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5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4 毫秒
41.
目的:研究P~(16)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与肝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例肝癌及癌旁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结果:P~(16)蛋白在肝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为22%(11/50),癌旁组织58%(29/50);P~(16)蛋白与AFP呈负相关(P<0.05);P~(16)蛋白在高分化肝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低分化肝癌(P<0.05)。结论:P~(16)基因在肝癌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P~(16)基因失活可致AFP基因激活;P~(16)基因与肝癌细胞的分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2.
目的:研究P16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与肝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例肝癌及癌旁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结果:P16蛋白在肝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为22%(11/50),癌旁组织58%(29/50):P16蛋白与AFP呈负相关(P〈0.05);P16蛋白在高分化肝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低分化肝癌(P〈0.05)。结论:P16基因在肝癌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P16基因  相似文献   
43.
目的:建立首个针对放射肿瘤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简易形成性评价(Mini-FERO)量表,初步应用于教学实践并评估其实际教学应用价值。方法:基于放射肿瘤科规培教学大纲及考核要求和临床公用的Mini-CEX量表结构,制订针对放射肿瘤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Mini-FERO量表。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选择2021年3月1日—12月31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轮转的26名住院医师,应用Mini-FERO量表进行轮转初期、中期、末期3次测评,使用配对t检验分析考核前后的测评结果差异,由参与考核的住院医师和带教老师进行满意度评分,对量表进行全面评估。结果:26名住院医师的3次测评平均分数逐次提高,各考核项目单项成绩同样逐次提高,且第2次与第1次测评之间成绩提升较显著,平均提升(1.43±1.02)分(t=7.13,P<0.001),第3次较第2次测评平均提升(0.41±0.50)分(t=4.07,P<0.001),二者相差(1.02±1.15)分(t=4.53,P<0.001)。考核平均用时(34.31±24.46)min。被考核住院医师对Mini-FERO量表总体满意度评分(8.42±0.85)分,带教老师总体满意度评分(8.45±0.85)分,满意度为96%(25/26)。结论:本研究建立Mini-FERO量表,并验证了其在放射肿瘤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教学实践中的可行性,其可以体现住院医师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提高的过程,同时考核时间短,不增加带教老师的教学负担,弥补了目前放射肿瘤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无形成性评价的不足。  相似文献   
44.
目的 基于MRI技术分析下咽鳞状细胞癌咽后区域淋巴结转移率和高危影响因素,以指导临床靶区勾画。方法 搜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12-2018年间的下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入组的患者需经病理确诊,并且在所有治疗前接受了头颈部MRI检查,并且其淋巴结转移诊断、临床靶区勾画都经过全科查房讨论审核确定。通过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找到原发灶体积GTVp及淋巴结体积GTVnd的最佳界值,将患者区分为高GTVp组、低GTVp和高GTVnd组、低GTVnd组后,纳入患者出现咽后区域LNM的高危因素分析,分别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患者 326例,所有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90.5%,最常见的区域为Ⅱ a区,其次为Ⅲ、Ⅱ b、Ⅳ、Ⅶa (咽后)、Ⅴ区。咽后淋巴结转移率为21.5%,原发灶位于咽后壁患者中咽后淋巴结转移率为53.1%。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原发于咽后壁、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GTVp>47cm3、GTVnd>22cm3与咽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值为0.002、0.020、0.003、0.023)。结论 下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原发灶位于咽后壁患者。同时具有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较大肿瘤负荷患者容易出现咽后淋巴结转移。对于具有以上高危因素患者推荐临床靶区勾画时将咽后淋巴结引流区包括在内。  相似文献   
45.
目的 分析体部大分割放疗肺转移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分析自2007-201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 193例肺转移瘤患者,男 124例,女 69例,中位年龄 58岁,中位KPS评分80分。原发肿瘤以肺癌(33.7%)、结直肠癌(21.2%)、头颈部肿瘤(13.5%)、乳腺癌(10.9%)为主。分析大分割放射治疗肺转移瘤的临床结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59.9个月(95%CI为 55.1~64.6个月),共治疗317个病灶,90.7%应用4D-CT定位,应用调强放疗(IMRT)、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螺旋断层治疗(TOMO)技术者分别占69.4%、28.0%、2.6%,中位大体肿瘤体积、计划靶体积分别为5.0(0.2~142.3)、12.0(1.0~200.1)cm3。处方剂量以60Gy分 4~15次为主,中位计划靶体积剂量60(45~70)Gy;生物等效剂量96(60~150)Gy。1、3、5年局控率分别为95.7%、91.3%、89.9%,原发肿瘤至肺转移诊断中位时间是局控率的影响因素(P=0.027)。1、3、5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0.1%、60.8%、46.2%和54.3%、30.3%、19.9%,放疗前肺外远处转移和原发肿瘤至肺转移诊断中位时间是总生存、无进展生存的影响因素。未见>3级不良反应。结论 图像引导放疗大分割精准放疗对肺转移瘤可取得安全且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46.
目的研究翻转课堂联合微课教学法在普外科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学校2015级临床专业学生80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革组和对照组,各4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改革组使用翻转课堂联合微课教学法进行教学。对两组学生进行期末评测,比较两组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优良率和教学满意度评分。结果对照组期末考试成绩的优良率(42.50%)明显低于改革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改革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对理论知识理解的提升、创新思考能力的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以及对学习专业知识兴趣的提升方面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翻转课堂联合微课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学满意度,相信伴随对该种模式的进一步探索,翻转课堂联合微课教学法能够在普外科教学中会得到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应用,进而为国家培养和输送更多合格的普通外科人才。  相似文献   
47.
[摘要] 目的 探讨肿瘤标志物内皮细胞特异因子-1(ESM-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鉴别良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暨南大学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心胸外科收治的胸腔积液患者99例,其中恶性胸腔积液患者53例(恶性胸腔积液组),良性胸腔积液患者46例(良性胸腔积液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胸腔积液中ESM-1、MMP-2和MMP-9的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ESM-1、MMP-2和MMP-9鉴别良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效能。结果 恶性胸腔积液组胸腔积液ESM-1、MMP-2和MMP-9水平显著高于良性胸腔积液组(P<0.05)。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病理类型、T分期与胸腔积液ESM-1、MMP-2、MMP-9的水平存在显著关联(P<0.05);远隔器官转移情况与MMP-2、MMP-9水平存在显著关联(P<0.05),而与ESM-1关联性不显著(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ESM-1、MMP-2和MMP-9均具有鉴别良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P<0.05),其截断值分别为40.110 ng/ml、446.690 ng/ml和145.560 ng/ml。将ESM-1、MMP-2和MMP-9进行联合诊断,结果显示,MMP-2+MMP-9组合获得的灵敏度最高(96.2%),MMP-2+ESM-1组合获得的特异度最高(89.1%),而ESM-1+MMP-2+MMP-9组合的诊断效能最优(AUC=0.928)。结论 恶性胸腔积液中ESM-1、MMP-2和MMP-9表达水平显著增高,可作为鉴别良恶性胸腔积液的指标,三者联合诊断效能更优。  相似文献   
48.
目的分析嗜神经侵袭(PNI)阳性鼻腔副鼻窦腺样囊性癌(ACC)的疗效, 探讨PNI在鼻腔副鼻窦ACC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105例鼻腔副鼻窦ACC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和国际抗癌联盟第8版分期系统重新分期。随访获取患者治疗失败和生存资料, 预后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采用Log rank检验, 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比例风险模型。结果上颌窦(59例)为最常见的肿瘤原发部位, 其次为鼻腔(38例)。Ⅲ~Ⅳ期患者93例。治疗方式包括单纯手术14例, 单纯放疗13例, 术前放疗+手术10例, 手术+术后放疗68例。中位随访91.8个月, 5年局部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72.6%、73.0%、52.9%和78.0%。33例(31.4%)患者PNI阳性, 其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53.7%、29.4%和56.5%, 均低于PNI阴性组(分别为80.8%、63.0%和86.8%, 均P<0.05), 而两组的局部控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4.5%和76....  相似文献   
49.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cute and late toxicities in patients with prostate cancer trea-ted with hypofractionated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IMRT). Methods Between June 2006 and June 2008, 37 patients with prostate cancer were treated with hypofractionated IMRT. The clinical target vol-ume (CTV) was the prostate, seminal vesicles and pelvic lymph nodes in 24 patients, the prostate and semi-hal vesicles in 12, and only the tumor bed in 1. The dose per fraction was 2.3 - 2.8 Gy, with 2.7 Gy in 26 patients. The minimal dose was 62.5-75.0 Gy to the prostate and seminal vesicles, and 50 Gy to the pelvic lymph nodes. Results The median follow-up was 14 months. None of the patients experienced grade 4 a-cute gastro-intestinal (GI) toxicity. Grade 1, 2 and 3 acute GI toxicity occurred in 24.3%, 35.1% and 2.7% of the patients, respectively. The rectal V50>27% and V55>20% were highly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grade ≥1 acute GI toxicity. Grade 1,2 and 3 acute genitourinary (GU) toxicity occurred in 68%, 0% and 3% of the patients, respectively. The bladder V50> 10%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grade ≥1 acute GU toxicity. The incidence of late GI toxicity was low. No grade ≥3 late GI toxicity was observed. The incidence of late grade 1 and 2 GI toxicity was 24% and 5%, respectively. The rectal V65> 10% was highly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grade ≥1 late GI toxicity. No late grade 4 GU toxicity was observed. The incidence of grade 1, 2 and 3 late GU toxicity was 49%, 11% and 3%, respectively. Grade ≥2 late GU toxicity was correlated with V40, V50 and mean dose of the bladder. Conclusions Acute and late toxicity of hypofractionated IMRT is acceptable in patients with prostate cancer.  相似文献   
50.
为了防止胃冠状静脉栓塞术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异位栓塞,作者设计了钳夹“密闭”栓塞区的方法。作者介绍其操作要点和解剖基础。1990年3月~1994年3月临床应用61例,无1例发生异位栓塞。手术死亡率1.6%,随访6个月~4.5年,再出血率为6.0%,食管静脉曲张好转率为85.4%。结果表明,钳夹“密闭”栓塞区是防止异位栓塞的可靠方法,同时解决了栓塞剂用量的个体化,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完善了胃冠状静脉栓塞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