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3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21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2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37篇
内科学   41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42篇
外科学   58篇
综合类   241篇
预防医学   59篇
眼科学   26篇
药学   63篇
中国医学   80篇
肿瘤学   15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75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血栓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对照组,睡前口服阿司匹100 mg,每天1次;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每次10 mg,每天1次,2组均连用2周。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调查;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测量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扩散系数(MD);用磁共振血流量扫描(MRS)测定胆碱化合物(Cho)、肌酸酐复合物(Cr)、肌醇(m I)以及N-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A)峰值,并计算NAA/Cr、Cho/Cr、m I/Cr的比值;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Mo CA总分分别是(27.32±1.29),(23.18±1.34)分;这2组的左侧颞叶m I/Cr值分别是0.47±0.08,0.52±0.07;这2组的右侧额叶NAA/Cr值分别是1.56±0.41,1.44±0.09,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91.67%(55例/60例),80.00%(48例/60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脑血栓患者,可改善明显颈动脉斑块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52.
【摘要】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总结预防策略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于我院实施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161例。其中男性101例,女性60例,年龄46.9±17.9岁。发生术后手术部位感染10例,感染发生率为6.21%。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5例;病原学培养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铜绿假单胞菌3例,阴沟肠杆菌2例、鲍曼不动杆菌1例。记录患者相关因素信息包括:年龄是否>60岁、性别、血清白蛋白浓度是否<30g/L、血沉是否≥20mm/h、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否<18.5kg/m2、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术后72h峰值血糖值是否≥11.1mmol/L、患者是否有吸烟史、是否合并脊髓损伤、病灶部位(颈段、胸段、胸腰段或腰段)及范围(病灶范围是否<3个节段)、是否存在后凸畸形、患者是否存在寒性脓肿,手术相关因素包括:是否使用脉冲式冲洗枪、是否使用内固定、是否进行前柱重建、手术时间是否<300min、是否有术中输血、术中是否局部使用链霉素及手术入路为前入路或后入路等内容。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蛋白浓度<30g/L(感染率16.7%)、血沉≥20mm/h(感染率14.0%)、BMI<18.5kg/m2(感染率16.7%)、患有糖尿病(感染率15.2%)、峰值血糖≥11.1mmol/L(感染率24%)、合并寒性脓肿(感染率3.0%)等患者相关因素是脊柱结核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手术时间长(≥300min)(感染率12.7%)、术中进行了输血(感染率10.9%)、局部未使用链霉素(感染率15.8%)等手术相关因素是脊柱结核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而年龄、性别、是否有吸烟史、是否合并脊髓损伤、病灶部位、范围、是否存在后凸畸形等患者相关因素不是脊柱结核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是否使用脉冲式冲洗枪、是否使用内固定、是否进行前柱重建及手术入路为前入路或后入路等手术相关因素不是脊柱结核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蛋白浓度<30g/L、峰值血糖≥11.1mmol/L、合并寒性脓肿是脊柱结核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中局部使用链霉素作为一项保护因素,可有效预防脊柱结核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结论:脊柱结核术前应尽量调整患者营养状态,积极控制血糖,纠正低蛋白血症;术中链霉素对术区感染病灶的局部应用以及寒性脓肿病灶的彻底清除都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53.
目的 LPR教学模式是涵盖了基于讲授的学习(LBL)、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和基于研究的学习(RBL)的一种复合型教学模式。探讨LPR教学模式在军队医学院的应用及教学效果分析。方法构建教学效果调查量表,随机选取某军医大学2012级和2013级学生共80名作为研究对象并发放调查问卷,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价LPR教学效果。回收有效问卷67份,参与调查的67名学生均经历过基于讲授的学习和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LBL+PBL),即LP教学模式,其中29名学生参加过课外科研,即LPR教学模式。结果参加过LPR教学模式的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在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认知水平、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均有明显提升,军队医学院本科生的科研环境总体较好但仍待改进。结论 LPR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值得肯定,然而,LPR教学模式的推进也对指导教师及学校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754.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前列腺电切术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对68例前列腺电切术患者在L2~3或L3~4腰椎间隙穿刺,见脑脊液后注入0.5%盐酸布比卡因重比重液1.5~2.0 mL,硬膜外向上置管4 cm。记录给药后5 min(T1)、10 min(T2)、15 min(T3)、30 min(T4)时的BP、HR和SPO2值。结果腰-硬联合麻醉时T1、T2、T3、T4等4个时间点的SBP、DBP、HR、SPO2与术前基础值比较,DBP、HR无明显变化(P〉0.05),SBP明显下降(P〈0.05),但未超过基础值的20%。结论小剂量0.5%布比卡因重比重液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电切术中应用,效果确切,安全可靠,对心肺功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755.
太极拳对糖尿病负性情绪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很多国内外研究都表明太极拳在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方面有积极效果,同时改善2型糖尿病的疾病状态,控制血糖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56.
目的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应用地塞米松对缓解术后疲乏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为地塞米松组,围术期予以静脉注射地塞米松20 mg,即麻醉诱导后注射10 mg,麻醉清醒回病房后(术后2~3 h)注射10 mg,第二组为对照组,围术期于相同时点予以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采用ICFS量表及VAS评分法评估患者术前、术后3 d疲乏情况,搜集患者术前,术后24 h、48 h、72 h 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疲乏评分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ICFS量表评分、VAS评分、CRP和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地塞米松组患者术后3 d ICFS量表评分(74.25±9.98 vs. 84.96±8.02,P<0.001)及VAS评分(5.21±1.13 vs. 6.68±0.86,P<0.001)均低于对照组,术后24 h、48 h、72 h CRP及IL-6水平亦低于对照组(P均<0.001)。结论快速康复流程下,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应用地塞米松可降低患者术后的炎症反应,并可缓解术后疲乏,提高患者满意度和舒适度,促进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757.
目的分析肝脏病灶大小和肝细胞癌(HCC)分化程度对超声造影肝脏影像报告与数据管理系统(CEUS LI-RADS)分类诊断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98例接受超声造影(CEUS)的肝脏局灶性病变(FLL)患者,根据肝脏病灶最大径(T)分为T<3 cm、3 cm≤T<5 cm和T≥5 cm组;根据HCC分化程度将其分为高、中及低分化组。观察不同大小肝脏病灶、不同分化程度HCC间CEUS LI-RADS分类的差异;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计算CEUS LI-RADS分类诊断不同大小HCC(以LR-5类为HCC)的效能。结果698例中,恶性682例,包括599例HCC及83例其他恶性病变,良性病变16例;其中T<3 cm 182例,3 cm≤T<5 cm 208例,T≥5 cm组308例;HCC中,高分化组32例,中分化组346例,低分化组221例。T<3 cm、3 cm≤T<5 cm和T≥5 cm病灶中,根据最终病理诊断,LR-1类均为良性病变,LR-4类中HCC占比依次为85.71%(18/21)、100%(10/10)及100%(2/2);HCC在LR-5类中的占比依次为98.37%(121/123)、95.36%(144/151)及94.50%(206/218),在LR-M类中的占比依次为54.55%(18/33)、39.13%(18/46)及69.77%(60/86)。高、中、低分化HCC组中,LR-5类占比分别为78.13%(25/32)、81.79%(283/346)和73.76%(163/221);LR-M类在低分化HCC组中的占比高于高、中分化组(P均<0.05)。以LR-5类为标准诊断HCC,CEUS LI-RADS针对T<3 cm、3 cm≤T<5 cm和T≥5 cm病灶分类诊断HCC的敏感度分别为76.10%(121/159)、83.72%(144/172)和76.87%(206/268),特异度分别为91.30%(21/23)、80.56%(29/36)和70.00%(28/40)。结论肝脏病灶大小及HCC分化程度均对CEUS LI-RADS分类诊断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58.
目的 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对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下冠状动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按照纳入标准选取择期行CPB下CABG患者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II~III级,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II~III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30):对照组和TEAS组,TEAS组患者诱导前30 min于足三里,肺俞穴和孔最穴行经皮穴位电刺激至手术结束,分别于切皮前(T0),CPB结束后30 min(T1),术毕时(T2),术后12 h(T3)和24 h(T4),取桡动脉血样行动脉血气分析,测定PaO2和PaCO2,同时记录上述时间点潮气量和气道平台压,计算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呼吸指数(respiratory index,RI)和肺静态顺应性(static lung compliance,Cst),同时于上述时间点取中心静脉血样,测定样本中多形核中性白细胞(polymorphonuclear neurtrophil, PMN)数量,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含量,记录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T组患者T1~2时刻Cst增加,T1~4时刻OI值增加,RI值降低,血清中IL-6和TNF-α含量降低,SOD活性升高,PMN数量减少,且T组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显著缩短(P<0.05)。结论 TEAS可减轻CPB下CABG患者全身炎症反应,改善肺功能,具有一定的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59.
目的 探讨临床检测血清分化抑制因子-1(Id-1)蛋白作为诊断前列腺癌新方法的可能性. 方法 选取2011年5月至2012年1月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患者223例.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分为穿刺阳性组105例,年龄52~88岁,平均72岁,PSA中位数为58.24μg/L,Gleason评分5~10分;穿刺阴性组118例,年龄40~87岁,平均67岁,PSA中位数为11.66 μg/L,其中单纯BPH 60例,BPH伴炎症58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男性196例(体检组)作为对照,年龄24~86岁,平均46岁,PSA中位数为0.73 μg/L.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分析研究受试者的血清Id-1蛋白水平,比较各组间血清Id-1蛋白的差异.结合Gleason评分、PSA水平分析血清Id-1蛋白水平与肿瘤恶性程度、炎症、年龄等方面的关系.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Id-1蛋白的诊断效能. 结果 穿刺阳性组、穿刺阴性组、体检组血清Id-1蛋白水平中位数分别为45.61、22.41、11.15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阳性组血清Id-1蛋白水平与Gleason评分呈中等程度正相关(r=0.6582,P<0.05).穿刺阴性组中,单纯BPH组和BPH伴炎症组血清Id-1蛋白水平中位数分别为19.63、26.74(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检组血清Id-1蛋白水平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r=0.1106,P>0.05).血清Id-1蛋白水平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61(95%CI0.8399~0.9123),以血清Id-1蛋白水平24 μg/L作为ROC曲线最佳临界点时,敏感性为87.6%(92/105),特异性为72.9%(229/314). 结论 穿刺阳性组、穿刺阴性组、体检组患者间存在血清Id-1蛋白水平表达差异.血清Id-1蛋白水平与Gleason评分存在正相关,能反映肿瘤恶性程度.炎症可能会影响血清Id-1蛋白表达水平.血清Id-1蛋白水平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ELISA法检测血清Id-1蛋白水平对诊断前列腺癌有一定预测效力,但有临床意义的临界点尚需更大样本量及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760.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和增强MRI在肝外胆管癌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对比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6例肝外胆管癌患者超声造影和增强MRI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超声造影显示肝外胆管癌动脉期多为高增强(37/56,66.0%),门脉期(50/56,89.3%)及延迟期(56/56,100%)以回声减低为主;达峰值时,56个病灶中增强不均匀34个,增强均匀22个;增强MRI显示动脉期多为高增强(37/56,66.0%),门脉期一半以上为等增强(29/56,51.7%),延迟期以等增强(17/56,30.3 %)或高增强(33/56,58.9%)为主;达峰值时,56个病灶中增强不均匀39个,增强均匀17个。肝外胆管癌超声造影动脉期显示不同增强水平的病灶数与增强M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门脉期及延迟期与增强MRI增强水平显示的病灶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外胆管癌中超声造影与增强MRI显示增强均匀性的病灶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临床上高度怀疑肝外胆管癌患者,超声造影可作为增强MRI有益补充,为肝外胆管癌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