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26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33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肌腱结嵌压固定法重建前交叉韧带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绳肌腱结嵌压固定法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影响初始固定效果的相关因素及对策。方法采用猪膝关节模拟重建ACL不同术式,即绳肌腱结股骨隧道嵌压固定和胫骨端肌腱编织缝合骨桥打结固定法,与骨-髌腱-骨两端界面螺钉固定法,比较其生物力学初始固定最大拔出载荷、抗拉刚度和位移等生物力学指标。结果最大抗拉载荷肌腱结组与正常ACL组接近,无显著性差异;肌腱结组大于骨-髌腱-骨界面螺钉固定组。抗拉载荷在100N和400N时的位移两组无显著性差异。胫骨端肌腱编织缝合骨桥上打结固定组最大抗拉载荷大于BPTB界面螺钉固定组和肌腱编织缝合后界面螺钉固定组。抗拉刚度正常ACL组>骨-髌腱-骨组>绳肌腱结组。最大位移正常ACL<髌腱骨组<肌腱结组。结论绳肌腱结嵌压固定法抗拉强度和刚度完全可以满足重建后ACL的生理需求;术中克服位移因素,是有效防止ACL重建术后松弛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患者椎旁肌(多裂肌、竖脊肌)MRI影像退变程度与脊柱-骨盆参数之间的关系,为ADS患者矢状位失平衡评估提供新的线索。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就诊的女性ADS患者52例,年龄55~65岁,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分别测量患者腰椎MRI上L1~S1椎间盘层面椎旁肌(多裂肌、竖脊肌)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脂肪化比例(fat saturation fraction,FSF),并在患者脊柱全长X线片上测量冠状位和矢状位的影像学参数,包括冠状位Cobb角、矢状位垂直偏距(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PI-LL,对椎旁肌L1~S1各层面FSF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进行LSD事后多重比较,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椎旁肌退变程度和脊柱-骨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L1~S1各层面FSF有显著性差异(P0.01),L5/S1层面椎旁肌FSF明显大于其他层面(P0.05)。冠状位Cobb角与L1/2、L2/3、L3/4、L4/5椎间盘层面CSA呈负相关(r=-0.358、-0.367、-0.329、-0.283,P0.05)。椎旁肌FSF与PT在L1~S1各层面呈正相关(r=0.487、0.394、0.354、0.356、0.355,P0.05),而与SS呈负相关(r=-0.494、-0.440、-0.373、-0.301、-0.300,P0.05)。椎旁肌FSF与LL在L1/2、L2/3层面呈负相关(r=-0.398、-0.328,P0.05)。椎旁肌总体FSF(TFSF)与PT呈正相关(r=0.395,P0.01),与LL呈负相关(r=-0.345,P0.05)。L1~S1各层面椎旁肌CSA、FSF与SVA、PI、TK的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与L1~S1各层面椎旁肌CSA呈正相关(P0.05),而与椎旁肌各层面FSF的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DS患者中,椎旁肌FSF与PT有明显的正相关性,提示椎旁肌的退变可能参与了脊柱退变和代偿机制的过程,椎旁肌FSF可能反映了ADS患者矢状位失平衡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3.
4.
脑出血为神经科常见急症,具有起病急、病情进展快、病残率和死亡率高等特点.我们从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共收治脑出血患者380例,其中锥颅12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128例,其中男75例,女53例,年龄27~82岁,平均54岁.其中基底节区出血78例,脑叶内出血18例,脑室内出血17例,丘脑出血15例,除外脑干出血和小脑出血.血肿量15-108 ml,平均43 ml.在出血6h内手术12例,7-24h内手术78例,24h-3d内手术19例,3d以后手术19例.本研究采用颅锥直径为4mm,采用F14号引流导管及一次性使用颅脑外引流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严重脑膨出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2例去骨瓣减压术并发严重脑膨出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患,8例治愈出院,2例重残,2例合并多功能脏器衰竭死亡。结论: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严重脑膨出的原因主要是脑水肿、脑积水和颅内感染所致的颅内压升高,针对上述原因采取各种措施降低颅内压是治疗严重脑膨出的关键,并能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32例报告及分型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及诊治特点。方法 :对 32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了诊治 ,在回顾性分析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分型及各自的诊治特点。结果 :根据突出髓核移位后停留的位置 ,将其分为4型 :Ⅰ型 ,椎体后移位型 ;Ⅱ型 ,椎间孔移位型 ;Ⅲ型 ,硬膜囊内型 ;Ⅳ ,硬膜囊后型。结论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将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7.
我科2003-01~2005-12采用额颞扩大骨窗人路,行颅内血肿清除,去大骨瓣减压,加小脑幕裂孔切开治疗重型颅脑损伤89例,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颅脑损伤迟发性脑肿胀19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迟发性脑肿胀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预防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以来救治的迟发性脑肿胀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救治情况。结果:全组19例采用保守治疗均有好转,但在伤后7-14 d出现病情恶化,复查头颅CT有脑肿胀。经及时加强脱水及手术干预等综合治疗后,15例治愈,4例死亡。结论:迟发性脑肿胀好发于薄层硬膜下血肿,对冲额颞叶挫裂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此类患者病情隐蔽性强,应加强病情监测,及时复查头颅CT,早期发现,纠正低蛋白血症,低氧血症,维持适当的脑灌注压,及时加强脱水及必要时手术干预,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坦克乘员552名腰痛状况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对坦克乘员腰痛的状况进行调查 ,并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 通过问卷对 5 5 2名坦克专业干部、战士进行调查。结果 坦克乘员腰痛发病率达 73 7% ,明显腰痛者达 48 4%。从事专业时间越长 ,发病率越高 ,程度越重。结论 坦克乘员腰痛发病率高。与工作姿势、工作负荷、振动、工作环境、人车比例及技术熟练程度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制备一种既能大量扩增人软骨细胞,又能作为细胞支架的人关节软骨源性微载体.方法切取人关节软骨,冷冻干燥后粉碎,筛取150~200μm的软骨颗粒,以质量分数为0.25%的胰蛋白酶37℃消化24 h,加入体积分数为1%的Triton X-100振荡72 h,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并行HE、番红花O染色及软骨蛋白聚糖、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将微载体经60Co照射灭菌后与人关节软骨细胞共同培养.结果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见关节软骨颗粒冻干后呈黄色,形状不一,可呈方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表面凹凸不平,可见多个陷窝.经胰蛋白酶和Triton X-100处理后,微载体呈淡黄色,关节软骨的基本形态消失,微载体绒毛化,呈绒球状或毛刷状,表面接触面积大幅度增加.微载体与软骨细胞在37℃培养箱中共同培养2 h时即见大量软骨细胞黏附于关节软骨源性微载体上.HE染色显示已无软骨细胞成分;番红花O染色弱阳性,提示仍残留少许糖胺多糖;软骨蛋白聚糖免疫组化染色阴性,提示微载体内软骨蛋白聚糖已被敲除;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提示微载体内Ⅱ型胶原仍然存留.结论经胰蛋白酶和Triton X-100处理的关节软骨颗粒,不但脱去了软骨的细胞成分、敲除了软骨蛋白聚糖、使之呈绒球状或毛刷状、增大了表面接触面积,而且保留了对软骨细胞黏附、增殖和再分化起重要作用的Ⅱ型胶原和GAG,经与人关节软骨细胞共培养,证实关节软骨源性微载体与软骨细胞的体外相容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