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系统结合椎间盘镜下减压和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的初步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经皮椎弓根系统加椎间盘镜下后路椎间融合术17例退变性腰椎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0(3~15)个月.按steffee标准的评估:优12例,良3例,中2例,症状改善优良率88%.术后X线片示病变椎间隙高度恢复,滑脱复位,术后3个月已有骨性融合.[结论]经皮椎弓根系统结合椎间盘镜下减压和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且融合可靠的优点,是一种具有前景的治疗下腰椎不稳的微创术式.  相似文献   
12.
宋西正  王文军  姚女兆  林海英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5):8094-8095,i005
背景:在颈椎骨折的手术过程中由牵引外固定过渡到手术内固定时易造成脊髓再损伤,导致术后患者功能障碍。目的:探讨改良Halo-vest支架对维持颈椎术中稳定性的方法,为预防术中脊髓再损伤积累临床治疗经验。设计:前后对照研究。单位: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对象:2002-01/2004-06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颈椎骨折患者28例,男22例,女7例;年龄7~69岁,平均58岁。方法:28例颈椎骨折患者均在不解除改良Halo-vest支架的固定牵引情况下进行手术内固定治疗。按0dom’s标准评估疗效。主要结局观察:①28例患者手术后脊柱稳定性。②下床活动及骨折愈合时间。③0dom’s标准评估结果。结果:①应用改良Halo-vest支架后即可行坐和各种搬动,外固定牵引复位后即开始下床活动。②术中身体翻动不受影响。③无因长期卧床而出现并发症及因外固定支架松动造成脊髓再损伤的病例。④骨折愈合时间平均2.1个月。⑤术后颈椎功能评价优19例,良5例,可3例,差1例。结论:改良Halo-vest支架用于颈椎骨折手术中可以维持颈椎稳定性,确保脊髓安全,并有助于术后颈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试研究新型上颈椎前路钩状钛板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采用上颈椎新鲜尸体标本6例依次参加5组试验:正常状态组、寰枢椎不稳组、新型上颈椎钩状钛板固定组、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组及后路Brooks钢丝固定组,利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检验法,差异标准置于0.05.[结果]前屈稳定性上,新型上颈椎钩状钛板组和Brooks组差异无显著性(P=0.525),但两者不如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组(P<0.05).后伸稳定性上,新型上颈椎钩状钛板组和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组差异无显著性(P=0.372),且两者稳定性明显强于Brooks组(P<0.05).侧屈上,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组与新型上颈椎钩状钛板组差异无显著性(P=0.216),且两者稳定性明显强于Brooks组.旋转稳定性上,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组优于新型上颈椎钩状钛板组,而后者又较Brooks组稳定性强(P<0.05).[结论]新型上颈椎前路钩状钛板具有一定的生物力学强度,其对于寰枢椎的稳定性弱于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但明显强于Brooks,能够为寰枢椎不稳的病例提供可靠的固定强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钩状钛板在经颌下咽后入路治疗枢椎椎体疾患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6年5月~2009年2月应用经颌下咽后入路手术治疗枢椎椎体疾患患者13例,枢椎爆裂骨折4例(2例合并C2/3椎间盘破裂,2例合并Ⅱ、Ⅲ型齿状突骨折),枢椎结核4例,枢椎肿瘤5例(2例良性肿瘤,3例转移瘤)。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伴活动受限,均未发现有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枢椎爆裂骨折、结核和良性肿瘤患者病变处理后采用钩状钛板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枢椎转移瘤患者病变处理后采用钩状钛板螺钉内固定骨水泥充填重建。结果:1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90~140min,平均120min;手术出血量200~1250ml,平均380ml。术中无脊髓、重要神经及血管损伤。术后2例患者出现喝水呛咳、吞咽困难等喉上神经损伤症状,予对症治疗后1周时好转,1个月后神经功能恢复正常。切口均一期愈合。1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2个月,平均18个月,10例进行植骨的患者在术后3~6个月(平均4个月)植骨均融合,所有病例未出现内固定松动和断裂。结论:经颌下咽后入路治疗枢椎椎体疾患时应用钩状钛板螺钉内固定能在完成病灶处理时一期前路重建脊柱稳定性,操作简便安全、固定可靠,创伤较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新型脊柱外固定器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临床应用中的适应证进行探讨。[方法]对42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进行综合分类,按分类应用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进行微创治疗。[结果]42例患者均临床疗效满意,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有明显的提高。[结论]合理分类,严格掌握适应证,应用新型脊柱外固定器可达到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经皮穿刺向椎体内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rhylmethacrylate,PMMA)的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aplasty,PVP)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微创新技术,主要用于治疗椎体肿瘤和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所引起的疼痛,由于此技术损伤小,能迅速缓解疼痛,防止畸形加重,已逐渐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作者自2004年8月开始应用此技术治疗了35例脊柱肿瘤患者,其中转移性肿瘤16例,临床疗效满意,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脊柱外固定器联合内窥镜技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脊柱外固定器(percutaneous external transpedicle fixation,PETF)联合内窥镜技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003年9月~2007年1月共收治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43例,单节段骨折35例,双节段骨折8例.均应用新型脊柱外固定器对伤椎进行体外复位固定,并联合应用内窥镜技术实行椎管微创减压,冉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abroplasty,PVP)用骨水泥固化伤椎19例,经椎弓根行椎体内植骨24例.随访观察患者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与上下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的比值)、后凸角及椎管狭窄率的变化情况,随访6个月时按照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标准评定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无脊髓和神经根的损伤发生,19例行PVP的患者拆除外固定的时间平均为3.74±0.76周,24例骨融合拆除外同定的时间平均在10.4±2.29周.术后随访6~40个月,平均20个月,7例出现外固定器钉孔感染,2例出现螺钉松动,均经相应处理或拆除外同定后治愈,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平均恢复至94.5%±6.44%,较术前的58.56%±6.08%明显改善(P<0.01);后凸角由术前的平均29.00°±6.20°恢复至术后的平均4.51°±3.18°(P<0.01);椎管狭窄率由术前的34.20%±8.62%改善至术后的平均7.54%±3.79%(P<0.01):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术后6个月时平均提高1.27±0.58级.结论:脊柱外固定器结合内窥镜下减压技术能实现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体外复位固定和微创减压,既减少了手术创伤又达到了伤椎非椎间融合性同定的目的,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一种有效组合微创手段.  相似文献   
18.
轴向腰椎间融合术(axi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xiaLIF)是一种较新的脊柱微创融合技术,由Cragg等[1]于2004年提出,创造性的经骶前与直肠后壁间隙微创入路进行L5S1节段的融合,无需暴露脊柱前方、后方及侧方的结构,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对椎旁结构的破坏,与传统的开放手术及微创手术入路相比,真正达到了微创的目的,从而最大程度的保持了术后脊柱的稳定性。现就AxiaLIF的解剖学研究、操作技术、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易新  宋西正  王文军  易国良 《骨科》2013,4(3):161-164
目的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外固定矫正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相关文献,总结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外固定矫形技术的最新进展。结果各种支具有效性得到评估和三维模拟设计个性化的支具的应用;Halo-重力牵应用增多;牵引结合各种其他手术方法得到更多应用。结论各种外固定矫形技术的发展可显著提高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矫形效果,目前治疗方案多种多样,未来可期待更显著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采用经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axi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xiaLIF)联合显微内窥镜下后入路椎间盘摘除治疗腰骶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3月~2012年3月共收治腰骶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3例,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36~59岁,平均45岁.病变累及L5/S1节段17例,L4/5与L5/S1双节段6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腰痛及单侧下肢神经根性症状.均采用经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联合显微内窥镜下后入路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影像学复查观察植骨融合情况,以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和JOA评分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手术时间90~170min,平均130min;术中出血50~160ml,平均80ml.1例患者术后出现骶前血肿,予以伤口局部换药、引流1周后血肿吸收.全部病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6.5个月.术后6个月时椎体植骨融合率82.6%,4例患者术后骨融合时间延迟,至术后12个月随访时均已获得坚强融合,其余患者无内固定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前及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分别为7.19±1.04分、0.69±0.58分,腿痛VAS评分分别为7.27± 1.96分、0.87±0.49分,JOA评分分别为13.01±2.03分、26.62±1.25分,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经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联合显微内窥镜下后入路椎间盘摘除治疗腰骶椎退行性疾病对腰椎结构破坏小,出血少,并发症发生率低,近期手术效果好,是一种治疗腰骶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