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53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1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25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流感嗜血杆菌患儿分离株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流感嗜血杆菌在儿童中常引起呼吸道感染 ,也可侵入血液继发脑膜炎等多种感染性疾病。 70年代中、后期 ,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逐渐上升 ,如今耐氨苄西林流感嗜血杆菌已遍及全球 ,但不同地区的耐药率存在较大差异。为了解本地区流感嗜血杆菌的抗生素耐药情况 ,对我院细菌室鉴定的139株流感嗜血杆菌临床株进行体外抗生素敏感性分析。材料和方法菌株来源 :2 0 0 1年 8月至 2 0 0 2年 3月本院临床标本中分离的 139株流感嗜血杆菌。试剂 :嗜血杆菌专用巧克力培养基、api NH鉴定卡、Cefinase纸片均为法国bioM啨riex…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复合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在流感嗜血杆菌(Hi)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联合检测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Hi种特异性引物和Hib型特异性引物混合的复合PCR对实验菌株和83份婴幼儿肺炎急性期痰标本和51份血标本、同期37份健康婴幼儿咽拭子标本及21份临床拟诊细菌性脑膜炎患儿和23份非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的脑脊液标本进行了检测。结果 复合PCR检测可同时鉴别Hib和非b型Hi,对Hib标准菌株检测的敏感性低限为10个菌体;肺炎患儿呼吸道标本的Hib阳性率(22.9%)明显高于健康儿童(0)、非b型Hi阳性率(10.5%)与健康儿童(16.2%)差别无显著性意义;51份血标本Hi阳性6份(11.8%),均为Hib;21份细菌性脑膜炎脑脊液标本Hi阳性4份(19.0%),均为Hib;23份非细菌性脑膜炎的脑脊液标本Hi均为阴性。结论 复合PCR可同时检测并鉴别Hib和非b型Hi,对Hib肺炎和肺膜炎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套式聚合酶链反应 ( n PCR)检测人巨细胞病毒 ( HCMV)。方法 :建立套式 PCR检测 HCMV DNA,同时结合病毒分离检测临床标本。结果 :在 2 3例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患儿中 ,10例病毒分离及套式 PCR均阳性 ;1例病毒分离阴性 ,但套式 PCR阳性。对 58例妊娠早期孕妇血标本进行检测 ,套式 PCR阳性率为 9% ,病毒分离阳性率则为 7%。结论 :套式 PCR是一种临床检测HCMV的快速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肺炎链球菌肺炎是小儿肺炎链球菌感染的常见疾病 ,在婴幼儿中发生率最高。为了解本地区小儿肺炎链球菌肺炎的发生情况及其临床特征 ,现将我院1999年1月至2000年12月经细菌培养确诊为肺炎链球菌肺炎的66例病例进行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鉴定为肺炎链球菌肺炎66例 ,占同期痰培养阳性肺炎的11 .8 % (66/559例 )。1 .一般资料 :男40例 ,女26例 ,男∶女为1.54∶1。年龄 :最小5天 ,最大10岁 ,小于1岁37例 ,占56.1 % ,其中新生儿肺炎4例 ;3岁以内55例 ,占83.3 %。10月~11月和…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杭州地区肺炎链球菌儿童株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对2001年7月至2002年2月浙江大学儿童医院鉴定的100株肺炎链球菌临床株和2002年2月至6月自入托幼儿分离到的53株健康携带株 ,用Kirby_Bauer琼脂扩散法检测其对红霉素、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3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 ,用E_test法检测红霉素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结果92.8 %的菌株 (142株 )对红霉素耐药 ,敏感株仅7.2 % (11株 ) ;红霉素MIC范围为0.047μg/ml~>256μg/ml,其中MIC>256μg/ml的高水平耐药株达73.9 %(113株)。肺炎链球菌对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的耐药率均为92.8 % ,与耐红霉素情况完全一致。结论①红霉素能很好地代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肺炎链球菌的体外活性 ;②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肺炎链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差 ,不宜作为治疗肺炎链球菌感染的常规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不定型流感嗜血杆菌(NTHi)外膜蛋白P6原核表达系统并表达纯化P6,探索其在不同年龄儿童血清中的抗体水平。方法采用PCR扩增NTHi ATCC49247的P6基因pal,构建NTHi P6原核表达系统,采用亲和层析法纯化NTHi P6。血清P6抗体检测采用ELISA法,检测对象为2013年10~12月到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体检的儿童228例。组间抗体水平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本研究所构建的原核表达系统能有效表达重组P6蛋白,该重组蛋白有可溶性形式存在,但包涵体较多。ELISA结果显示,1岁组P6抗体水平较低,中位数为9 904ELISA单位,1~3岁组则最高,中位数12 731ELISA单位,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11,P=0.035);1~3岁组血清P6抗体水平显著高于4~6岁组(中位数10 237ELISA单位,Z=2.015,P=0.044),后者又显著高于7~14岁组(中位数7 207ELISA单位,Z=3.546,P0.01)。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原核表达系统能表达可溶性重组P6,1~3岁儿童血清中P6抗体水平最高,可能与该年龄段NTHi感染率高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DEX)治疗与细菌性脑膜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TrkB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 建立细菌性脑膜炎模型,分别用抗菌药物及抗菌药物加DEX治疗,用原位杂交检测脑组织BDNF mRNA和TrkB mRNA的表达。结果 单独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后BDNF mRNA和TrkB mRNA表达均低于感染后5d组的水平(P<0.05),并以BDNF mRNA下降更明显(P<0.01),而使用DEX与抗菌药物联合治疗后,BDNF mRNA和TrkB mRNA表达回到较高水平(P<0.01),BDNFmRNA达到感染后5d组水平(P>0.05),TrkB mRNA则超过感染后5d组水平(P<0.05)。结论 DEX则可能通过上调内源性BDNF mRNA和TrkB mRNA表达,有利于抵御细菌性脑膜炎脑损伤。  相似文献   
8.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引起的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是乙类传染病。随着COVID-19疫情蔓延,生物样本库样本保藏的生物安全风险增加,其生物安全防护显得越来越重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中华医学会相关指南,本文基于SARS-CoV-2病原学和COVID-19流行病学资料,提出了生物样本采集、转运、处理、保藏、检测、检测后处置、突发事件等过程中个人和生物样本保藏场所的生物安全防护原则及若干建议。强调依据有无病毒载量信息、传染力大小、标本类型(可能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粪口途径传播)对样本进行严格的生物安全风险评估,以指导疫情期间生物样本保藏、确保生物样本库生物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assARRAY基因分型技术应用于新生儿遗传代谢病诊断的准确性、时效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6年12月至2020年1月在浙江省新生儿筛查中心应用串联质谱筛查的疑似阳性患儿7 922例, 采用MassARRAY技术进行27种遗传代谢病的常见变异位点检测, 通过Sanger或二代测序验证并进一步寻找潜在变异。结果共1 408份样本送检MassARRAY, 307例确诊为遗传代谢病患儿, 其中高苯丙氨酸血症检出率最高, 其次为原发性肉碱缺乏症、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和甲基丙二酸血症。经Sanger测序验证100%(307/307)符合。287例检测为携带者, 49.1%(141/287)经Sanger测序确认为携带者, 以SLC22A5、MCCC1基因为主。50.8%(146/287)还检测到另一个等位基因变异, 以PAH、PTS和ACADS基因为主。814例未发现变异, 对其中158例复查后串联质谱特征性指标持续阳性、尿有机酸及其他生化检测等异常的样本进行二代测序, 38%(60/158)检测到2个等位基因变异。最终确诊513例遗传代谢病患者, MassARRA...  相似文献   
10.
维生素C抑制甘露醇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维生素C对甘露醇引起血管损伤及其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1)动物实验:将健康大白兔随机分4组,A组在兔耳缘静脉注射甘露醇;B、C、D组分别以生理盐水、维生素C、维生素E预处理后再静脉推注甘露醇,电镜、光镜下观察局部血管的损伤。(2)利用Biostar H-40s型芯片,检测甘露醇分别在应用三种保护剂前后对凋亡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1)动物实验:血管损伤程度上,A组为重度;B组为中~重度;D组为轻度;C组未见明显病理改变。(2)基因芯片检测:330条凋亡基因中,生理盐水组芯片无改变;维生素C组中45条促凋亡基因表达下调,34条抗凋亡基因表达上调;维生素E组3条促凋亡基因表达下调。结论:维生素C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凋亡而起到抑制甘露醇血管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