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2篇
  免费   251篇
  国内免费   127篇
耳鼻咽喉   11篇
儿科学   17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150篇
口腔科学   37篇
临床医学   257篇
内科学   179篇
皮肤病学   26篇
神经病学   51篇
特种医学   115篇
外科学   296篇
综合类   846篇
预防医学   296篇
眼科学   29篇
药学   199篇
中国医学   186篇
肿瘤学   13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57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296篇
  2003年   394篇
  2002年   351篇
  2001年   315篇
  2000年   145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71.
粉防己碱对兔瘢痕组织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粉防己碱对兔病理性瘢痕的组织学作用 ,为瘢痕治疗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 :采用兔耳腹侧瘢痕模型 ,用粉防己碱 5 0mg /ml、粉防己碱 10mg /ml、去炎松 40mg /ml及生理盐水分别注入瘢痕组织 ,图像分析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数量和胶原含量的变化。结果 :粉防己碱治疗组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数量与胶原含量均明显减少 ,呈剂量效应关系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 ,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 ;与去炎松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别 (P >0 .0 5 )。结论 :粉防己碱抑制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增殖 ,并使胶原合成减少 ,从而抑制瘢痕组织生长 ,有望成为防治病理性瘢痕的新药物  相似文献   
72.
贵阳市花溪区高坡乡不明原因疾病病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一起以多神经炎症状为主的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流行的病因,预防控制类似疾病的发生与流行。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及实验室检测进行了连续5年的调研。结果:该不明原因疾病的发病率为8.51%;从病人粪便标本中分离出1株柯萨奇B组2型病毒,并与其双份血清中和抗体反应呈两倍变化,另有5例病人血清中和抗体滴度大于1:160或1:320;病区煤、土壤、大米、辣椒及病人发砷含量均超过国家标准;病人血红蛋白(Hb)及维生素B。(VitB1)值在正常范围。通过抗病毒治疗病人基本痊愈。结论:病因调查结果认为,此次多神经炎暴发流行不排除病毒感染,不排除环境介质中砷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73.
目的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是体内重要的氧自由基的清除剂。本实验意在研究缺血肝脏复流后血清谷胱甘肽及其相关酶水平变化,及L-精氨酸对其水平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3组;左中肝叶先行缺血70min,后恢复血流,于复流前静脉给予生理盐水(损伤组),或复流前静脉给与L-精氨酸(200mg/kg)(处理组);假手术组只给与暴露左中肝叶之肝蒂。各组动物在复流后0、1、3、6、12h取血清标本,用以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MDA、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H-ST)。并取肝组织标本做光镜和电镜观察,了解组织病变特点。结果 损伤组血清ALT、MDA、GSH-ST和GSH-PX含量较假手术组有明显的提高(P<0.05),而在复流后3h血清GSH水平明显降低(P<0.05)。给与L-精氨酸处理可以明显减轻这种变化(P<0.05)。结论 L-精氨酸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上调还原型谷胱甘肽水平有关。血清GSH-PT、GSH-ST活性受到肝细胞损伤后释放增加的影响,与肝脏损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74.
目的 观察某型钢珠弹对四肢的致伤特点及规律,为四肢爆炸伤的救治提供依据。方法 以现场实验的方式,观察某型钢珠弹引爆后对实验动物的致伤作用。结果 伤后即刻死亡率为53.3%,伤后6h达70.6%,四肢残片伤的发生率为56.7%,其中软组织损伤占66.7%,骨折发生率为23.3%,且均为粉碎性骨折。合并伤以胸、腹部最为多见,分别为70.6%和64.7%。结论 四肢爆炸伤在该试验中发生率高,局部组织毁损严重,骨折均为粉碎性骨折,合合并全身多处损伤。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人恶性肿瘤培养细胞抗癌基因P53功能状态与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用大肠癌、肺癌、食管癌、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5种人体肿瘤培养细胞共20株,经P53功能检测方法确认P53功能状态,用MTT法检测P53不同功能状态下,各种肿瘤细胞对化疗药VP-16的敏感性及差异。结果:以VP-16的IC50值计算,P53功能正常的肿瘤细胞株大多比同类肿瘤P53功能丧失的细胞株高58倍,显示出较高的化疗敏感性。结论:人体多种恶性肿瘤培养细胞P53功能状态直接影响其化疗敏感性。  相似文献   
76.
目的 :建立套式聚合酶链反应 ( n PCR)检测人巨细胞病毒 ( HCMV)。方法 :建立套式 PCR检测 HCMV DNA,同时结合病毒分离检测临床标本。结果 :在 2 3例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患儿中 ,10例病毒分离及套式 PCR均阳性 ;1例病毒分离阴性 ,但套式 PCR阳性。对 58例妊娠早期孕妇血标本进行检测 ,套式 PCR阳性率为 9% ,病毒分离阳性率则为 7%。结论 :套式 PCR是一种临床检测HCMV的快速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7.
国产全热解碳双叶瓣的动物实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人造瓣膜动物实验的方法 ,并对国产瓣的性能作动物体内评价。方法 :体外循环下行羊的二尖瓣替换术 ,先作预实验以确定实验方法 ,后作正式实验。用心导管和超声 ,并用多巴酚丁胺负荷法模拟运动条件 ,分别测定人造瓣的血流动力学参数 ;根据动物存活情况及有无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等评价其生物相容性。结果 :预实验 10只羊均死亡 ,主要与瓣环撕裂有关 ;正式实验 5只羊均存活。术中和术后 2 .5年用导管法测得平均跨瓣压差分别为 0 .69± 0 .2 3k Pa、0 .81± 0 .0 4k Pa;动物尸检未见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结论 :瓣环撕裂是本组手术主要死亡原因 ,选择适当体重的动物和保留瓣叶的折叠缝补 ,及术后合理的呼吸支持等是实验的关键 ;该国产瓣在动物体内血流动力学和抗血栓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鳞癌术前诱导化疗二种方式应用的疗效、主要毒副反应差别 ,以及临床适应证。为术前诱导化疗的选择提供临床指导。方法 :本文回顾了 1 0 4例可评价近期疗效的口腔颌面鳞癌术前诱导化疗的病例。其中全身化疗 5 6例 ,颈外动脉插管化疗 48例。结果 :以肿瘤体积缩小 5 0 %以上作为化疗有效指标 ,全身化疗组有效率为 6 4.3%。颈外动脉插管化疗组有效率为79.2 % ,两组总有效率为 71 .2 % (P<0 .0 5 )。全身化疗组的主要毒副反应为胃肠反应、白细胞减少和脱发 ;颈外动脉插管化疗组主要为口腔粘膜溃疡、糜烂及灼痛感。结论 :作为术前诱导的全身化疗较适合于全身状况良好的患者 ,而颈外动脉插管灌注化疗较适合于全身状况稍差、无转移、肿瘤范围不广的患者。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婴幼儿腮腺血管瘤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 2 3例 (年龄 40d~ 2岁 )婴幼儿腮腺血管瘤施行保留面神经的腮腺及血管瘤切除术 ,随访 3个月至 3年。【结果】全部创口Ⅰ期愈合 ;2 2例随访期间未见肿瘤复发 ,1例术后 3个月复发 ,再次手术后至今未复发 ;所有病例均无感染、涎瘘、永久性面瘫等并发症。【结论】婴幼儿腮腺血管瘤早期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80.
采用白念珠菌诱导小鼠胸腺内细胞凋亡 ,对其发生部位和累及的胸腺内细胞表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 :静脉注射白念珠菌入小鼠体内 6h后 ,开始出现胸腺细胞凋亡 ;1 2h ,1 8h和 2 4h胸腺凋亡细胞百分率不断增加 ;CD3+和CD8+细胞百分率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的下降 ;胸腺内细胞凋亡主要发生在皮质区 ,而髓质区则少。表明白念珠菌能诱导小鼠胸腺细胞凋亡 (主要是未成熟CD3+CD4+CD8+细胞及少量成熟的CD3+CD4- CD8+细胞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