诱癌动物多发生广泛转移:网膜、腹腔淋巴结、膈肌、脾门、肺脏,部分动物出现血性腹水,而A组未出现转移和腹水。A、B组动物肝组织中总磷和磷脂酰胆碱含量在诱癌过程中持续降低,B组更为明显。表明低胆碱可促进实验性肝癌发生发展,其机理可能是低胆碱影响磷脂酰胆碱合成以及DNA甲基化。  相似文献   
19.
二乙基邻菲咯啉二氯合锡与DNA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循环伏安和电泳等手段,对二乙基邻菲咯啉二氯合锡[Et2SnCl2(phen)]与DNA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t2SnCl2(phen)主要作用于DNA磷酸基因,使DNA构象发生改变。此外还存在通过Et2SnCl2(phen)的邻菲咯啉插入DNA双股螺旋的作用方式。Et2SnCl2(phen)浓度较大时可使DNA单链断裂。首次提出了Et2SnCl2(phen)对DNA可能的分子作用机制模型。  相似文献   
20.
23-羟基白桦脂酸的30位羟基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天然活性化合物23-羟基白桦脂酸进行结构修饰,寻找新的抗肿瘤候选化合物。方法:将23-羟基白桦脂酸3,23位羟基经乙酰化保护以及28位酯化得23-羟基白桦脂酸酯,再与间氯过氧苯甲酸进行环氧化反应,开环及脱保护得到目标化合物。用MTT法进行抗肿瘤活性的测定。结果:所合成的新化合物6a-e和7a其结构均经过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确证。目标化合物6a-e的抗肿瘤活性在多个细胞系中高于23-羟基白桦脂酸。结论:23-羟基白桦脂酸的衍生物6e可作为比较有潜力的候选化合物进一步进行抗肿瘤活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