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6篇
基础医学   17篇
口腔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69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28篇
中国医学   35篇
肿瘤学   4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最为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中医称之为"痄腮"。主要以发热,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为特点,以冬春季节多见,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笔者近5年以扬刺法为主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117例患儿均为我科门诊病人,并且均符合儿童流行性腮  相似文献   
52.
目的:以小肠黏膜下层(SIS)吸附磁颗粒作为热疗介质,研究靶向磁热疗对小鼠结肠癌皮下移植模型的作用.方法:选择Balb/c雌性小鼠66只,4~6周龄,体质量22~25 g,CT26结肠癌细胞皮下注射建立小鼠模型.将磁流体颗粒沉淀于置备好的SIS上,手术植入实验组小鼠结肠癌组织周围进行包裹.每24 h将实验组小鼠暴露在突变磁场下60 min,共3次.对应设置空白对照组,SIS对照组,磁流体对照组,磁场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每组11只.观察各组小鼠的肿瘤生长情况和小鼠生存时间,检测各组小鼠各主要脏器的病理变化.结果:磁热疗作用后,实验组肿瘤中心温度在15 min后稳定在43℃,而正常组织温度则始终稳定在24℃.病理检测显示,各组小鼠各主要脏器未见明显结构异常.与各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小鼠肿瘤生长受到显著抑制,P<0.05;生存时间显著延长,P<0.05.结论:以SIS吸附磁颗粒作为热疗介质的靶向磁热疗能显著抑制小鼠结肠癌模型的肿瘤生长,延长小鼠生存时间.靶向磁热疗的进一步研究有可为结肠癌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53.
周华华  董坚  黄梅芳 《西部医学》2018,30(9):1323-1329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收治的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例手术近全切除肿瘤,术后给予替尼泊苷、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化疗联合全脑放射治疗;另1例手术未完全切除肿瘤,术后给予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阿糖胞苷化疗联合全脑放射治疗,分析各例治疗方案及疗效。结果 截止2017年7月30日随访结束,2例患者中1例死于肿瘤进展,1例存活且随访期间未发现迟发性神经毒性。结论 大剂量甲氨蝶呤为主的化疗是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标准治疗方案,全脑放疗可作为年轻复发/难治性患者的挽救治疗,但对于复发难治性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治疗方案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4.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 is an autosomal-dominantly inherited disease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germline mutations in mismatch repair(MMR) genes and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 As an important clinical subtype of colorectal cancer, HNPCC is accounting for 5%~15% of colorectal cancer. It' s focus research of colon cancer and hereditary tumor currently because of the special genetic etiopathogenisis and the prominent clinical pathology characteristic.  相似文献   
55.
胰腺癌免疫治疗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胰腺癌的生物免疫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热休克蛋白多肽疫苗、树突状细胞疫苗、全细胞疫苗、单克隆抗体等。现就这些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6.
PBRM1基因在多种肿瘤中表现为抑癌基因,其突变或表达状态对不同肿瘤预后的评估价值不一。机制研究提示JAK/STAT3,PBRM1/RLR等信号的活化参与了PBRM1激活肿瘤患者免疫功能、诱发炎性反应并启动炎癌转化,从而影响患者生物靶向治疗和免疫检查点治疗的敏感度。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靶向药物的联合治疗策略是未来肿瘤治疗的发展趋势。本文分析PBRM1在不同肿瘤患者预后指导中的作用,并阐述PBRM1检测在指导患者对上述药物和治疗策略的选择及疗效评估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7.
本文选用云南个旧肺癌细胞系GLC为免疫原,建立了产生鼠抗人肺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F-19,N-35,SIA-2。经体外长期传代培养,保持抗体稳定分泌;经用免疫细胞组织化学技术对各类型肺癌,  相似文献   
58.
本文应用自制的三株肺癌单克隆抗体(MCAb),对40例肺癌及肺部良性病变,20例正常人的血清标本,进行了肺癌血清相应抗原ELISA——间接法检测。结果表明,三组标本血清相应抗原检出率分别为:肺癌60%,肺部良性疾患20%,正常人15%(假阴性)。肺癌与肺部良性病变和正常的阴性检出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为肺癌的血清学诊断,提供了进一步探讨的依据。  相似文献   
59.
目的: 在初步分析人、食蟹猴和猪CD3蛋白同源性的基础上,建立利用人源性CD3抗体诱导食蟹猴外周血T淋巴细 胞的体外分离培养技术。 方法: 从NCBI 查询获取人类、食蟹猴和猪CD3蛋白各自的氨基酸序列,并用DNAMAN 软件进行序列 比对、同源性分析和构建系统进化树。Western blotting检测三种T细胞膜上CD3蛋白的表达水平。分离健康食蟹猴PBMC,分为 3组,A组加入抗人CD3抗体单刺激、B组加入IL-2单刺激、C组加入抗人CD3抗体和IL-2共刺激。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 长状态并计数,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锥虫蓝染色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表面标志物CD3、CD4、CD8的表达。 结 果: 食蟹猴、猪的CD3蛋白氨基酸序列与人类的同源性分别为86.9% 、65.6%,T细胞膜上CD3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为人的79%、 17%。A组细胞不增殖;C组细胞增殖能力、细胞活性及CD3表达率[(93.8±3.6)% vs (70.3±4.7)%,P<0.01]均显著高于B组,细胞 生长曲线呈S形,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C组T细胞高表达CD3,T细胞纯度较高,且CD8 + T 细胞占比较多。 结论: 食蟹猴外周血 T淋巴细胞膜表面能表达和人同源性很高的CD3蛋白,在人源性CD3抗体、IL-2和1%PHA共刺激下能诱导食蟹猴外周血T淋巴 细胞的增殖分化,获得生长状态良好、增殖能力强、纯度较高的T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60.
[摘要] 目的:研究与羊膜上皮细胞(amniotic epithelial cells,AEC)共培养对羊膜间充质干细胞(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AMSC)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并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1, SDF-1)/CXCR4 轴在AMSC 归巢、迁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从人羊膜中分别分离、培养AMSC和AEC,进行扩增及鉴定。实验设AMSC与AEC共培养组、无血清AMSC培养组以及血清AMSC培养组,培养24、48、72 h 后,通过CCK-8 及锥虫蓝实验检测AMSC细胞增殖活性,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和Real-time PCR检测CXCR4 mRNA的表达水平,细胞迁移实验检测AMSC细胞体外迁移能力。结果:48、72 h 共培养组及血清培养组细胞增殖活性及增殖率均高于无血清培养组(P<0.05);共培养组与无血清培养组AMSC细胞的CXCR4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高于血清培养组(P<0.05),两组AMSC细胞依赖迁移能力明显高于血清培养组(P<0.05)。结论:与AEC共培养的AMSC细胞仍具备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且能保持良好的增殖活性,共培养能上调AMSC表面CXCR4,并在体外增强其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