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26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33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慢性甲沟炎常合并嵌甲,若处理不当,往往迁延不愈。而传统的全甲拔除,多数患者又难以接受。为此,我院从1996年8月到2000年10月采用微创手术,共治疗176例,一次性治愈率达100%,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2.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措施.方法 对2005-01~2007-03我科治疗的3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细菌学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率为45%,病原菌中G(-)菌占63.7%.G( )菌32.2%,真菌4.1%.住院时间、术前误吸、使用激素、气管切开及预防应用质子泵阻滞剂是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影响因素较多:年龄较大、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气管切开、长期卧床、术前误吸、免疫力低下、使用激素及H2受体阻滞或制酸剂,均可导致病原菌侵入下呼吸道而发生感染.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及产超广谱B-内酰氨酶菌为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113.
68例颅内大型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总结颅内大型脑膜瘤显微外科手术的要点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经验,以进一步提高颅内大型脑膜瘤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从2001年1月至2006年8月在我科显微手术治疗的68例颅内大型(最大径〉4.5cm)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大型脑膜瘤屁微手术要点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进行分析。结果本组颅内大型脑膜瘤68例,按脑膜瘤切除的Simpson分级,Ⅰ级36例,Ⅱ级23例,Ⅲ级8例,Ⅳ级1例;全切率(包括按Simpson分级的Ⅰ、Ⅱ级)为86.8%(59/68)。颅底大型脑膜瘤中,嗅沟脑膜瘤、蝶骨嵴脑膜瘤、鞍区脑膜瘤的手术全切率分别达到了77.8%(7/9)、75.0%(9/12)、60.0%(3/5)。本组无死亡病例(术后6周内统计)。结论 显微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颅内大型脑膜瘤的首选方法。良好的显微手术技术和对颅内各部位特别是颅底解剖的熟悉是提高手术全切率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前提。积极预防、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术后并发症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14.
目的 评价肌腱结嵌压双股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 (ACL)的体外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在猪膝关节的股骨端 ,用联合阶梯状钻头在与股骨干纵轴成 4 5°角向股骨髁间窝 11点处钻一瓶颈状骨性隧道。绳肌腱中间打结后并成双股穿过骨性隧道 ,肌腱结在隧道的阶梯处形成嵌压。测定肌腱结可承受的最大载荷和负载时的位移量。对照组分别用骨 -髌腱 -骨 (B -PT-B)界面螺钉和游离肌腱 (FT)界面螺钉进行ACL重建。结果 肌腱结嵌压组可承受的最大载荷为 6 80± 130N ,大于B -PT -B组的 4 5 9± 14 7N (P <0 0 1)和FT组的 15 1± 34N (P <0 0 0 1)。在 4 0 0N的生理载荷下 ,肌腱结嵌压重建ACL产生的位移量为 9 85± 2 96mm ,B -PT -B组为 7 4 9± 2 6 7mm ,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别 (P >0 0 5 )。结论 肌腱结在骨性隧道内的嵌压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 ,可以满足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生物力学需要  相似文献   
115.
目的回顾性比较研究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和经椎板拉力螺钉治疗青少年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从1999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应用椎弓根钉-椎板钩节段内固定及植骨修复重建青少年腰椎峡部裂38例。经椎板拉力螺钉修复重建青少年腰椎峡部裂28例。从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后效果对两种手术方式进行比较。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方面,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优于经椎板拉力螺钉;并发症方面,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脱钩1例,经椎板拉力螺钉系统神经根损伤1例。按MacNab标准评价术后效果,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的优良率为94.6%,经椎板拉力螺钉的优良率为92.6%,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与经椎板拉力螺钉的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及植骨修复重建青少年腰椎峡部裂手术操作容易,失血量少,固定可靠,安全性高,效果确实。推荐使用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修复重建青少年腰椎峡部裂。  相似文献   
116.
目的评价三维CTA(3D-CTA)成像在显微手术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以及预测动脉瘤复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016年06月至2017年06月入我院经诊断为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共140例,均采用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法治疗,其中60例(观察组)术前和术后1个月采用3D-CTA成像,另80例(对照组)采用DSA成像;比较两组术前诊断动脉瘤位置、形态、长度、瘤颈宽度、瘤体颈比(AR)、入射夹角、高度/载瘤动脉直径(SR)、瘤体钙化及血栓,指导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瘤颈夹闭完全率、新发动脉瘤、载瘤动脉狭窄或阻塞、瘤夹滑脱移位、线束硬化伪影和血管对比度值;随访6. 0个月,比较动脉瘤复发率。结果两组术前诊断动脉瘤位置、形态、长度、瘤颈宽度、AR、入射夹角、SR、瘤体钙化及血栓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指导手术成功率比较无差异,但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诊断瘤颈夹闭完全率、载瘤动脉狭窄或阻塞率比较无差异(P 0.05),观察组诊断新发动脉瘤和瘤夹滑脱移位率高于对照组,线束硬化伪影和血管对比度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诊断动脉瘤复发率无差异(P 0. 05)。结论 3D-CTA成像在显微手术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术前、术后以及预测复发中均有较好的应用价值,研究结果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17.
目的 :分析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患者椎旁肌(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退变的不对称性及其与脊柱-骨盆冠状位参数之间的关系,为ADS患者冠状位失平衡的评估和预测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ADS患者,测量并计算患者腰椎MRI顶椎层面椎旁肌和腰大肌的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脂肪化比例(fat saturation fraction,FSF)、凹侧与凸侧横截面积之比(ratio of CSAconcave to CSAconvex,rCSA)、凹侧与凸侧脂肪化比例之比(ratio of FSFconcave to FSFconvex,r FSF),并在脊柱全长X线片上测量冠状位影像学参数,包括冠状位Cobb角(coronal Cobb angle,CA)和冠状面平衡距离(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根据C7铅垂线(C7PL)与骶骨中垂线(CSVL)的相对位置,将22例CBD≥30mm的患者分为两组:A组(C7PL在凸侧边,13例)和B组(C7PL在凹侧边,9例)。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顶椎层面凹凸两侧椎旁肌和腰大肌CSA和FSF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肌肉影像学参数与脊柱-骨盆冠状位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顶椎层面,多裂肌、竖脊肌、腰大肌、椎旁肌凹侧CSA均显著大于凸侧(P0.05),多裂肌凹侧FSF显著大于凸侧(P0.01),竖脊肌凸侧FSF显著大于凹侧(P0.05),腰大肌、椎旁肌两侧FSF无统计学差异(P0.05)。CA与多裂肌凸侧CSA、竖脊肌和椎旁肌双侧CSA呈负相关(r=-0.233、-0.346、-0.211、-0.387、-0.232,P0.05),与多裂肌凹侧FSF、rCSA和椎旁肌r CSA呈正相关(r=0.360、0.424、0.259,P0.05)。A组CBD与各个肌肉的影像学参数均无相关性(P0.05)。B组CBD与竖脊肌凹侧CSA,腰大肌凹侧FSF,多裂肌、竖脊肌、腰大肌和椎旁肌r CSA,腰大肌rFSF呈正相关(r=0.720、0.768、0.720、0.752、0.738、0.721、0.893,P0.05)。结论:ADS患者椎旁肌和腰大肌影像学参数与脊柱-骨盆冠状位参数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多裂肌rCSA与CA的相关性最强,在CBD超过30mm且C7PL在凹侧边的ADS患者中腰大肌r FSF与CBD的相关性最强,表明椎旁肌和腰大肌能体现ADS患者在冠状位失衡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18.
目的 分析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骨水泥渗漏情况。方法收集本科2007年12月至2010年12月采用PKP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138例,男性41例,女性97例,平均75.3(56 ~87)岁。其中单椎体骨折115例,双椎体骨折19例,三椎体骨折2例,四椎体骨折2例;共167个椎体,...  相似文献   
119.
目的观察跟腱在不同训练模式下生物力学性能的改变,探讨跟腱末端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在外力作用下塑形改建的特点,并据此对军事训练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在特制的兔跑跳装置中,采用不同负荷和时间的训练模式对成年兔进行训练,切取跟腱及其末端区,进行组织学、超微结构观察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跟腱在训练周期的第4周存在结构薄弱期,而且训练负荷对跟腱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比时间更明显。结论过度负荷是跟腱损伤及其末端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强调循环训练法对预防军事训练损伤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0.
目的观察模式识别受体在创伤性脑损伤(TBI)后炎性反应中的作用, 并探讨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将成年C57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TBI组, 每组各3只, 分别将Sham组正常皮层组织和TBI后3 d损伤周围皮层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将小鼠随机分为Sham组和4个不同时间点TBI组(术后6 h、1 d、3 d和7 d), 每组各6只, 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Fpr1的表达变化情况;然后将小鼠随机分为Sham组、TBI组、TBI+溶剂组和TBI+HCH6-1(Fpr1抑制剂)干预组, 每组各6只, 通过Western blot、脑含水量测定和行为学检测等实验评估各组炎性反应和神经功能等。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TBI组损伤周围皮层组织Fpr1的蛋白表达水平在第3天高于Sham组最显著(相对表达量为2.480±0.331, t=7.757, P<0.01), 且主要表达于小胶质细胞。TBI+HCH6-1(Fpr1抑制剂)干预组中炎症分子IL-1β、IL-18、TNF-α、Caspase-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