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63篇
  免费   705篇
  国内免费   472篇
耳鼻咽喉   69篇
儿科学   149篇
妇产科学   37篇
基础医学   427篇
口腔科学   157篇
临床医学   706篇
内科学   505篇
皮肤病学   49篇
神经病学   99篇
特种医学   281篇
外科学   757篇
综合类   1710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863篇
眼科学   55篇
药学   882篇
  7篇
中国医学   868篇
肿瘤学   218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174篇
  2021年   217篇
  2020年   214篇
  2019年   122篇
  2018年   144篇
  2017年   170篇
  2016年   189篇
  2015年   286篇
  2014年   360篇
  2013年   425篇
  2012年   592篇
  2011年   658篇
  2010年   666篇
  2009年   638篇
  2008年   574篇
  2007年   537篇
  2006年   439篇
  2005年   376篇
  2004年   271篇
  2003年   217篇
  2002年   131篇
  2001年   130篇
  2000年   112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23 毫秒
81.
长骨功能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本文研究未成龄和成龄豚鼠的肱骨、挠骨和尺骨的功能适应性,试验组豚鼠左前肢掌骨被手术切除作为试验肢,右前肢作为对照肢。用四环素迹线法标记骨的生长情况,采用组织形态测量方法进行测量。结果表明,试验肢由于去除掌骨受力明显变小,各骨发生显著的骨损失。损失量达20~50%。远端骨比近端骨损失大。未成龄鼠大量骨损失主要发生在骨外膜处,成龄鼠主要发生于内膜处,肱骨最为明显,前者外膜贡献占总损失量的95%左右,后者占88%左右。  相似文献   
82.
目的:对申克孢子丝菌进行基因分型研究,探索申克孢子丝菌的基因分型标准。方法:用光镜对2株标准株,4株环境分离株和24株临床分离菌株进行形态特征观察,再用随机扩增DNA指纹方法(RAPD)对DNA进行PCR扩增,根据扩增产物的电泳带型来分析DNA多态性。结果:30株菌株镜下可见2种形态结构;30株申克孢子丝菌的DNA指纹带型不同;多引物聚类分析表明,3条引物可将30株不同地区来源申克孢子丝菌分作11个型。结论:(1)在我国申克孢子丝菌中存在2种不同的形态结构。(2)申克孢子丝菌中存在不同的基因型。(3)RAPD法用于申克孢子丝菌菌株鉴定是一种快速、方便、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3.
HPLC法测定酸模属植物根中蒽醌类成分的含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考察酸模属植物根中蒽醌类成分的含量,以评价其药用价值。方法:采用HPLC法对5种酸模属植物根及3个不同产地羊蹄根中的蒽醌类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该属5种植物根中蒽醌类成分的含量范围分别为:大黄素0.051%~0.303%、大黄酚0.090%~0.320%、大黄素甲醚0.025%~0.142%;3个不同产地羊蹄根中的蒽醌类成分的含量范围分别为:大黄素0.051%~0.125%、大黄酚0.127%~0.193%、大黄素甲醚0.049%~0.096%。结论:巴天酸模及羊蹄根中的蒽醌类成分含量相近,从化学上支持两者都作为“羊蹄”入药的传统用法;不同产地及生境的羊蹄根中,蒽醌类成分含量存在差异,3种蒽醌类成分以南京产羊蹄为最高;金不换及酸模根中蒽醌类成分较高,而齿果酸模中各成分含量均较低。  相似文献   
84.
目的 :观察氯沙坦钾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 3 2例其他降压药物疗效不佳的高血压患者 ,年龄 4 1~ 67( 55.6± 6.5)岁 ,服用氯沙坦钾 50 mg~ 1 0 0 mg/d,总疗程为 6w。全部病人在服用氯沙坦钾前和服用氯沙坦钾 6w后均行动态血压监测 ( ABPM)、偶测血压及肝肾功能、血脂和血糖检查。结果 :1 .用药后 2 4 h平均血压、日昼和夜间平均血压比用药前下降 ( P<0 .0 1 ) ,用药后收缩压及舒张压负荷均较用药前明显下降 ( P<0 .0 1 )。 2 .偶测血压疗效 服氯沙坦钾降压有效率为 1 0 0 % ,其中 2例需 1 0 0 mg/d,1例加用了双氢克尿噻 1 2 .5mg/d。 3 .降压作用的谷 /峰比值 氯沙坦钾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谷 /峰比值分别为 71 .6%和 68.1 %。结论 :Ang II受体拮抗剂是继 ACEI之后的新一类抗高血压药物 ,与 ACEI相比 ,此类药物直接作用于AT1受体 ,降压作用安全可靠 ,副作用少 ,对于其他降压药物疗效不佳的高压患者也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5.
床边X线机手控限时器,操作不便,X线防护差.制作遥控器操作替代手控限时器.本文说明其电路设计原理及安装调试方法.  相似文献   
86.
中国健康志愿者连续口服D-聚甘酯片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中国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连续口服D-聚甘酯片的药动学。方法选择经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均正常的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12名受试者连续口服D-聚甘酯片10 d,每日一次,每次400 mg。应用免疫荧光比浊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血浆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据随行测定的aPTT-血浆浓度标准曲线,计算相应的血药浓度。采用3P97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别求出首次给药和末次给药后药动学参数,以及达稳态时间、稳态浓度、累积比和波动系数。结果依据aPTT结果计算D-聚甘酯血浆浓度,在0.05~10mg·L-1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5 7);最低检测浓度为0.05 mg·L-1,回收率在91.48%~105.67%之间,日内、日间RSD小于13%。受试者连续口服D-聚甘酯片,于给药后第7天血药浓度达到稳态,平均稳态血药浓度cav为(0.442±0.067) mg·L-1,达稳态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ss为(10.602±1.605) mg·h·L-1,累积比R为1.261±0.031,波动系数FI为1.554±0.061。首次与末次给药后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1.041±0.107)和(1.401±0.125) mg·L-1;t1/2β-分别为(18.934±1.760)和(19.977±1.098) h;tmax分别为(1.039±0.096)和(0.969±0.109)h;V/F分别为(202.167±19.187)和(160.220±22.274) L;CL分别为(33.553±5.038)和(24.807±3.875) L·h-1。首次给药后AUC0~∞为(12.195±1.912) mg·h·L-1,末次给药后AUC0~τ为(10.602±1.605) mg·h·L-1。结论健康受试者连续口服D-聚甘酯片后第7天血药浓度达到稳态,连续口服D-聚甘酯片10 d,体内无蓄积。受试者服药期间除发生aPTT延长正常的药理效应外,未发现其它与药物有关的不良事件。每日1次给药方案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87.
目的:研究联用单磷酸阿糖腺苷(Ara-AMP)和柴胡注射液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抑制作用。方法:用细胞培养法,采用Vero细胞先感染病毒2h后给药法观察细胞病变(CPE),结果:当100μg/ml的Ara-AMP和1000μg/ml的柴胡注射液联用时,对RSV的抑制呈最大协同作用,当3.125μg/ml的Ara-AMP与31.25μg/ml的柴胡注射液联用时则呈最小协同作用。两药联用的治疗指数(TI)为16,部分抑制浓度(FIC)指数为0.5,小于0.75,结论:联用Ara-AMP和柴胡注射液对RSV的抑制呈显著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8.
目的在中国健康成年志愿者中评价单次静滴甲磺酸加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的安全性、耐受性.方法根据新药临床试验指导原则设计试验方案,并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受试者须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选择48名18~50岁健康成人,经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内.用区组随机化设计方法,将受试者随机分配至100mg、200mg、300mg、400mg、500mg、600mg、700mg、800mg剂量组中,每组6名,男女各半.观察指标为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包括心电图、脑电图、血常规、凝血功能、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严密观察记录试验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结果各组入选受试者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测定值均在正常范围,条件均衡,具较好可比性.给药后体温、呼吸频率、脉搏、血压、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脑电图等未见有临床意义的改变.试验中未见严重的临床不良反应,只发现3例次可能与药物有关的轻度-过性不良反应,分别表现为面部瘙痒、皮疹、GOT或GPT升高.结论健康受试者单次静滴甲磺酸加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最大剂量至800mg,比较安全、耐受性较好.推荐临床使用剂量为400mg/次/日.  相似文献   
89.
目的研究中国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单剂静滴甲磺酸加替沙星注射液的药代动力学.方法按GCP指导原则设计试验方案,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受试者须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选择经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均正常的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9名试者按拉丁方随机分组,分别依次单剂静滴100mg、200mg、400mg 3个剂量的甲磺酸加替沙星注射液后,应用HPLC测定血药浓度,采用3P97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求出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血浆及尿中甲磺酸加替沙星分别在0.0156~1mg·L1和0.434~111.11mg·L1浓度范围内良好的线性关系,日内、日间变异系数及绝对和相对回收率均符合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要求.受试者分别单剂静滴加替沙星注射液100mg、200mg、400mg后,药-时曲线符合二房室模型,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Gmax分别为1.098±0.19mg·L-1、2.17±0.329mg·L-1、和3.164±0.473mg·L-1;t1/2β分别为7.415±1985h、8.41±2.722h和8.462±2.832h;AUC0~∞分别为4.45±0.712mg·L-1·h、11.102±1.814mg·L-1· h和23.029±3835mg·L-1·h;Vd分别为82.120±36.216L、71.254±38.740L和80.504±33.721L;CL分别为24.151±3.787L·h1、18.747±4.256L·h1和19.598±4.250 L·h1.单剂静滴100mg、200mg、400mg甲磺酸加替沙星主要经肾排泄,48h尿药累积排泄率分别为43.08%±15.79%、51.33%±23.69%和45.67%±18.22%.结论9名健康受试者按拉丁方设计分别自身前后静滴甲磺酸加替沙星注射液100mg、200mg、400mg后,药-时曲线符合二房室模型,Cmax与AUC0~∞随剂量加大而增加;t1/2β、tmax、β、Vd、Cl与给药剂量无关.提示甲磺酸加替沙星在100mg~400mg剂量范围内药物体内过程呈线性动力学特征而无饱和性,主要排泄途径为肾脏.  相似文献   
90.
目的在中国健康成年志愿者中进行多剂口服甲磺酸加替沙星片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根据GCP原则设计试验方案.选择10名18~40岁健康成人男性,口服甲磺酸加替沙星片每次400mg,每日1次,连续10日.首次给药和第10日给药前及给药后0.083、0.25、0.5、0.75、1.0、1.5、2.0、3.0、4.0、6.0、8.0、12.0、24.0h分别取血;此外每日测定谷浓度和峰浓度.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血药浓度,采用3P97软件拟合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受试者口服甲磺酸加替沙星片,体内过程为二房室模型.连续给药10日后AUC0-∞、AUC0-τ值比首次给药显著增加,但第10日给药后AUC0-τ与首次给药后AUC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参数Cmax、T1/2β、Vd等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平均稳态血药浓度Cav为0.844±0.180 mg·L-1,稳态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ss为26.165±4.530mg·h·L-1,累积比为1.354±0.867,波动系数1.685±0.158.受试者给药期间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口服甲磺酸加替沙星片,每次400mg,每日1次的给药方案,在人体内可达到有效血浆浓度,且连续给药10日体内未见蓄积.该方案适宜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