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7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27篇
耳鼻咽喉   11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9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144篇
内科学   82篇
皮肤病学   45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48篇
外科学   139篇
综合类   294篇
预防医学   87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33篇
  1篇
中国医学   60篇
肿瘤学   6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5 毫秒
101.
1 病例资料 男,50岁.主因口底无痛性肿物4年入院.患者于4年前无意中发现口底有一大枣大小的肿物,无疼痛,当时未处理,此后肿物缓慢生长,致言语不清及吞咽困难,遂来我院就诊.  相似文献   
102.
339例急诊抢救室死亡病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急诊抢救室死亡病例的疾病构成比和这些患者对急诊抢救室资源的利用情况.方法:2007年1月~2008年12月间我院急诊抢救室的死亡病例,共339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诊断、在抢救室治疗时间、呼吸机使用与否及使用时间、是否行胸外按压等情况.结果:构成比由高到低的疾病依次为猝死(18%)、恶性肿瘤(16.2%)、急性脑出血(14.5%)、急性呼吸道感染(13.6%)、急性脑梗死(8.8%)、心血管病(7.7%)、外伤(5.6%)、上消化道出血(4.1%).患者在抢救室时间,急性呼吸道感染、急性脑梗死、急性脑出血明显长于外伤、上消化道出血、心血管病、猝死(P<0.05).恶性肿瘤患者呼吸机使用比例和实施胸外按压比例均明显低于猝死、外伤、上消化道出血、心血管病患者(P<0.01).结论:急诊抢救室死亡病例以猝死、恶性肿瘤、急性脑出血、急性呼吸道感染和急性脑梗死多见.急性呼吸道感染、急性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患者在急诊抢救室滞留时间长.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比较新生儿不同浓度七氟烷吸入诱导和静脉全麻诱导的效果.方法 45例新生儿患者,ASA Ⅰ~Ⅲ级,行全身麻醉.随机分为3组(n=15):静脉诱导组(A组)、8%七氟烷吸入诱导组(B组)、6%七氟烷吸入诱导组(C组).患儿入室后记录平均血压(MAP)、心率(HR)作为基础值.记录意识消失时间和气管插管时间以及插管不良反应.记录插管即刻、插管后1,3,5 min的MAP和HR.结果 两不同浓度七氟烷吸入诱导组的意识消失时间显著比静脉诱导组短(P<0.01).气管插管时间B组显著短于C组,C组明显短于A组(P<0.01).在插管后1,3,5 min 3个时刻点的HR和MAP均较基础值下降(P<0.01).在插管后的1,3,5 min时间点上,3组心率之间变化有差异(P<0.01);8%七氟烷吸入诱导的B组MAP明显低于A,C两组相应时刻点的MAP(P<0.01),B组与A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七氟烷用于新生儿全麻诱导,是一种快捷安全有效的诱导技术,6%的七氟烷比较适合用于新生儿麻醉诱导.  相似文献   
104.
[摘要] 目的 比较新生儿不同浓度七氟烷吸入诱导和静脉全麻诱导的效果。 方法 45例新生儿患者,ASA I~III级,行全身麻醉。随机分为3组(n=15):静脉诱导组(A组),8%七氟烷吸入诱导组(B组),6%七氟烷吸入诱导组(C组)。患儿入室后记录平均血压(MAP)、心率(HR)作为基础值。记录意识消失时间和气管插管时间以及插管不良反应。记录插管即刻、插管后1,3,5 min的MAP和HR。结果 两不同浓度七氟烷吸入诱导组的意识消失时间显著比静脉诱导组短(P< 0.01)。气管插管时间B组显著短于C组,C组明显短于静脉诱导组(P< 0.01)。在插管后1,3,5 min三个时刻点的HR和MAP均较基础值下降(P< 0.01)。在插管后的1,3,5 min时间点上,三组心率之间变化有差异(P< 0.01); 8%七氟烷吸入诱导的B组MAP明显低于A,C两组相应时刻点的MAP(P< 0.01), B组相比A组有显著差别(P< 0.01)。结论 七氟烷用于新生儿全麻诱导,是一种快捷安全有效的诱导技术,6%的七氟烷比较适合用于新生儿麻醉诱导。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观察国产紫杉醇(Paclitaxe,山东鲁抗辰欣产)联合奥沙利铂(Oxaliplatin,商品名为艾恒)及5-氟尿嘧啶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选取病理检查证实的晚期胃癌患者22例,所有患者均有可评价病灶。治疗方案:紫杉醇90mg/次,静脉滴注,第1、8、15天;5-氟尿嘧啶250mg/m2,微量泵持续静脉滴注,第1-14天;奥沙利铂100mg/次,静脉滴注,第1、8、15天。以上方案用药后休息两周,接着开始第二周期用药,所有患者至少接受两个周期治疗。结果经两个周期以上治疗后,评定疗效,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7例,稳定(SD)3例,进展(PD)9例,总有效率为59.09%。主要毒副反应为恶心、呕吐、骨髓抑制、脱发、外周神经感觉异常、肝肾功能轻度损害等。结论国产紫杉醇、奥沙利铂周剂量使用联合5-氟尿嘧啶低剂量持续静脉滴注治疗晚期胃癌疗效较好,毒副反应可耐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6.
<养老奉亲书>为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老年养生专著.主要论述老年养生及防病治病的理论和方法,时后世影响较大.书中较为详细地阐述了老年人食疗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主张医药扶持、重视顺时奉养、提倡精神摄养,为我国传统养生学和食疗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7.
乳腺触觉成像系统的临床应用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乳腺触觉成像系统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乳腺肿块"收入院治疗,经手术病理论断明确的患者194例,经Sure Touch 触觉成像系统检查,与临床触诊,B超与X线钼靶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统计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Sure Touch诊断乳腺癌88例,76例与病理符合,敏感性83.02%,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8.
目的了解应用司他夫定(d4T)、拉米夫定(3TC)、奈韦拉平(NVP)方案治疗艾滋病患者的效果。方法42例艾滋病患者用d4T、3TC、NVP方案治疗1年,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每月随访1次,并分别在治疗0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检测病毒载量、CD4+绝对计数和耐药情况。结果42例艾滋病患者治疗0个月、6个月、12月病毒载量平均值为5.00、2.54、2.03log10拷贝/ml,其中治疗6个月、12月后分别有24例、36例达到检测不到水平(〈50拷贝,1111)。CD4+绝对计数治疗0个月、6个月、12月平均值分别为147、247、274个/mm^3。42例患者在治疗后发现有1例患者对ABC、AZT、d4T、DDI有潜在低度耐药突变。结论艾滋病人规范使用抗病毒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9.
王曙霞  康瑞花  张国强  高顺强 《河北医药》2009,31(17):2253-2254
目的比较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联合复方甘草甜素注射液(美能)与单用NB-UVB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方法将78例银屑病患者分为联合治疗组(n=40)和单一光疗组(n=38),2组患者均给予NB—UVB照射治疗,共8周,联合治疗组同时给予复方甘草甜素注射液6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溶液250ml中静滴,1次/d,疗程为3周。结果联合治疗组和单一治疗组有效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NB-UVB平均累积照射剂量明显低于单一光疗组(P〈0.01)。结论NB—UVB联合复方甘草甜素注射液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较单用NB-UVB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0.
电缆设备一直沿用周期运行巡视和故障后修复的事后检修的生产管理模式,电缆设备的生产管理一直停留在粗放的水平,最近几年,北京电力电缆公司针对北京电缆网存在的问题,加强基础管理工作,大力推进状态检测,积极发展多状态参数监测,使北京电缆专业逐步由原来粗放式的周期巡视、周期检修模式转变为精细化、自动化、监控化、智能化的管理模式。将故障后检修模式逐步转变为预测缺陷、事前检修模式,实现电缆系统和隧道网络的“可控、在控”,实现北京电网电缆专业生产管理的创新并逐步向精细化生产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