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1.
目的 Bi-OsteticTM人工骨粒为羟基磷灰石(HAP)与磷酸钙(TCP)混合人工骨材料,观察Bi-OsteticTM人工骨粒修复四肢骨缺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2004年1月-2004年4月对12例12处骨缺损进行修复,年龄20-59岁,平均39岁。骨缺损范围为0.4cm×1cm-1cm×5cm。缺损的部位累及股骨、胫骨、肱骨、掌骨、锁骨。手术显露骨缺损部位后,修整骨断端,重新更换内固定物后,植入Bi-OsteticTM人工骨粒。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术后随访4-7个月,平均为5个月。全部患者未见任何不良的全身反应及局部反应,X线片显示Bi-OsteticTM人工骨粒与受区骨愈合良好,12例术后测定血钙、磷值无明显升高。结论Bi-OsteticTM人工骨粒适用于四肢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22.
背景:随着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发展和对椎旁肌功能的重视,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技术逐步、广泛应用于胸腰椎骨折的治疗。目的:探讨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内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早期疗效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行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术的患者46例。术前脊髓损伤(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分级均为E级,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系统(thoracolum- bar injury cl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 score, TLICS)评分均大于4分。根据随机原则分组,23例采用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A组),另外23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B组)。观察两组围手术期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估疼痛情况,影像学测量x线侧位片上后凸角与椎体前缘高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3±2.6)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住院时间A组明显少于B组(P〈0.05)。术后疼痛VAS评分A组明显低于B组(P〈0.05),但末次随访时两组趋于一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方法术后均能明显矫正后凸角和椎体前缘高度,但随访时均有丢失(P〈0.05)。术前椎体压缩程度和术后矫正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随访两组后凸角矫形丢失及椎体前缘高度矫正丢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内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操作简单,置钉容易,同时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纠正后凸角度,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明显减少了手术时间、手术创伤与出血,减轻了腰背疼痛。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老年齿状突骨折患者的治疗方式选择及早期生存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15年就诊于我院的齿状突骨折(Ⅱ/Ⅲ型)患者共78例,将年龄> 75岁的患者定义为老龄患者(n=25),年龄<75岁为非老龄患者(n=53),采集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并进行出院后短期随访患者生存情况,并进行两组间对比分析.结果 老年组与非老年组在性别比及手术方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住院时间、ICU时间以及死亡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前路手术治疗的18.18%的患者伴有不融合,9.10%的患者伴有螺钉松动,短期内生存率与年龄相关,即老年组死亡率较非老年组显著性增加,而生存率与治疗方式的选择无关.结论 老年齿状突骨折患者具有更高的死亡率,手术及保守治疗对患者的短期生存无显著性相关性.  相似文献   
24.
目的:观察骶神经电刺激对马尾神经损伤后患者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2012年9月至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马尾神经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20例,其中男16例,女4例,年龄37.37(17~63)岁。所有患者入院后经实验室及生化检查排除上尿路积水、尿路感染及结石等并发症后给予骶神经电针刺激,20次为1个疗程。再行间歇导尿配合行为疗法、扳机点叩击排尿法以及 Kegel 训练(盆底肌训练),并做好排尿日记。在治疗结束后从导尿到首次反射排尿用时、平衡膀胱建立的时间、排尿量及残余尿量比、膀胱安全容量生活质量评估( quality of life,QOL )、生化及影像学检查等方面对患者进行功能评价。并在治疗结束后半年随访,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本组未发现严重副作用患者,出现漏尿8例,其中有2例因反复低热、全身乏力以及不能接受家庭清洁导尿而最终选择手术治疗。首次排尿用时(7.80±4.82)天。平衡膀胱建立用时(22.20±7.17)天,有效建立平衡膀胱率75%。反射性排尿量与残余尿量比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后半年均有明显提升,分别为4.06±5.21、7.51±6.80。在膀胱安全容量方面,治疗前后变化不大( P>0.05)。QOL评分由治疗前(4.35±1.27)分减少到治疗结束时(2.40±0.99)分( P<0.05),治疗结束后半年更低为(1.15±2.45)分( P<0.05)。在评价菌尿的指标中,WBC及BAC检出率均明显降低,分别由治疗前90%、80%降低到治疗结束时的65%、57.9%以及治疗结束后半年的40%、40%( P<0.05);治疗结束时尿菌落数82.6%与治疗前92.6%比较,变化不大( P>0.05),但治疗结束后半年菌落数明显减少到50%,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尿路出血指标RBC检出率及B超显示上尿路积水情况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半  相似文献   
25.
美国脊柱损伤协会( the 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 )和世界脊髓协会( the international spinal cord society,ISCoS ),2012年发表的关于脊髓损伤后残存自主神经功能的国际记录标准已出版面世。现基于我们在过去半年使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作一个解读与说明,希望对从事脊髓损伤诊治工作的同仁给予一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6.
腰椎间盘MRI高信号区中的炎性细胞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免疫组化观察CD68在腰椎间盘MRI高信号区中的表达。方法对26例下腰痛患者MRI的T2像HIZ区椎间盘组织和4例脊柱侧凸椎间盘组织进行CD68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在HIZ区表达不等数量的CD68免疫阳性细胞,HIZ区CD68免疫阳性细胞明显多于HIZ区周边纤维环组织和对照组(P<0.05)。结论腰痛患者腰椎间盘MRI的HIZ区中表达大量CD68免疫阳性细胞,表明HIZ作为致痛椎间盘的一个标志物存在炎症反应的机制基础。  相似文献   
27.
往复式截瘫步行器在截瘫病人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减少截瘫病人因长期卧床所致的各种并发症,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残存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重建站立和行走功能已成为截瘫康复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之一。作者参照国外有关资料,自行研制了适合国人应用的往复式截瘫步行器,根据患者体形与截瘫平面,制作出合适的器具,在专业矫形师的指导下,使患者完成步行器的自行穿戴、站立及借助手拐或助行器行走等训练过程。通过胸腰椎骨折截瘫病人的临床初步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 步行器的制作保持患者踝关节中立位,取双小腿管型石膏模型(阴模),将石膏粉浆灌入阴模内制成阳模。修整阳模,在内外踝、足跟后部…  相似文献   
28.
29.
前路钢板对两节段颈椎间植骨的运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前路钢板对两节段颈椎间植骨融合的影响。方法46例两节段颈椎病患者,环锯法切除椎间盘、自体髂骨植骨,其中26例病人用了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后复查X线片,了解植骨融合情况,并评价临床效果。结果26例运用钢板患者,全部获得骨性融合;20例单纯植骨病人,4例出现(20%)假关节,融合节段前凸丢失的度数较植骨融合组明显增大。获得植骨融合的病人,临床结果相似(P>0.05)。结论前路钢板系统增加两节段颈椎间植骨融合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运动对发育期多次异氟烷处理大鼠成年后物体识别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生后7d(P7)的SD大鼠11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aive),运动组(Naive+PE;P21开始,跑台30min/d,5次/周,连续6周),异氟烷组(Iso;P7、P9、P11吸入异氟烷2h,共3次)和异氟烷运动组(Iso+PE).P67(运动结束即刻)对4组大鼠进行旷场和物体识别行为学测试,P95(运动结束后4周)再次进行物体识别实验,记录大鼠的旷场及新旧物体识别行为学表现.结果 运动对各组大鼠成年后旷场试验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aive相比,P67时Iso组雌性大鼠辨别指数(DR)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而Iso组雄性大鼠P67和P95时两次测试DR均有增强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1、P=0.052).与非运动组相比,无论是否经过异氟烷处理,运动组雄鼠DR均明显增强(与Naive组及Iso组比较,P67时P=0.050、P=0.017,P95时P=0.037、P=0.019);与Naive组相比,运动组雌鼠P67时DR无明显差异,但到P95时明显增强(P=0.004);与Iso组相比,P67时运动组DR显著下降(P=0.036),而P95时有增强趋势(P=0.095).与雄鼠相比,P67时非运动组雌鼠DR明显增强(Naive组,P=0.022;Iso组,P=0.011),到P95时,仅没有经过异氟烷处理的两组雌鼠DR高于雄鼠(Naive组,P=0.008;Naive+PE组,P=0.017).结论 发育期多次异氟烷处理对大鼠成年后非空间记忆的物体识别能力无明显损害;发育期接受规律运动能够促进大鼠成年后的物体识别能力,雄鼠的运动获益较大,而雌鼠的运动获益仅体现在远期效果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