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41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64篇
综合类   82篇
预防医学   56篇
药学   6篇
  1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骨质疏松症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集中于抑制骨破坏和促进骨形成方面,但此单一的治疗方法很难彻底解决多重因素致病的骨质疏松症。近来,许多文献报道血管形成与骨形成之间存在偶联关系,其中骨骼中新发现的H亚型血管成为骨质疏松治疗的新焦点。根据骨骼血管内皮细胞位置和功能的区别,可分为H亚型血管和L亚型血管,而H亚型血管可促进其周围骨祖细胞的分化与增殖。H亚型血管主要分布于干骺端和骨膜下,表现为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抗体(CD31)和内皮粘蛋白抗体(endomucin,EMCN)强阳性;而L亚型血管表现为两种内皮细胞抗体(CD31或EMCN)弱阳性,分布于骨干区。实验表明,H亚型内皮细胞与周围的骨祖细胞数量会随着小鼠的老龄化呈正比例下降,而且小鼠体内缺氧诱导型转录因子1α缺失后会出现H亚型内皮细胞和骨祖细胞数量明显降低,这些均提示H亚型血管与骨形成存在偶联关系。笔者着重对H亚型内皮细与骨形成之间存在的偶联关系及其机制进行综述,探讨H亚型内皮细胞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以进一步加深对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的认识,为骨质疏松症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纳米晶胶原基骨的复合培养,证实纳米晶胶原基骨是否可以成为组织工程的良好载体材料。 方法:实验于2003—07/2004—08在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完成纳米晶胶原基骨的制备及处理,在中日友好临床医学研究所免疫室完成纳米晶胶原基骨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培养。健康自愿献髓者3人,在中日友好医院骨坏死与骨循环实验室体检。应用仿生原理制备纳米晶胶原基骨,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与材料复合,通过共聚焦显微镜和环境扫描电镜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材料的复合情况。 结果:①共聚焦显微镜显示:在各层面扫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深入纳米晶胶原基骨的内部孔隙。②环境扫描电镜显示:第2天细胞贴附在多孔材料上,在纳米晶胶原基骨底部靠近培养板处细胞黏附明显较纳米晶胶原基骨上其他部位多,细胞也开始伸展,伸出伪足向材料微孔中长入,孔隙内见不到桥接的细胞连接细胞在整个材料及孔隙内表面贴附、伸展。第7天时细胞在材料上完全铺展。伪足向材料微孔中长入,在部分直径较小的孔隙中(70~150μm),细胞之间突起相互连接呈桥状。纳米晶胶原基骨临近培养板的一面有较多细胞生长,主要在材料的表面和材料的裂隙中,孔隙中较少。第14天,大量细胞在纳米晶胶原基骨表面和孔隙中生长,尤以孔隙中明显。细胞之间广泛存在突起连接,在孔隙中呈网状互相相连。 结论:纳米晶胶原基骨是良好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易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适合种子细胞的贴附、生长、增殖和分化。  相似文献   
4.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及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子荣 《当代护士》2008,(12):13-14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致营养不良的影响。方法对4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6个月的护理干预,在护理干预前后对患者进行改良定量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MQ—SGA)。结果护理干预后,患者的营养情况较护理干预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护理干预的实施能有效地控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背景:氨甲环酸在减少人工关节置换后出血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但其使用方法及剂量仍存在争议,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目的:探讨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对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失血量及肢体周径变化的影响。方法:将北京大学中日友好医院骨科2013年3至10月收治的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组与对照组,男19例,女71例;其中氨甲环酸组30例患者在止血带释放前关节囊缝合后局部关节腔注射浓度为3%氨甲环酸稀释溶液50 mL,60例患者局部注射同等容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身高、体质量指数、抗凝方式、假体类型、止血带使用时间及术前诊断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记录患者术中及术后失血量和输血量、术后第1天引流量,测量术前及术后术侧膝上10 cm肢体周径,术后连续复查血常规。结果与结论: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手术总失血量、术后第1天引流量与术侧肢体周径变化情况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隐性失血量氨甲环酸组明显少于对照组(t=-2.683,P〈0.05)。提示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能明显减少患者术后隐性失血量,且不影响置换后肢体周径变化。  相似文献   
6.
赵女士一年前因车祸造成右小腿骨折,做了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现在骨头已经长好了,但又大又长的切口疤痕使她很沮丧。更让她恼火的是,这个疤痕经常痒痛,有时还会破口,流水不止。她到我院就诊时,我告诉她,如果这种骨折采用微创技术,就不会出现上述情况了。她虽然追悔莫及,但  相似文献   
7.
8.
一位新疆石河子地区的中年妇女,因长期服用激素造成双侧股骨头坏死,去年来我院就诊时。因双髋关节疼痛已不能行走。她给我看了1998年7月摄的X线片,至少有一侧股骨头可以保留。但她服用了某些所谓专治股骨头骨坏死“大师”的药,双侧股  相似文献   
9.
10.
近十年来,随CT扫描的应用,生物力学知识的深化及新的内固定器材的引入,使脊柱损伤的分类及治疗有了新的进展。本文主要讨论胸腰椎损伤。1970年,Holdsworth首先将脊柱理解成两个纵行的柱状结构,即椎体为前柱,椎管及附件为后柱,以此新解剖学概念为基础,对脊柱损伤进行了新的分类。1983年,Denis等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脊柱三柱结构学说。他强调了韧带对脊柱的稳定作用,并创建性的把前纵韧带、椎体前半部及相应的椎间盘,纤维环归前柱;椎体后半部及相应间盘、纤维环,后纵韧带及椎管属中柱;脊椎附件,包括椎板、黄韧带、棘上及棘间韧带、棘突为后柱。此新概念。已被更多的骨科学者所接受和采用。分类及生物力学认识【压缩性骨折】为最常见的一类损伤,约占胸腰椎损伤的一半。此型损伤前柱承受压力,中后柱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