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547篇
  免费   6218篇
  国内免费   3801篇
耳鼻咽喉   519篇
儿科学   1009篇
妇产科学   437篇
基础医学   3598篇
口腔科学   1258篇
临床医学   7311篇
内科学   5191篇
皮肤病学   649篇
神经病学   1257篇
特种医学   2646篇
外科学   5695篇
综合类   17350篇
现状与发展   14篇
预防医学   7152篇
眼科学   740篇
药学   7361篇
  88篇
中国医学   6557篇
肿瘤学   2734篇
  2024年   217篇
  2023年   747篇
  2022年   1839篇
  2021年   2331篇
  2020年   2078篇
  2019年   1101篇
  2018年   1210篇
  2017年   1693篇
  2016年   1243篇
  2015年   2263篇
  2014年   3019篇
  2013年   3991篇
  2012年   5935篇
  2011年   6300篇
  2010年   5870篇
  2009年   4838篇
  2008年   5204篇
  2007年   4907篇
  2006年   4371篇
  2005年   3442篇
  2004年   2402篇
  2003年   1885篇
  2002年   1447篇
  2001年   1392篇
  2000年   1060篇
  1999年   347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探讨上睑提肌缩短并上横韧带徙前固定于睑板的方法治疗中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效果。方法 对11例(17眼)中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进行上睑提肌缩短合并上横韧带徙前手术治疗。结果 上睑下垂矫正满意11眼(64.71%).矫正良好5眼(29.41%),矫正不足1眼(5.88%)。结论 借助上横韧带的力量增加上睑提肌缩短的作用达到提上睑的目的,手术成功率高,矫正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穿孔伤性白内障伴有眼内局限性感染的治疗时机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10眼的致伤物、就诊时间、临床表现,确定手术及术后治疗方案。结果4眼前房有轻度炎症,10眼局部均有与角膜创口相对应处的虹膜后粘连,术中发现虹膜后表面有白色斑片状膜样物,晶状体前囊及前皮质呈颗粒状灰白色浑浊。涂片7眼见真菌孢子或菌丝,3眼细菌;培养2眼有镰刀杆菌生长。随访时间9月~2年,无复发。结论钝性物致伤后的穿孑L伤性白内障,应细致观察虹膜晶状体(尤其是伤道处)的表现,警惕感染的可能,应常规作涂片和培养,彻底清除可疑病灶。不宜一期植入人工晶状体。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了解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的临床特点,总结治疗经验,提高临床治愈率,减少后遗症.方法 通过对4例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患者的临床观察,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早期表现为感觉障碍,后逐渐加重出现运动障碍,伴有肌肉无力萎缩.病情的严重程度与接触时间、机体易感性有一定的关系.4例患者的肌电图均为神经源性损害.经过8个月鼠神经生长因子等对症治疗,4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明显好转.根据GBZ 84-2002<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诊断标准>,1例诊断为职业性慢性中度正己烷中毒,3例诊断为职业性慢性重度正己烷中毒.结论 该病的潜伏期较长,停止接触正己烷1~4个月内病情仍可继续,但其对神经的损害在一定范围内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建立应用扫描激光检眼镜 (scanninglaserophthalmoscope ,SLO )测定微视野的方法 ,并测定不同年龄正常人中心 10°视网膜光敏感度 ,计算年龄与平均光敏感度的相关关系。方法 用德国RodenstockSLO对 80例 160眼 17~ 85岁正常眼进行中心 10°微视野检测。结果 SLO可清晰观察后极部眼底情况。正常人各年龄组中心 10°平均光敏感度与性别、眼别、象限别无关 (P >0 0 5 )。平均视网膜光敏感度随年龄增加呈直线下降 ,年龄 (x)每增加 10岁 ,平均光敏感度 (y)下降 0 0 5 5dB ,即y =3 0 9-0 0 5 5x。结论 SLO微视野检查将眼底解剖部位与光敏感度相对应 ,具有直观、准确的优点。正常值的测定为进一步研究黄斑部病变时光敏感度的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5.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影响患者视力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63例(181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图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能清晰显示荧光渗漏点,181眼中典型荧光渗漏98眼,占54.1%;48.1%患眼视力在0.7以上。28.2%患眼视力在1.0以上。患者视力与病变部位或荧光渗漏点位置呈正相关。结论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能显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的影响程度,明确荧光渗漏情况、部位及荧光渗漏点数。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患者视力与病变部位或荧光渗漏点位置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96.
免疫功能异常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可溶性Fas配体(sFasL)及Flt3配体(FL)等多种免疫活性分子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常规Elisa方法测定34例AA患外周血和骨髓中sCD40L、sFasL和FL的含量;应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及流式细胞术分析法检测其T细胞亚群及活化相关膜表面分子;观察T细胞对骨髓粒一单核细胞集落(CFU-GM)试验的影响。结果 AA骨髓和外周血CD8^ 细胞百分数增加,CM4/CD8比例下降,骨髓中CD25^ 。和HLA-DR^ 细胞百分数增多;AA骨髓GM-CFU明显减少,急性AA尤为显,去除T淋巴细胞可使大部分患CFU-GM形成增加;绝大部分患sFasL含量增加,FL水平升高(达正常的20倍以上),FL含量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治疗有效FL水平明显下降,但未达正常水平。sCD40L水平显降低,其含量直接反映患血小板数。结论 T细胞的异常活化及多种免疫活化分子异常增高是AA造血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定期检测骨髓或外周血sCD40L、sFasL和FL有利于了解AA的病情变化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探讨角膜异物外伤后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07年3月至2008年1月期间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12例(12只眼)非结核分枝杆萧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包括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经过以及预后情况.主要的实验诊断方法包括角膜病灶刮取物的微生物培养、抗酸染色、聚合酶链式反应、病变角膜的组织病理及电镜检查.治疗方法包括局部和全身应用抗生素、5%碘酊病灶烧灼清创以及角膜移植.患者的平均年龄、病程采用算术平均数法计算.结果 本组11例为同一基层医院角膜金属异物摘除术后群发感染,另1例发生于芦苇刺伤角膜后.较特征性的体征包括角膜基质灰蓝色或灰白色结晶样、多灶性浸润,可伴有溃疡形成、后弹力层放射状改变等.12例微生物培养均为快速生长型非结核分枝杆菌(5例鉴定为龟分枝杆菌脓肿亚型),8例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查7例细菌阳性,3例电镜检查均见吞噬了细长杆状或短粗型的分枝杆菌的门细胞和坏死组织.10例经局部和全身应用多种抗生素(阿米卡星、利福平、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环丙沙星、阿奇霉素等)以及5%碘酊病灶烧灼清创2~5个月治愈,2例药物治疗6个月无明显疗效经板层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治愈.结论 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是一种少见的机会性感染,可在角膜异物摘除术后群发流行,诊断困难,易被误诊为真菌性角膜炎,可经细菌培养、抗酸染色明确诊断.该病病程长,药物治疗反应慢,大多数患者可经抗生素控制,顽固性病例需角膜移植治愈.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掌握有色金属企业职业伤害分布特征,探索职业伤害发生规律和影响职业伤害发生的因素,为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职业伤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调查某有色金属企业1980~1999年职业伤害发生情况和分布规律。结果 某有色金属企业1980~1999年发生职业伤害3831例。矿山3000例,工厂831例;男性3592例,女性239例;轻伤3630例,重伤104例,死亡57例。职业伤害在时间分布上有季节性特征。昼时分布有明显的集中趋势,高发于中班,圆形分布检验差异有显著性。人群分布以20~30岁年龄为高发人群,构成占40%以上,以20~25岁为最高点。工龄分布以1~10年工龄者为高发,最高点在1~5年工龄段。轻伤和重伤的年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Z=-2.184,P=0.029),职业伤害程度与年龄呈正相关(r=0.041,P=0.011)。职业伤害主要分布在打眼、出矿、钳工、起重、支柱五大工种,易受伤部位是手、脚、头、四肢、五官,易受伤类型是物击、车辆、高坠。结论 某有色金属企业职业伤害发生率逐年下降,综合干预收到了效果,职业伤害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相似文献   
999.
贵州省织金县吸毒人群HIV感染者感染状态暴露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描述贵州省织金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阳性吸毒者将自己感染状态暴露给其他人的比例和原因。方法 通过深入访谈的方式搜集40名来自社区和戒毒所知晓自己HIV阳性的吸毒者的定量和定性资料。结果 85%(34/40)的研究对象将自己的感染状态暴露给家庭成员,其中24人(60%)为自愿暴露,10人(25%)为未经同意的暴露,暴露的主要原因是希望得到家人情感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在获知自己感染HIV后,16人有吸毒的固定性伴,均把自己的感染状态暴露给了这些固定性伴;另外4人有不吸毒固定性伴,其中2人未将感染状态暴露给这些固定性伴。75%(30/40)的研究对象把自己感染HIV的状态暴露给吸毒的朋友,暴露的主要原因是“劳教所不接收HIV感染者,害怕被劳教”、“吸毒者中感染的人也很普遍”。而仅有12.5%(5/40)的研究对象将感染状态暴露给其他亲戚或不吸毒的朋友。结论 大多数HIV感染的吸毒者愿意把自己的感染状态暴露给家庭成员和吸毒的朋友或固定性伴,这有利于HIV感染者得到来自家庭的关怀和医疗照顾,也有利于HIV阴性吸毒者了解吸毒同伴的感染状态。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检测饮食服务人群HBV感染状况 ,研究HBVDNA阳性者的家庭聚集性 ,探讨其传染性 ,为修订相应法规提供依据。方法 用反向间接血凝法检测HBsAg ,用赖氏法检测ALT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BVM ,聚合酶链反应 微孔杂交法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对HBVDNA阳性者的家庭聚集性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在 14 4 92名饮食服务人员中检出HBsAg阳性 4 96人 ,阳性率 3.4 2 %。其中HBsAg≥ 1∶5 12或ALT >4 0者 137人 ,占阳性者的 2 7.6 2 %。ALT <4 0 ,HBsAg <1∶5 12 ,且HBeAg阳性者 5 5人 ,占 15 .32 %。在HBsAg <1∶5 12、ALT <4 0、且HBeAg阴性的 30 4人中检出HBVDNA阳性者 113人 ,阳性率 34.6 7%。HBVDNA阳性者的家庭聚集率为 86 .4 9% ,家庭成员HBV感染率为 6 4 .38% ,相对危险性 6 .5 8。HBVDNA阳性者的家庭成员HBV感染呈家庭聚集性。结论 血清学检验结果同时表现为HBsAg <1∶5 12、ALT <4 0、HBeAg阴性、符合现行法规要求 ,但HBVDNA阳性的在岗饮食服务人员是HBV的危险传染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