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72篇
内科学   32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118篇
预防医学   24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1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脐血造血干/祖细胞移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脐血富含造血干/祖细胞,作为骨髓和外周血以外的一种重要造血干细胞来源日益受到重视.脐血造血干/祖细胞移植用于临床已有十余年历史,本文就脐血在采集、纯化、保存、体外扩增、临床应用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72.
目的:为了进一步探讨血小板膜(CPⅡb)胞内段在信号传递中的作用。方法:选择表达GPⅡb^R995AⅢa的CHO细胞为研究对象,以正常人血小板和表达GPⅡbⅢa的CHO细胞为对照,应用流式细胞术、免疫沉淀、westernblot-ting等方法检测PAC-1结合能力和PP125^FAK磷酸化。结果:GPⅡbⅢaCHO细胞几乎不结合PAC-1,而CPⅡb^R995AⅢaCHO细胞结合PAC-1明显增加;GPⅡbⅢaCHO细胞只有在粘附纤维蛋白原后才有FAK磷酸化,GPⅡb^R995AⅢaCHO细胞在悬浮时即有微弱的FAK磷酸化。结论:本研究提示GPⅡb^R995A点突变能改变受体的低亲合力状态,使受体具有高亲合性;该突变还介导细胞内信号传导,引起非配体结合的FAK磷酸化。  相似文献   
73.
茵陈五苓散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VSMC c-myc 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茵陈五苓散对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c-myc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7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茵陈五苓散组、胶股蓝组,采用高脂饲料喂饲法复制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造模一月后抽样检测大鼠主动脉,以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为造模成功指标,治疗一个月后分别检测血脂、血液流变学,用HE染色观察主动脉组织学变化,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主动脉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用RT-PCR技术检测大鼠VSMC基因c-mycmRNA的表达。结果茵陈五苓散与胶股蓝组比较,降低TC、TG、LDL,升高HDL均显著(P<0.01),降低血浆黏度、全血中切、红细胞压积、血小板黏附率明显(P<0.01或P<0.05),维持主动脉组织结构,下调基因c-mycmRNA的表达(P<0.05)。结论茵陈五苓散具有良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其调整相关基因c-mycmRNA的表达可能是其治疗的分子机理。  相似文献   
74.
松柏汤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些年 ,血小板减少症的患病率明显上升 ,而可供临床使用的升血小板药物品种十分匮乏 ,故有必要探索新的药物 ,以利今后的研究开发。临床资料 将 1999— 2 0 0 2年来我科就诊的 72例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 ,分为单用中药组 (中药组 ,3 8例 ) ,均为来自门诊的一般病例 ,其中男性 15例 ,女性 2 3例 ;平均年龄 ( 4 2 0± 15 2 )岁 ,病程 ( 19 0 7± 3 2 43 )个月 ,其中 2 6例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 ,12例为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包括药物所致 5例、化学毒物 3例、病毒感染 1例、自身免疫疾病 1例、其他 2例 ,有出血症状…  相似文献   
75.
目的: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获得性活化蛋白C抵抗(APCR)和抗磷脂抗体的发生率,探讨APCR与SLE患者血栓形成的相关性,以及SLE患者血栓形成中,APCR与抗磷脂抗体的相关性。方法:采用APC-APTT法,dRVVT-LA法,ELISA法及PCR-酶切法分别对30例SLE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进行APCR及狼疮抗凝物,抗心磷脂抗体和FV Leiden突变检测,结果:SLE病人APCR阳性率(14/30,46.6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30,3.3%,P<0.005),SLE患者无一例FV Leiden突变。APCR阳性患者中血栓发生率(6/14,42.85%)明显高于APCR阴性患者(1/16,6.25%,P<0.05),狼疮抗凝物阳性患者中血栓发生率(6/12,50%)明显高于其阴性患者(2/18,11.1%,P<0.05),结论:获得性APCR和狼疮抗凝物均是SLE患者合并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但获得性APCR的发生与抗磷脂抗体的存在无关,表明获得性APCR的发生并非抗磷脂抗体抑制蛋白C通路导致凝血异常及致血栓形成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探讨IFN α及IFN α联合GM CSF调节慢性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 CP)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MNCs) bcr abl,bcl 2 和 c myc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淋巴细胞分离液离心富集 14例CML CP患者骨髓MNCs,经干扰素 α(IFN α)及IFN α联合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培养 2 4h后 ,采用相对定量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及扩增片段光密度扫描分析bcr abl,bcl 2 ,c myc及β actin 基因表达水平 ,配对t检验统计分析组间差异。结果 :IFN α(2 0 0U·ml-1)及IFN α(2 0 0U·ml-1)联合GM CSF(10ng·ml-1)均显著抑制bcr abl基因表达 ;IFN α部分抑制 c myc及 bcl 2 基因表达 ;GM CSF在IFN α作用的基础上部分促进 bcr abl及 c myc基因表达和显著抑制 bcl 2 基因表达。结论 :IFN α及IFN α联合GM CSF均可抑制抗凋亡基因bcr abl和bcl 2基因表达 ,并调节c myc基因表达水平。通过促进细胞凋亡而抑制恶性克隆增长是IFN α或IFN α联合GM CSF治疗CML的可能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7.
鼻咽癌细胞系IκBα mRNA表达及其DNA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8.
目的:研究通心络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细胞活力(cell viability)及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的影响和其作用机制.方法:分别用5%,10%,20%的通心络含药血浆预处理内皮细胞30 min后加入AngⅡ 10-6 mol/L孵育HUVECs 24 h,观察细胞活力变化的量效关系.选择一个最佳浓度的通心络含药血浆预处理内皮细胞30 min后加入AngⅡ 10-6 mol/L孵育HUVECs 24 h观察TF,AngⅡ1型受体(AT1)mRNA水平,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及一氧化氮浓度(NO),并予NOS抑制剂(L-NAME)预处理内皮细胞30 min后,再加入通心络含药血浆和AngⅡ,观察孵育24 h细胞活力,TF,AT1,NOS及NO变化.结果:通心络能显著提高AngⅡ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活力,以10%浓度作用最明显,通心络能降低TF及AT1水平及提高NOS活性和NO浓度;L-NAME可明显抑制通心络对血管内皮的作用.结论:通心络可能通过上调NOS-NO通路提高AngⅡ诱导的内皮细胞活力及抗血栓能力.  相似文献   
79.
预激方案CAG治疗老年初治急性髓性细胞白血病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含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的CAG方案治疗老年初治急性髓性细胞白血病(AML)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75例老年初治AML分为CAG预激治疗组及常规方案化疗组,34例患者予以CAG预激方案治疗,41例患者予以常规吡柔比星 阿糖胞苷(TA)或高三尖杉脂碱 阿糖胞苷(HA)方案化疗,所有患者在第1疗程后间歇14 d左右进行第2个疗程.结果:CAG预激治疗组2疗程完全缓解率为67.6%,总有效率达到82.4%,而常规化疗组2疗程的完全缓解率仅为39.0%,总有效率为56.1%;有预后差染色体核型的患者化疗疗效差,CAG预激治疗组的3年无病生存时间长于常规化疗组;CAG预激组除肌肉酸痛发生率较高外,其他血液系统及非血液系统的毒性和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常规化疗组.结论:CAG预激方案治疗初治AML患者较之传统常规治疗具有化疗强度温和、敏感性好、完全缓解率及有效率高、毒副作用小,可以减少粒细胞缺乏恢复时间、减少合并感染率及增加幼稚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等优点,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80.
高脂血症患者AngⅡ和NO与IGF-1关系研究及通心络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临床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一氧化氮(NO)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相关性,探讨通心络干预疗效。方法观察入选的40名高胆固醇血症患者(TC>5.72mmol·L-1或LDL-C>3.64mmol·L-1)和35名健康体检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并检测血清中AngⅡ、NO、IGF-1和可溶性E-选择素含量的变化,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AngⅡ与IGF-1以及NO与IGF-1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并将40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随机双盲分成两组,通心络组:20例,在常规饮食控制基础上,予通心络胶囊每次4粒(每粒为0.26g),每日3次,安慰剂组:20例,在常规饮食控制基础上服用安慰剂,疗程为8wk,观察通心络对上述指标以及血脂的影响。结果与健康体检者相比,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清NO和IGF-1含量明显降低,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下降,而AngⅡ、可溶性E-选择素含量明显增高。高胆固醇血症患者AngⅡ与IGF-1呈负相关(r=-0.406,P<0.01),NO与IGF-1呈正相关(r=0.718,P<0.001)。使用通心络治疗8wk后,IGF-1、NO明显增加,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明显改善,AngⅡ和可溶性E-选择素降低。结论IGF-1含量降低可能是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一个重要机制,通心络提高IGF-1水平可能是其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管内皮保护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