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2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76l对D-半乳糖诱导的心肌细胞老化肌浆网钙摄取能力及肌浆网Ca2+-ATP 酶(SERCA)活性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正常对照组(C组)、D-半乳糖组(5g/L)(A组)、D-半乳糖+EGB76l组(B组).用荧光钙离子指示剂 Fura-2/AM,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测定心肌细胞肌浆网钙摄取能力及改良的p-NPP法测定SERCA活性.结果 与C组相比,A组心肌细胞舒张期钙离子浓度明显升高(0.71±0.08 vs.0.59±0.06)(P<0.05);舒张期钙离子回摄时间明显延长[(1000.95士129.34)ms vs(775.15士121.68)ms](P<0.05);咖啡因刺激后,钙离子增幅明显减少(0.11±0.02 vs.0.53±0.19)(P<0.05),细胞内SERCA活性明显降低.与A组相比,B组舒张期钙离子浓度明显降低,舒张期钙离子回摄时间明显缩短;咖啡因刺激后,钙离子瞬变增幅明显增高,细胞内SERCA活性明显提高.结论 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D-半乳糖诱导老化的心肌细胞肌浆网钙摄取功能和SERCA活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32.
病毒性心肌炎转化为扩张型心肌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本文对病毒的持续感染、细胞免疫、自身免疫、细胞因子及细胞凋亡在这一过程中所起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3.
目的:观察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yrin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3,NLRP3)炎症小体是否参与单纯疱疹病毒1型(herpes simplex virus-1,HSV-1)诱导的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的病理过程?方法:培养乳鼠心室肌细胞(neonatal rat ventricular myocytes,NRVM),分别以0.01 PFU和0.1 PFU HSV-1感染NRVM,24 h后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测定NLRP3炎症小体及其下游通路的mRNA表达水平,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显示半胱天冬酶(cysteinyl aspartate-specific proteases,Caspase)-1的表达,全自动生化仪测定细胞上清肌酸激酶同工酶MB(creatine kinase-MB,CK-MB)的含量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细胞上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8的浓度?结果:HSV-1感染心肌细胞模型组出现细胞病变现象(cytopathic effect,CPE),培养细胞上清细胞损伤标志物CK-MB明显增高(P < 0.05),qRT-PCR测定模型组NLRP3?Caspase-1?IL-1β和IL-18 mRNA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高5倍以上,IF显示Caspase-1在HSV-1干预后的NRVM胞质内表达明显增高,培养细胞上清IL-18浓度较对照组增高(P < 0.05)?结论:NLRP3炎症小体及下游通路在HSV-1诱导的VMC细胞模型中被激活,参与其病理过程,为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提供可能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FMM)患者并发的心肌损伤。方法 16例生前有心功能不全病史的暴发型流脑患者,分别在入院时及出现临床心力衰竭或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时抽血测定血清肌钙蛋白I(cTnI)浓度,部分病例死亡后立即穿刺心肌,制成超薄切片后电镜观察超微结构改变。结论 16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时血清cTnI浓度均明显增高(P<0.001),电镜示有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及肌丝破坏。结论 暴发型流脑常并发心肌损伤,cTnI是诊断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5.
目的:观察芪参益气浸膏对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大鼠慢性心力衰竭(CHF)的治疗作用和对心肌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14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CHF组,模型制备采用皮下多点注射ISO法,4周后CHF组再随机分为模型组和芪参益气浸膏高、中、低3个治疗组及曲美他嗪治疗组.平均治疗5周后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并测定心肌组织中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含量和肌浆网Ca2 依赖型ATP酶(SERCA)活性.结果:芪参益气浸膏显著提高心衰大鼠左室短轴缩短率(FS%)(36.35±3.80vs 31.48±5.98,P<0.05),左室射血分数也有改善趋势,心肌ATP和总腺苷(TAN)含量比模型组分别提高了19%和31%,与正常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芪参益气浸膏组和曲美他嗪组心肌SERCA活性显著高于模型组.结论:芪参益气浸膏有改善ISO诱导慢性心衰大鼠心功能的趋势,这种作用可能与心肌能量代谢的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36.
目的通过建立两肾一夹高血压大鼠心肌肥厚模型,研究环孢菌素(CsA)对心肌肥厚及心功能的影响,以探讨钙调神经磷酸酶(CaN)在心肌肥厚进展中的作用。方法制备两肾一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术后2月,经心脏超声和部分大鼠(两肾一夹2月组)病理学证实心肌肥厚后,将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生理盐水(两肾一夹3月组)或CsA(CsA组)腹腔注射,持续1月,并以假手术组作对照。观察大鼠左室重与胫骨长度比值、心肌细胞面积、左室后壁和室间隔厚度、CaN活性和心功能的改变。结果两肾一夹2月和3月组大鼠左室重与胫骨长度比值、心肌细胞面积、左室后壁和室间隔厚度较相应假手术组增高(F=12.4,13.0;P<0.05),CsA治疗组较两肾一夹2月和3月组均明显降低,与假手术组差异无显著性。CaN活性在两肾一夹2月和3月组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CsA治疗后CaN活性下降(F=8.8;P<0.05)。各组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及零负荷下等容收缩期心肌纤维收缩成分的缩短速度相似(F=1.0,1.1;P>0.05),CsA组左室舒张末压、等容舒张期压力下降时间常数较两肾一夹3月组显著下降(F=3.4,10,3;P<0.05)。结论CaN参与了肾血管性高血压心肌肥厚进展,CsA可逆转心肌肥厚,改善心脏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37.
目的:观察心肌肌钙蛋白I在肥厚型心肌病小鼠心肌组织中的磷酸化与降解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3/2006-01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及南京医科大学动物中心SPF级动物房进行。取4周龄BALB/c雌鼠12只,随机分为模型组6只,正常对照组6只,适应性饲养1周后模型组小鼠转染带有EGFP报告基因的CTnIArg146Trp突变基因。饲养至20周龄时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测证实模型组小鼠室间隔肥厚,断颈处死两组小鼠后,称取小鼠心脏质量(湿),心尖部心肌组织光镜病理学检查,小鼠心肌组织进行WesternBlotting检测重组蛋白、肌钙蛋白I的磷酸化及降解表达,GAPDH作为内参半定量。结果:12只小鼠进入结果分析。①模型组小鼠心脏明显增大,心脏质量(湿)/体质量比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模型组小鼠心肌细胞肥大、排列紊乱、间质血管增生、少量炎性细胞浸润;两组血清肌钙蛋白I水平均正常(P>0.05)。②模型组小鼠心肌组织用抗EGFP单克隆抗体在Mr55000,24000检测到突变CTnI-EGFP及其降解片断表达。③模型组在Mr55000,30000,28000分别检测到磷酸化突变CTnI-EGFP、内源性肌钙蛋白I及其降解片断表达,正常对照组在Mr30000见磷酸化肌钙蛋白I表达,模型组内源性磷酸化肌钙蛋白I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1.18±0.15,0.97±0.15,P<0.05)。④去磷酸化抗肌钙蛋白I单克隆抗体在Mr55000,28000,检测到去磷酸化突变肌钙蛋白I-EGFP、内源性肌钙蛋白I降解片断表达,正常对照组未见去磷酸化肌钙蛋白I表达;用针对不同位点的抗肌钙蛋白I单克隆抗体3E3,2I-14,8I-7,MF4分别在Mr55000,30000,28000检测到突变CTnI-EGFP、内源性肌钙蛋白I及其降解片断表达,正常对照组在Mr30000,见肌钙蛋白I表达,未见降解片断。结论:AdcCTnIArg146Trp-EGFP突变基因在小鼠体内成功转染心肌组织并有明显表达及降解片断出现,小鼠心脏呈现明显室间隔肥厚;小鼠内源性肌钙蛋白I磷酸化表达增强、降解与心肌肥厚的发生、发展及心肌功能的改变可能有关,但两者之间因果关系及确切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8.
目的:研究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 Ⅳ,AS?Ⅳ)对缺氧损伤后人主动脉内皮细胞(human aortic endothelial cells,HAECs)的保护作用及对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AECs,8% O2制备缺氧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缺氧组、AS?Ⅳ治疗组,50 μg/mL)。观察AS?IV对缺氧损伤后HAECs的保护作用及对细胞迁移能力、增殖活性和体外成环的影响以及自噬在血管生成过程中的作用。结果:缺氧损伤后与对照组比较,HAECs细胞上清释放的损伤标志物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浓度增加[(25.33 ± 1.70)U/L vs. (5.33 ± 1.25)U/L],细胞活力降低[(81.12 ± 0.72)% vs. (100 ± 3.07)%],细胞迁移能力降低,增殖能力降低,体外成环数下降[(30.91 ± 3.78)个vs. (62.10 ± 7.56)个],自噬相关蛋白Beclin及LC3?Ⅱ表达下调(P<0.05)。加入AS?Ⅳ治疗后,与缺氧组比较,细胞上清LDH释放量减少[(18.33 ± 1.25)U/L],细胞活力提高[(85.71 ± 2.48)%],细胞迁移能力增强、增殖活性增加,基质胶体外成环数增加[(48.64 ± 4.80)个],自噬相关蛋白Beclin及LC3?Ⅱ表达上调(P<0.05)。结论:AS?Ⅳ可减轻缺氧对HAECs的损伤,可能通过激活自噬通路促进HAECs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39.
目的:研究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 Ⅳ,As-Ⅳ)对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 Ⅱ)引起的线粒体功能障碍的逆转作用?方法:培养大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低血清培养液饥饿处理后分为24 h 对照组?Ang Ⅱ 24 h 处理组?48 h 对照组?Ang Ⅱ 48 h 处理组?As-Ⅳ 治疗组?24 h 对照组和Ang Ⅱ 24 h 处理组使用线粒体呼吸功能检测仪进行线粒体呼吸功能检测,线粒体 ATP 含量检测;48 h 对照组?Ang Ⅱ 48 h 处理组和As-Ⅳ 治疗组进行线粒体呼吸功能检测?线粒体ATP 含量检测?电镜观察线粒体结构变化,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线粒体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和Mn-SOD活性检测?结果:Ang Ⅱ 24 h 处理组与 24 h 对照组相比,线粒体耗氧率(oxygen consumption rates,OCRs)出现下降,线粒体ATP 含量减少(P ≤ 0.05);Ang Ⅱ 48 h 处理组与 48 h 对照组相比,线粒体 OCRs 显著下降,线粒体ATP含量明显减少(P < 0.05),线粒体出现嵴模糊?肿胀?空泡,线粒体内 ROS 水平升高(P < 0.05),Mn-SOD 活性下降(P ≤ 0.05);As-Ⅳ 治疗组较 Ang Ⅱ 48 h 处理组线粒体 OCRs 和线粒体 ATP 含量明显回升(P < 0.05),线粒体形态结构损伤减轻,线粒体内 ROS 水平降低(P < 0.05),Mn-SOD 活性升高(P ≤ 0.05)?结论:As-Ⅳ可以通过增强线粒体Mn-SOD 活性,降低线粒体内 ROS 水平,进一步减轻线粒体结构损伤并提高线粒体 OCRs 和 ATP 含量,从而逆转Ang Ⅱ引起的线粒体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0.
目的:研究局部血流低剪切力对BALB/c小鼠局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以左侧颈总动脉套管植入术造成局部血流剪切力变化?3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 = 10,普通饮食)?模型1组(n = 10,套管植入术+普通饮食)?模型2组(n = 10,套管植入术+高脂饮食)?术后喂养8周,监测小鼠体重,颈总动脉超声测量术后3 d和术后8周左?右颈总动脉血流峰值?血管舒张末内径及剪切力变化,检测血脂水平,HE染色观察颈总动脉病理形态学变化,测量血管中膜厚度,透射电镜观测颈总动脉内皮细胞?内皮下超微结构?芯片比较小鼠低剪切力区与自身正常剪切力区血管段基因表达谱变化,GO及KEGG信号通路分析与细胞迁移及增殖相关基因和信号通路的变化并行实时定量PCR(quantificational real 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验证?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1组小鼠术后8周体重及血脂均无明显差异(P > 0.05),模型2组小鼠术后8周体重增加明显,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升高(P < 0.05)?模型1?2组左侧颈总动脉套管近心端呈低剪切力变化,HE染色可见内皮细胞不同程度损伤,血管中膜增厚,无脂纹和斑块形成;电镜下可见有不同程度的内皮细胞空泡化形成,内皮下未见脂质空泡和脂滴堆积?合并高脂喂养加强了低剪切力导致的血管病变?芯片检测提示与自身正常剪切力血管段相比,低剪切力血管段标本呈现miR-27a上调(>2倍),PPAR信号通路下调,MAPK?TGF-β?PI3K/Akt及NF-κB信号通路上调,包括TGFB2?END1?CTGF等促细胞迁移及(或)增殖的基因上调 > 2.0倍?QRT-PCR验证结果显示:相比于自身正常血管段,在低剪切力血管段中PPARG下调 0.14倍,TGFB2和EDN1分别上调 2.51倍和1.83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n = 4),与基因芯片结果相符?结论:BALB/c小鼠颈总动脉套管植入术后8周,与正常剪切力血管段相比,低剪切力血管段局部见内皮细胞损伤及中膜增厚,提示局部低剪切力变化是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的因素,可能与其血管壁局部PPAR信号通路下调后引起的促细胞增殖?迁移相关基因表达及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