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50篇
内科学   74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70篇
预防医学   24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野生马齿苋抑制亚硝胺合成的体外试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洪军  阚建全 《营养学报》1998,20(3):361-366
目的:在模拟人胃液条件下,观察野生马齿苋对N-二甲基亚硝胺(ND-MA)体外合成的阻断作用。方法:通过测定NDMA的合成量、NO-2形成量和消除率,探讨其作用机理。结果:鲜马齿苋汁和马齿苋籽汁均能明显阻断NDMA的化学合成,其抑制率分别为70.4%和47.6%。经煮沸5min后的马齿苋汁的抑制作用减小,其抑制率为37.9%;鲜马齿苋汁、煮汁和马齿籽汁的剂量与NDMA的合成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20(P<0.05)、-0.995(P<0.01)和-0.993(P<0.01);马齿苋汁和马齿苋籽汁能抑制亚硝胺合成主要在于二者的有效活性成分(主要为可溶解于水或丙酮中的极性物质)能消除反应液中的亚硝酸盐。结论:野生马齿苋具有明显的抑制亚硝胺合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32.
血吸虫病低度流行区3种免疫学诊断方法的费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3种血吸虫病免疫学诊断方法在低度流行区应用的费用-效果。方法 在江苏省江滩型血吸虫病低度流行区选择一自然人群,用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双面胶纸环卵沉淀试验(DGS—COP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同时进行检测。以粪便孵化法和改良加藤氏法阳性确诊病人作为金标准,运用卫生经济学方法,评价3种免疫学诊断方法的费用-效果。结果 3种方法总费用相近,DDIA每查出1例血吸虫病人的费用和漏检病人造成的损失分别比ELISA少7.17%和200%,查出1例血清学试验阳性者费用和人均检查费用分别比ELISA多5.8%和23.16%。DGS—COPT各项费用均比DDIA和ELISA为高。粪检阳性者中,DDIA、DGS—COPT和ELISA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4.4%、72.2%和83.3%。结论 在血吸虫病低度流行区,胶体染料试纸条法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33.
氯硝柳胺悬浮剂浸杀钉螺螺卵和幼螺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了解氯硝柳胺悬浮剂(SCN)杀灭钉螺螺卵、幼螺等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效果。方法分别称取SCN和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WPN),采用实验室螺卵、幼螺浸杀法,并比较两者对杀灭螺卵和幼螺的不同效果。结果SCN0.25mg/L浸杀螺卵24h,螺卵死亡率为100%;WPN0.50mg/L浸杀24h,螺卵死亡率为100%。SCN浸杀螺卵24、48、72h的LC50值分别为0.0506、0.0496、0.0473mg/L;WPN浸杀螺卵24、48、72h的LC50值分别为0.1030、0.0962、0.0869mg/L。SCN和WPN0.25mg/L浸杀幼螺死亡率均为100%;SCN浸杀幼螺24、48、72h的LC50值分别为0.0625、0.0474、0.0442mg/L;WPN浸杀幼螺24、48、72h的LC50值分别为0.1088、0.0825、0.0825mg/L。结论氯硝柳胺悬浮剂对钉螺螺卵、幼螺均具有较好的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34.
目的了解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对终宿主致病作用的强弱.方法采用浸尾法以200尾蚴/鼠逐只感染远交系CD1鼠,感染57 d后采集鼠粪便计数虫卵;78 d后剖杀鼠收集成虫计数并摘取肝脏和肠做组织虫卵计数;95 d后取肝组织,切片、染色测量虫卵肉芽肿面积和周长.比较抗性株与敏感株对终宿主的易感性、产卵量和肝虫卵肉芽肿面积.结果抗性株和敏感株感染鼠成虫回收数为22.5条/鼠和21.8条/鼠;抗性株感染鼠粪便虫卵数为68.6只/100 mg,敏感株为31.7只/100 mg,两者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感染第78天,抗性株组织虫卵数为8 364只/对成虫,敏感株为4 665只/对成虫,两者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敏感株产于肝和肠组织虫卵数为1 540只/对成虫和3 124只/对成虫,抗性株分别为4 297只/对成虫和3 887只/对成虫;抗性株和敏感株感染鼠肝虫卵肉芽肿面积分别为392 236μm2和523 263μm2,周长分别为2 385μm和2 882 μm,两者间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抗性株在粪便与组织中产卵量均高于敏感株,故抗性株对终宿主的致病作用强于敏感株.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比较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与抗性株尾蚴阶段对吡喹酮的反应性 ,旨在运用敏感株与抗性株反应性间的差异 ,建立现场监测吡喹酮抗性的方法。方法 将各虫株尾蚴分别暴露于10 - 4、10 - 5、6× 10 - 7、4× 10 - 7m ol/ L吡喹酮溶液中 ,0、2 0、4 0、6 0、80、10 0 min后 ,解剖镜下观察尾蚴的泳动、收缩和断尾率的变化。结果 尾蚴暴露于 10 - 4m ol/ L吡喹酮中即刻停止泳动、沉底并伴有强直性收缩 ;5 min后开始出现体与尾部不协调的快速蠕动 ,尾蚴体区的后端与尾部的前端发生分离即断尾 ,敏感株断尾尾蚴明显多于抗性株 ;暴露于 10 - 5mol/ L吡喹酮中 4 0、6 0、80 m in和 10 0 min后 ,敏感株尾蚴的断尾率分别为 2 8.2 %、5 2 .7%、6 7.5 %和 78.0 % ;抗性株分别为 11.3%、2 8.6 %、39.3%和 4 5 .5 %。暴露于 4× 10 - 7m ol/ L中 80 min和 10 0 min后 ,敏感株尾蚴的断尾率为 10 .3%和 17.0 % ;抗性株为 0 .5 %和 1.1%。结论 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和敏感株尾蚴阶段对吡喹酮反应性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提示 ,将尾蚴移入 4× 10 - 7mol/ L吡喹酮溶液中 80 - 10 0 min,镜下观察其断尾率 ,作为曼氏血吸虫对吡喹酮敏感性的检测方法 ,可用于螺体内吡喹酮抗性虫株的现场监测。  相似文献   
36.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肝硬化和重型肝炎的常见并发症。由于肝病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低下,一旦发生,则较一般感染难控制,常成为原有肝病病情恶化的诱因,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1]。因此,早期诊断、合理的治疗,是提高晚期肝病患者存活率的重要措施。本文总结了128例失代偿期肝硬化  相似文献   
37.
水温对日本血吸虫尾蚴的逸出及其感染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实验观察水温对日本血吸虫尾蚴的逸出及其感染力的影响.方法将一定量感染性钉螺分别置于1、5、10、15、20、25、30、35℃和40℃水中逸蚴4 h,观察各水温组钉螺逸蚴率和逸蚴量;将一定量尾蚴分别移入1、10、20、30℃和40℃水中,后采用接触法感染小鼠30 min,观察各水温组鼠感染率和虫负荷.结果在温度为1~40℃的水体中,云南和江苏感染性钉螺均能逸出尾蚴,其中云南螺逸蚴的最适水温为20~35℃,江苏钉螺则为15~35℃.在温度为1~40℃水中,江苏虫株尾蚴对各水温组鼠的感染率均为100.0%,云南虫株尾蚴对各水温组鼠的感染率均>83.3%.结论在温度为1~40℃的水体中,日本血吸虫尾蚴均能从感染性钉螺中逸出并能感染终宿主;提示冬季人畜接触有感染性钉螺存在的滩块附近的水体仍有被血吸虫感染的危险.  相似文献   
38.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人口日趋密集且流动性强,为传染病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国传染病防治形势严峻.公众对传染病防治的意识、知识与技能对于该类疾病防治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健康素养作为个体获得、理解和处理基本健康信息或服务,并做出正确的健康相关决策的能力,反映了公众获得健康的能动性.为了从传染病防治角度测评人群健康素养水平,为今后制定传染病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建议,我们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1月对北京市通州区公众的传染病防治相关健康素养及行为进行了调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9.
目的 分析北京市通州区腹泻就诊患者中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分离株的特征。 方法 eaeA基因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阳性的菌株,进行系统生化鉴定、EPEC诊断血清分型、bfpA基因PCR扩增以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 结果 20株成年人腹泻患者EPEC分离株中,仅1株鉴定为O126血清群;4株儿童腹泻患者分离株中,仅1株鉴定为O26血清群。儿童与成年人腹泻患者EPEC分离株bfpA基因均为阴性。23株EPEC菌株的PFGE带型呈高度多态性,聚类图显示与患者年龄及性别无明显相关。 结论 北京市通州区腹泻患者EPEC分离株以非典型为主,单纯通过血清群来诊断EPEC的方法,将会造成极大的漏诊。  相似文献   
40.
细胞间黏附分子-1基因K469E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ICAM-1基因K469E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研究表明,EE基因型明显增加卒中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