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3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7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81.
骨髓干细胞(Marrow stem cell,MSC)是一组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群,在生长和修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来源丰富、取材方便、多向分化能力强,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断被应用于治疗血液和其他系统疾病。以下主要介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情况。1 骨髓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背景和原理 早在130多年前,德国病理学家Cohneim发现了MSC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可能性。他将不可溶的碱性染料注入动物的静脉,发现在肢端伤口处的胶原纤维中都出现了此种染料。由此推断,骨髓可能是产生纤维母细胞的细胞池。1970年,Freidenstein[1]发现在塑料培养基上,骨髓基质细胞逐渐分化成为骨和软骨。MSC在体外的多向分化现象提示其在体内可能具有同样的分化功能。1995年Pereira等[2]用突变的胶原基因标记转基因鼠的MSC,把  相似文献   
82.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模型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系统研究 C5 7鼠、mdx鼠、dystrophin/ utrophin基因双敲除 (dko)鼠运动功能、生化、病理等方面的差异 ,为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 (DMD)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取 8~ 9周龄的 C5 7鼠、m dx鼠、dko鼠 ,对其做运动生理测定以及血肌酸激酶 (CK)、肌肉组织病理、肌肉组织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dko鼠的 3min牵引实验坠落次数、10 min转棒实验坠落次数以及血清 CK分别为 15 .83± 3.0 6、10 .83± 2 .6 4和 15 70 .5 0±2 37.79(U / L ) ,与 C5 7鼠的 4 .33± 2 .73、1.83± 1.33和 2 33.83± 77.4 5及 mdx鼠的 3.6 7± 2 .73、1.33± 0 .6 7和86 8.17± 12 7.92比较 ,其检测结果均有显著差异。 m dx鼠与 C5 7鼠比较 ,病理、生化有差异 ,运动功能无差异。结论dko鼠与 m dx鼠比较 ,病情重 ,更接近 DMD的疾病特性 ,是研究 DMD行为学较理想的模型  相似文献   
83.
背景: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成肌诱导分化效率较低。目的: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1在体外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肌分化的作用。方法:利用差速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鉴定后,按照不同基质金属蛋白酶1药物处理浓度将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成4组,即10μg/L组、1μg/L组、0.1μg/L组、对照组,给予相应处理后,Real-time定量PCR检测MyoD、Desmin mRNA表达,WesternBlotting检测Desmin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利用差速贴壁法分离培养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较一致,表面分子检测示CD29+、Sca-1+、CD45-、CD34-,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经基质金属蛋白酶1处理后,Real-time定量PCR检测示Desmin、MyoD mRNA表达上调,Western Blotting检测示Desmin蛋白表达上调,并且以上各成肌相关基因、蛋白表达增高程度与基质金属蛋白酶1具有浓度依赖性。提示基质金属蛋白酶1在体外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肌肉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84.
参芪液对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参芪液体外对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 (MSC)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元的作用。方法 从成人肋骨分离MSC ,体外培养扩增 ,并传代至第 5代。含 10mg/m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的培养液预诱导 2 4h ,再用含不同浓度参芪液的无血清DMEM诱导MSC分化为神经元。免疫组化鉴定神经元烯醇化酶 (NSE)、神经丝蛋白 (N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的表达。结果 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在体外扩增 5代后 ,加入参芪液诱导 ,可见MSC胞体收缩 ,突起伸出。免疫组化显示诱导出的神经元样细胞NSE、NF阳性 ,GFAP阴性。神经分化的定量分析显示NSE、NF阳性细胞分别为 (79 5± 2 5 ) %和 (76 5± 2 3 ) %。结论 参芪液在体外可以诱导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及其治疗机理。方法 138例面神经炎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B组63例给予常规药物、理疗、针灸等治疗,A组7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均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A组为94.7%,B组76.2%,A组疗效好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结合基础治疗面神经炎患者,能有效缩短治疗时间,提高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方法】对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应用颈部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血管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并同期检测患者血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结果】共有125例患者人选。有40例患者发现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其中有16例患者经超声检查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4例患者诊断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患者的平均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水平(P〈0.01)。并且随着平均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率升高。【结论】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7.
Duchenne 型肌营养不良模型鼠骨髓移植后的行为学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确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模型鼠(mdx鼠)骨髓移植前的有效放疗剂量,观察不同数量、不同成分的骨髓细胞对受体mdx鼠造血功能的重建和保护作用。方法用不同数量的体外培养6~8周C57BL/6雄鼠的骨髓细胞、骨髓基质细胞、骨髓悬浮细胞,经鼠尾静脉注射给不同剂量放疗后的mdx鼠,观察受体鼠的存活率及行为学改变。结果10只mdx鼠移植前3天12Gyγ射线照射,在移植后7天内全部死亡,且注射细胞数较多者,存活时间相对较长,而8Gyγ射线照射的6只mdx鼠,移植后30天5例存活,1例死亡。结论本实验条件下,移植前8Gyγ射线放疗较合理,在有效剂量放疗破坏受体骨髓造血系统后,移植同系鼠的骨髓细胞、基质细胞、悬浮细胞,mdx鼠均能耐受并存活,且以移植细胞数量为1×10  相似文献   
88.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肌无力3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处自身免疫性疾病。近20年来,对MG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研究日益增多,使该病的缓解率提高,病死率下降,但由于其易复发,预后仍不够理想。我们希望探索一种治疗方法,在治愈MG后,没有给患者带来明显的副作用,同时可以将治疗药物完全撤除,至少3年无症状复发,达到临床治愈,而非病情缓解的目标。  相似文献   
89.
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比较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musculardystrophy,DMD)患者经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前后其肌肉再生、抗肌萎缩蛋白表达和运动功能的改变;以及评价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对1例经基因分析和肌肉活检及抗肌萎缩蛋白检测确诊的、已丧失行走能力的DMD患儿,经HLA配型,在脐血库中寻找到一个全相合的脐血供体。采用白消安+环磷酰胺+兔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预处理后进行异基因脐血干细胞移植;术后采用环孢素A和骁悉方案预防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raftversushostreaction,GVHD)。同时定期检测原发病的生化指标如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CK)、造血重建的植入证据(血型转变、肌肉和血液系统的聚合酶链反应短串联重复序列分析)、缺陷基因是否纠正、新生肌肉是否出现、肌肉中抗肌萎缩蛋白是否表达和运动功能是否改善。结果(1)中性粒细胞在脐血干细胞移植后第15天(+15天)达到0.5×109/L,白细胞在+25天达正常水平;血小板于+22天达到20×109/L;血红蛋白维持于85~100g/L。术后140天骨髓穿刺提示三系生长旺盛;(2)移植后140天血型转为供体AB型。至今没有出现移植物抗宿主反应。(3)术后18天、30天、43天、55天、74天、233天患者外周血DNA和术后140天、183天、235天骨髓细胞DNA经PCRSTR检测为供者独立植入;(4)患儿术后60天取外周血做基因分析,显示19号缺失的外显子得到完全纠正,患儿转变为正常基因型;(5)患儿在移植后75天的肌肉活检可见新生肌管形成,抗肌萎缩蛋白免疫组化呈弱阳性,少数为强阳性反应,DNA分析:供者基因DNA占1%~13%;移植后126天抗肌萎缩蛋白免疫组化检测显示阳性的肌纤维明显增多,供者基因DNA上升至2.5%~25%;(6)患儿血清CK从移植治疗前的5735U/L降至274U/L;(7)术后100天体检发现患儿肌力略有改善,肢端温暖。结论异基因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DMD,可在移植后短期内重建造血功能、血清CK显著下降、肌肉抗肌萎缩蛋白表达,患儿运动有所改善,提示造血干细胞移植将有益于DMD的治疗。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关系.方法 对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应用颈部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血管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并同期检测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结果 125例患者40例发现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其中16例患者经超声检查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4例患者诊断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患者平均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P<0.05),并且随着平均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率升高.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之间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