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59篇
  免费   1214篇
  国内免费   611篇
耳鼻咽喉   44篇
儿科学   138篇
妇产科学   80篇
基础医学   760篇
口腔科学   355篇
临床医学   1266篇
内科学   997篇
皮肤病学   112篇
神经病学   298篇
特种医学   472篇
外科学   1038篇
综合类   3205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预防医学   1336篇
眼科学   174篇
药学   1267篇
  19篇
中国医学   1148篇
肿瘤学   573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26篇
  2022年   408篇
  2021年   496篇
  2020年   429篇
  2019年   226篇
  2018年   239篇
  2017年   338篇
  2016年   260篇
  2015年   498篇
  2014年   673篇
  2013年   698篇
  2012年   1133篇
  2011年   1181篇
  2010年   999篇
  2009年   901篇
  2008年   982篇
  2007年   906篇
  2006年   773篇
  2005年   590篇
  2004年   401篇
  2003年   297篇
  2002年   219篇
  2001年   222篇
  2000年   143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A1、B基因多态性对非刨伤性股骨头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NFH)发生的影响.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对中国北方汉族143例ANFH患者和92例正常人分别扩增含Apo AI基因启动子-75 bp和第一内舍子 83 bp及Apo B基因Eco RI、XbaI和3-VNTR的DNA片段,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基因多态性.结果:Apo A1基因启动子-75 bp处,ANFH患者中A/A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而G/A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Apo AI内舍子 83 bp位点,Apo B基因Eco RI、Xba I位点和3-VNTR区域ANFH患者组和正常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Apo A1基因启动子区域-75bp位点A/A型可能是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易感基因之一,但未能发现Apo A1第一内舍子 83 bp位点及Apo B基因Eco RI、XbaI和3-VNTR位点多态性与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发生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第一、二鳃弓综合征面部不对称畸形的整形外科矫治方法。方法根据第一、二鳃弓综合征患者临床及X线所示面部双侧不对称情况,采用健侧下颌骨外板去除、颧骨截骨降低;患侧下颌体、颧骨应用健侧下颌骨外板贴附植骨或高密度多孔聚乙烯(Medpor)假体置入等术式,配合颏部水平截骨颏成形术,以缩小面部双侧宽度的差异,矫治颜面不对称畸形。结果共矫治23例,经6个月至3年的术后随访观察,双侧面部宽度差异明显缩小,正面观面部不对称明显改善。结论第一、二鳃弓综合征面部骨骼发育畸形是三维方向的,双侧面骨宽度的差异,是造成正面观面部不对称的重要因素,根据受术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以上术式的组合,扩充患侧或同时缩窄健侧骨骼,进行面部骨性支架重建,可以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63.
Ilizarov牵伸技术在外伤性垂足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牵拉技术治疗外伤性垂足的疗效。[方法]自2004年12月~2006年2月采用Ilizarov技术治疗8例外伤性垂足患者,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28~52岁,平均34.6岁。垂足产生原因小腿胫前外侧肌群断裂或缺损3例,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2例,腓总神经损伤2例,股骨髁上骨折并腘动脉断裂1例。踝关节强直范围为跖屈50°~65°。术中将准备好的牵拉架套入小腿及足部的相应位置。在钢环对应平面交叉穿入2mm克氏针并固定于Ilizarov牵拉架上,术后3~5d开始以1~2圈/d,4次/d的速度旋转踝关节前、后方的调节螺纹杆,使足环带动患足逐渐背伸,使垂足畸形逐渐得以纠正。当垂足提拉达到或超过中立位后停止牵拉,但继续使用牵拉架固定2~3个月以巩固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0~21个月,平均12.5个月。患足均矫正至中立位,有3例患者踝关节可主动背伸至10°,行走功能均良好。有1例患者1个针道发生感染,经输用抗生素,加强针道护理,保证针道引流通畅,感染逐渐控制。无1例发生皮肤坏死、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全部患者垂足畸形无复发。[结论]应用Ilizarov牵拉技术治疗外伤性垂足较以往的治疗方法有明显的先进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4.
汽车后送伤员附加装置隔振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钢丝绳隔振器设计了运输车后送伤员附加装置的隔振结构,并进行了隔振性能试验。5名受试者的试验结果表明,隔振装置的隔振性能良好,可衰减40%—70%的振动能量。本文为运输车后送伤员附加装置的隔振设计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65.
腹腔镜与开腹幽门环肌切开术的前瞻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比较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LP)和开腹幽门环肌切开术(OP)治疗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的疗效及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自2003年4月-2006年7月将72例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患儿随机分成二组(LP组及OP组各36例),比较二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监测二组术前、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三天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的变化并行对比研究。结果二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P组术后并发症要略多于LP组,比较二组术前、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三天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RP及IL-6和TNF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LP)和开腹幽门环肌切开术(OP)治疗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的临床效果相近,二组患儿免疫功能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是一种稳定、可靠的手术,对于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6.
鼻唇沟皮下蒂皮瓣修复鼻唇缺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临床应用鼻唇沟皮下蒂皮瓣修复鼻唇缺损的方法及解剖要点,探讨其优缺点.方法根据临床应用鼻唇沟皮瓣的经验,在临床中应用皮下蒂鼻唇沟皮瓣修复多种类型的鼻唇部缺损.结果临床应用9例,全部成活,经过4个月~1年的临床随访,效果满意.结论灵活应用鼻唇沟皮下蒂皮瓣修复鼻唇缺损是修复鼻唇缺损的较为理想而且简单、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7.
目的 对培养猪肝细胞型混合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的可行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采用自行研制的以新生实验小型猪肝细胞为基础的混合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对5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进行体外人工肝支持,综合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5例患者经混合人工肝支持后,肝衰竭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表现为临床症状和肝衰竭相关指标好转,肝性脑病改善。最终2例好转出院,1例经肝移植存活,2例 死亡,死亡原因与不良反应无关。结论 猪肝细胞型混合生物人工肝系统可用作重型肝炎肝衰竭的辅助支持和治疗。  相似文献   
68.
c-met和PCNA在肝再生动物模型肝脏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 探讨肝再生动物模型中肝细胞c met蛋白和PCNA的表达及其意义。②方法 建立肝再生动物模型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肝脏细胞中PCNA和c met蛋白的表达 ,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③结果肝再生组PCNA表达较对照组增强 (uc=3.77,P <0 .0 5 ) ,c met表达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uc=0 .0 2 ,P >0 .0 5 )。肝再生组中c met蛋白在肝部分切除术后 12h表达降低 ,于术后 3d降到最低值 ,后逐渐上升 ,7d恢复正常 ;而PC NA表达于术后 1d开始增加 ,术后 3d达到最高峰 ,7d后降至正常 ,差异均有显著性 (Hc=17.3~ 19.4 ,P <0 .0 5 )。④结论 PCNA在肝脏中的表达提示肝脏切除后 ,剩余肝脏可迅速再生。检测c met的表达有助了解肝脏再生的规律。  相似文献   
69.
正常人双眼旋转融合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正常人双眼旋转融合功能。方法 :采用随机点同视机立体图 (random dotstereogramssynoptophone,RDSS)检测 6 2例正常人双眼旋转融合范围和旋转融合恢复力。结果 :①RDSS 80 0″~ 6 0″双眼外旋融合力是 (11.79± 3.4 0 )°~ (8.2 3± 1.91)°,内旋融合力是 (9.38± 3.4 0 )°~ (6 .4 8± 2 .72 )°。②RDSS不同视锐度的各组间比较 ,仅 2 0 0″和 6 0″内旋融合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14 1) ,其余内旋、外旋融合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③RDSS 80 0″~ 6 0″双眼外旋融合力恢复点为 (5 .77± 1.89)°~ (3.6 7± 1.17)°,内旋融合力恢复点 (3.6 9± 1.2 1)°~ (2 .35± 1.4 0 )°。结论 :①双眼外旋、内旋融合力范围随立体视锐度的增高呈下降趋势 ,即视差越大 ,旋转融合力越大。②不同立体视锐度 ,其外旋、内旋融合力表现不同 ,能反映出与旋转融合功能的关系。临床可采用RDSS对双眼旋转融合力及范围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70.
目的 观察小剂量卡介苗(BCG)、丝裂霉素C(MMC)交替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0年5月~2001年6月的45例浅表性膀胱癌患的临床资料,29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16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术后定期应用卡介苗60mg、丝列霉素C 10mg交替膀胱灌注,每周1次共6次,间歇3个月,再每月1次,持续12个月。其中Ta、T1期22例、T2期23例。结果 所有病人随访12~24个月,45例患中,共有2例复发,均为TURBt后T2病人,总有效率95.2%,无全身不良反应,仅2例应用BCG后出现轻度膀胱刺激症状。结论 小剂量MMC、BCG交替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效果好、病人耐受性强、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