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41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64篇
综合类   82篇
预防医学   56篇
药学   6篇
  1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21.
一位新疆石河子地区的中年妇女,因长期服用激素造成双侧股骨头坏死,去年来我院就诊时。因双髋关节疼痛已不能行走。她给我看了1998年7月摄的X线片,至少有一侧股骨头可以保留。但她服用了某些所谓专治股骨头骨坏死“大师”的药,双侧股  相似文献   
22.
23.
24.
目前,骨质疏松症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集中于抑制骨破坏和促进骨形成方面,但此单一的治疗方法很难彻底解决多重因素致病的骨质疏松症。近来,许多文献报道血管形成与骨形成之间存在偶联关系,其中骨骼中新发现的H亚型血管成为骨质疏松治疗的新焦点。根据骨骼血管内皮细胞位置和功能的区别,可分为H亚型血管和L亚型血管,而H亚型血管可促进其周围骨祖细胞的分化与增殖。H亚型血管主要分布于干骺端和骨膜下,表现为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抗体(CD31)和内皮粘蛋白抗体(endomucin,EMCN)强阳性;而L亚型血管表现为两种内皮细胞抗体(CD31或EMCN)弱阳性,分布于骨干区。实验表明,H亚型内皮细胞与周围的骨祖细胞数量会随着小鼠的老龄化呈正比例下降,而且小鼠体内缺氧诱导型转录因子1α缺失后会出现H亚型内皮细胞和骨祖细胞数量明显降低,这些均提示H亚型血管与骨形成存在偶联关系。笔者着重对H亚型内皮细与骨形成之间存在的偶联关系及其机制进行综述,探讨H亚型内皮细胞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以进一步加深对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的认识,为骨质疏松症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5.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纳米晶胶原基骨的复合培养,证实纳米晶胶原基骨是否可以成为组织工程的良好载体材料。 方法:实验于2003—07/2004—08在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完成纳米晶胶原基骨的制备及处理,在中日友好临床医学研究所免疫室完成纳米晶胶原基骨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培养。健康自愿献髓者3人,在中日友好医院骨坏死与骨循环实验室体检。应用仿生原理制备纳米晶胶原基骨,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与材料复合,通过共聚焦显微镜和环境扫描电镜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材料的复合情况。 结果:①共聚焦显微镜显示:在各层面扫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深入纳米晶胶原基骨的内部孔隙。②环境扫描电镜显示:第2天细胞贴附在多孔材料上,在纳米晶胶原基骨底部靠近培养板处细胞黏附明显较纳米晶胶原基骨上其他部位多,细胞也开始伸展,伸出伪足向材料微孔中长入,孔隙内见不到桥接的细胞连接细胞在整个材料及孔隙内表面贴附、伸展。第7天时细胞在材料上完全铺展。伪足向材料微孔中长入,在部分直径较小的孔隙中(70~150μm),细胞之间突起相互连接呈桥状。纳米晶胶原基骨临近培养板的一面有较多细胞生长,主要在材料的表面和材料的裂隙中,孔隙中较少。第14天,大量细胞在纳米晶胶原基骨表面和孔隙中生长,尤以孔隙中明显。细胞之间广泛存在突起连接,在孔隙中呈网状互相相连。 结论:纳米晶胶原基骨是良好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易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适合种子细胞的贴附、生长、增殖和分化。  相似文献   
26.
髋关节骨髓水肿综合征(bone marrow edema syndrome,BMES)最早报道于1959年[1],是一种少见的病因不明的自限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髋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多无明确的外伤史,X线片表现为骨量减少,MRI有典型的信号改变.  相似文献   
27.
李子荣 《医药导报》2012,31(6):817-818
摘要目的探讨接骨七厘片致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骨折和软组织挫伤患者1 000例,均给予接骨七厘片1.5 g,一天两次口服,发生肠道出血8例。3例减量为每次0.9 g,一天两次;另5例停止口服该药,并给以止血、抗炎、补液对症治疗。结果8例患者治疗2或3 d 后出血均停止。结论接骨七厘片配伍和剂量上可能有致肠道出血的因素存在,所致肠出血经减小剂量和对症处理可治愈。  相似文献   
28.
股骨头坏死的关节软骨病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骨头坏死治疗方式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到关节软骨的状况。软骨、软骨下皮质骨及软骨下小梁骨在结构和功能上被看成是一个功能单元体。软骨下小梁骨坏死,既改变了关节软骨的载荷传导与分布途径,使相邻的软骨下皮质骨与软骨易于遭受机械性损伤,也破坏了软骨下区的微循环,影响软骨营养的获得及代谢产物的排出,使相邻的软骨下皮质骨与软骨易于遭受代谢性损伤。股骨头骨坏死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显示,股骨头坏死的骨缺损对覆盖其上的邻近关节软骨的结构和代谢有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股骨头的磁共振成像(MRI)及其变异,以提高早期股骨头坏死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157例(293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的髋关节MRI进行分析。MRI序列为冠状面T1,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TIR)和轴位T1。结果157例患者293髋共有1597个可分析层面,有6种图像类型。这些图像在随访时会有部分类型发生改变,但均未出现典型的股骨头坏死改变,STIR序列也无坏死改变。结论成人无病变的股骨头MRI存在着各种变异,股骨头坏死的诊断应综合MRI的各个层面和各个序列表现。  相似文献   
30.
脱抗原胎牛骨治疗犬股骨头坏死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脱抗原胎牛松质骨(AECB)治疗犬股骨头坏死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成年杂交犬5只,在股骨头后外侧近头颈交界处造骨缺损模型。将AECB修剪后填充入一侧缺损区内;另一侧不填充材料。术后12周取材,染色观察。结果AECB侧:交界区可见相对成熟的骨组织,周围可有编织骨形成,可见髓腔形成。对照侧:缺损区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缺损区周边成骨明显,缺损区内为纤维肉芽组织。材料区周围及内部可见有多量软骨带形成,其中有较多钙化的骨组织。对照侧缺损区内只有少量软骨带形成,未见软骨或新骨形成。材料周围及内部可见多量Ⅰ型胶原及少量Ⅲ型胶原。对照侧缺损区内未见Ⅰ型胶原及Ⅲ型胶原。结论AECB具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可能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合适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