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861篇
  免费   4239篇
  国内免费   2992篇
耳鼻咽喉   394篇
儿科学   639篇
妇产科学   276篇
基础医学   3604篇
口腔科学   975篇
临床医学   5112篇
内科学   4452篇
皮肤病学   712篇
神经病学   1896篇
特种医学   228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6篇
外科学   5150篇
综合类   11339篇
现状与发展   11篇
一般理论   10篇
预防医学   4438篇
眼科学   626篇
药学   5326篇
  52篇
中国医学   3913篇
肿瘤学   2866篇
  2024年   108篇
  2023年   508篇
  2022年   1218篇
  2021年   1662篇
  2020年   1534篇
  2019年   990篇
  2018年   1104篇
  2017年   1316篇
  2016年   1079篇
  2015年   1984篇
  2014年   2534篇
  2013年   3049篇
  2012年   4293篇
  2011年   4650篇
  2010年   3861篇
  2009年   3520篇
  2008年   3677篇
  2007年   3408篇
  2006年   3101篇
  2005年   2548篇
  2004年   1802篇
  2003年   1566篇
  2002年   1244篇
  2001年   930篇
  2000年   748篇
  1999年   438篇
  1998年   179篇
  1997年   182篇
  1996年   144篇
  1995年   110篇
  1994年   107篇
  1993年   65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30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11篇
  1973年   4篇
  1972年   4篇
  1970年   7篇
  196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91.
992.
目的基于多元统计分析和网络药理学分析预测五味子醋制前后潜在的质量标志物。方法采用UPLC-Q/TOF-MS解析生、醋五味子饮片中主要的木脂素类成分,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筛选出炮制前后潜在的差异化学成分,即化学标记物。进一步通过网络药理学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显著差异成分相关的主要作用靶点和通路,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关系,预测生、醋五味子潜在的质量标志物。结果筛选了五味子醋制前后差异性成分40个,其中8个为生、醋五味子之间显著性差异成分(即化学标记物)。鉴定并确认了其中的5个化学成分,分别是5-羟甲基糠醛、五味子甲素及其同分异构体、五味子乙素和五味子酯丁。而其余3个化学标记物通过解析一级、二级质谱信息,推测它们很可能也属于木脂素类成分。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表明,鉴定并确认的5个潜在质量标志物与五味子的主要药理作用密切相关。最终五味子乙素和5-羟甲基糠醛被确定为最具代表性的潜在质量标志物。结论五味子醋制前后其化学成分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变化,经研究分析确定五味子乙素和5-羟甲基糠醛可作为五味子醋制前后代表性的潜在质量标志物,并推测木脂素类成分可能为五味子醋制保肝的重要效应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讨先天性泪囊突出的CT影像特征及其对治疗方式选择的指导作用。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08年6月至2015年6月北京儿童医院眼科先天性泪囊突出患儿24例(38眼)。方法 分析患儿的CT影像特征,总结其手术方式及术后效果。主要指标 CT影像特征、治疗方式、术后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CT显示患侧泪囊区呈类圆形囊性低密度肿物影像,骨性鼻泪管扩大,伴有或不伴有下鼻道肿物。5例(5眼,13.2%)行保守治疗2周后肿物消失。19例(33眼,86.8%)伴发急性泪囊炎、呼吸窘迫或经保守治疗2周后无效而手术治疗。其中,无下鼻道肿物的5例(8眼,21.1%),局麻下泪道探通术后内眦肿物消失。存在下鼻道肿物的14例(25眼,65.8%),全麻下鼻窦内窥镜下造口术,术后内眦及下鼻道肿物全部消失。结论 CT检查不仅可清晰显示先天性泪囊突出的解剖特征,也为手术治疗方式选择提供影像学支持。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不同内固定方式、不同时段隐性失血量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 年1 月至2012 年1 月应用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短重建钉(IMHS)和经皮加压钢板(PCCP)治疗AO/OTA 31-A1、31-A2 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 其中DHS 组35 例, IMHS 组55 例, PCCP组38 例。比较不同内固定方式及不同时间段(术后第1 天、第2~3 天、第4~5天)的隐性失血量。结果 三种手术方式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平均总隐性失血量是平均显性失血量的7 倍以上。PCCP、IMHS、DHS 组组间总隐性失血量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IMHS 组与DHS 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阶段性隐性失血量, 在DHS 组三个时间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IMHS 组及PCCP 组, 术后第4~5 天与第1 天、第2~3 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第1 天与第2~3 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各组三个时间段阶段性隐性失血量/总隐性失血量比例, 术后第4~5 天与术后第1天、第2~3天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而术后第1 天与第2~3 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远大于术中显性失血量。PCCP 组的总隐性失血量明显少于IMHS 组和DHS 组, 而IMHS 组与DHS 组的总隐性失血量相似。隐性失血主要发生在手术后的前3 d, 故术后前3 d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红蛋白变化, 及时评估患者的失血情况。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在药学专业型研究生培养中探索儿童药物临床研究人才的培养模式。方法 分析儿童药物临床研究者应具备的素质,构建系统化、多层次的医教协同培养机制,以应用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以儿科药物治疗需求为驱动引导学位论文选题,加强培养过程监管。通过促进研究生角色和观念转换,进行儿童药物临床研究技术培训,促进成果转化,强化研究生儿童药物临床研究能力培养。结果 初步建成了基于医教协同理念的儿童药物临床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研究生符合社会与行业需求。结论 构建医教协同培养机制是培养儿童药物临床研究人才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996.
目的初步探讨基质金属蛋白-9(MMP-9)在后交通动脉瘤瘤周蛛网膜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010年11月~2011年11月手术切除的颅内动脉瘤标本12例作为颅内动脉瘤组,并选取同期行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或颞叶癫痫手术患者后交通动脉起始部附近蛛网膜组织6例作为对照组。标本行常规HE染色,并采用Envision法行免疫组化染色,比较组间MMP-9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 HE染色提示动脉瘤瘤周的蛛网膜存在一定的组织破坏,表现为蛛网膜结构松散,与血管壁之间的连接程度下降,局部存在脱离现象。动脉瘤组瘤周蛛网膜中MMP-9阳性表达均高于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瘤组内蛛网膜中MMP-9的阳性表达强度较血管壁弱,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瘤组内不同年龄、Hunt-Hess分级的MMP-9表达情况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动脉瘤瘤周蛛网膜中MMP-9表达明显增加预示着细胞外基质的溶解,破坏蛛网膜对血管壁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后交通动脉瘤的形成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探讨乳腺良、恶性结节病变的MRI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来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乳腺疾病患者71例,均经过病理证实结节状病灶,术前均进行MRI多参数成像,选取动态增强(DCE-MRI)和DWI数据进行分析,经处理得到:时间-信号曲线(TIC),达峰时间(Tpeak),峰值强化率(PER),峰值(SImax)及表观扩散系数(ADC),结合形态学特征:边缘毛糙、环形强化、边缘毛刺征及分叶征进行分析。  结果  恶性病灶43例,良性病灶 28例。TIC时间-信号曲线Ⅰ型22个,以良性为主17例,恶性5例;Ⅱ型35例,恶性为主24例,良性11例;Ⅲ型14个,均为恶性;良、恶性病灶TIC曲线类型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良、恶性病变的峰时(Tpeak),峰值强化率(PER),峰值(SImax)及ADC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边缘毛糙33例,均为恶性;环形强化24例,良性5例,恶性19例;毛刺征29例,均为恶性;有分叶征42例,良性7例,恶性35例。良恶性病灶形态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血流动力学参数、ADC结合形态学特征对乳腺结节状良、恶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98.
目的分析在腹部外科的临床教学中应用三维重建技术与3D打印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接收的腹部外科实习生60例作为研究对象,2016年1—12月抽取30例设置为对照组,2017年1—12月抽取30例设置为观察组,对照组实习生采用常规临床教学方法学习腹部外科相关知识,观察组实习生则在常规临床教学基础上应用三维重建技术与3D打印技术。经带教后对比分析两组实习生的培训反馈结果以及理论知识考核、实践操作考核成绩。结果经带教后,观察组实习生对临床带教的学习兴趣、理论理解、知识点掌握、记忆效果以及操作技能均明显高于常规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考核,其结果显示观察组实习生的理论知识成绩与实践操作成绩均明显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部外科实习生的临床教学中,除了常规教学方法之外,将三维重建技术与3D打印技术加入其中可获得良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显著提升实习生对临床教学的学习兴趣与记忆效果等,提升实习生理论知识成绩与实践操作能力,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99.
目的:建立稳定表达磷酸化Stat3(p-Stat3)蛋白的EC-1细胞株。方法:应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将pXJ40-Stat3质粒转染入EC-1细胞中,G418筛选得稳定转染pXJ40-Stat3的EC-1细胞株,IL-6处理20min以获得稳定表达p-Stat3蛋白的EC-1细胞株(转染pXJ40-Stat3+IL-6处理组)。同时以稳定转染pXJ40-Stat3(转染pXJ40-Stat3组)、IL-6处理组(不转染)、空载体组和空白组细胞作为对照。分别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Stat3 mRNA和p-Stat3蛋白的表达。结果:5组细胞中Stat3 mRNA和p-Stat3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Stat3 mRNA=5.971,P=0.010;Fp-Stat3=7.334,P=0.005)。转染pXJ40-Stat3+IL-6处理组EC-1细胞中Stat3 mRNA表达最高(0.72±0.01),其次是转染pXJ40-Stat3组(0.65±0.01),均高于其他3组。转染pXJ40-Stat3+IL-6处理组EC-1细胞中p-Stat3蛋白表达最高(0.72±0.03),其次为IL-6处理组(0.65±0.01),均高于其他3组。结论:成功建立稳定表达p-Stat3蛋白的EC-1细胞株。  相似文献   
1000.
郝佳梦  常丽萍  王璐  刘焕  陈檬  侯斌  周璐恒  侯云龙 《中草药》2022,53(14):4365-4375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探讨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44个明确鉴定的芪苈强心胶囊体内代谢物检识有效成分,利用Swisstargetprediction、pharmmapper平台预测化合物靶点,OMIM、DisGenet、GenCard数据库中检索HFpEF疾病靶点;取交集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7.2软件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和拓扑分析;Metescape平台对共同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构建醋酸脱氧皮质酮(deoxycorticosterone acetate,DOCA)盐敏感型HFpEF大鼠模型,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或芪苈强心胶囊进行干预,给药8周后,利用小动物超声成像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