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1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23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30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5篇
  1篇
中国医学   20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9 毫秒
91.
荚膜组织胞浆菌病(Histoplasmosis)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以呼吸道传播为主,导致深部组织感染的传染性疾病。该病主要流行于北美及非洲,我国有零星报道,但我省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合并椎体裂隙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合并椎体裂隙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9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B两组。A组45例,采用单侧入路PVP治疗,其中男17例,女28例,年龄(75.35±11.82)岁,骨密度T值为(-4.28±0.65) g/cm~3;B组49例,采用手法复位联合单侧入路PVP治疗,其中男19例,女30例,年龄(76.79±9.64)岁,骨密度T值为(-4.33±0.72) g/cm~3。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并发症;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12、18个月的VAS、ODI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和术后12、18个月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观察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并计算其分布优良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水泥注入量A组为(8.42±1.24) ml,B组为(9.19±1.09) 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均无脊髓神经根损伤,术后均无肺栓塞、骨水泥毒性反应、感染等并发症。骨水泥渗漏A组出现5例,B组4例,均未引起相应临床症状,未予特殊处理。骨水泥分布A组优25例,良19例,差1例,B组优45例,良4例;骨水泥分布优良率B组高于A组(P0.05)。术前及术后1、12、18个月VAS、ODI评分A组分别为8.29±0.74、2.59±0.14、3.75±0.38、3.84±0.88和40.04±3.16、9.24±2.82、12.27±2.64、15.83±2.58,B组分别为8.22±0.82、2.54±0.19、2.81±0.23、2.82±0.45和39.98±2.05、9.16±2.10、9.46±2.41、9.76±2.46;术后1个月VAS、ODI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2、18个月A组高于B组(P0.05)。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及18个月椎体高度、Cobb角A组分别为(59.17±1.42)%、(85.95±2.19)%、(75.27±3.45)%、(68.34±2.24)%和(23.83±3.37)°、(15.26±2.61)°、(17.63±2.16)°、(19.46±2.54)°,B组分别为(59.31±1.87)%、(89.19±2.53)%、(88.62±2.51)%、(88.59±2.62)%和(24.72±3.78)°、(14.91±2.28)°、(15.48±2.55)°、(15.86±2.81)°。术后即刻椎体高度B组大于A组,Cobb角B组小于A组(P0.05),在随访中,B组椎体高度无明显变化,A组椎体高度塌陷(P0.05)。结论:在治疗合并椎体裂隙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使用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较单独使用经皮椎体成形术,能够有效防止椎体再塌陷,提高患者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93.
正反义人cyclin A基因真核细胞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恶性肿瘤无限制增殖的主要原因是,细胞增殖周期的失控,目前已发现细胞周期蛋白(cyclin)在细胞周期调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cyclinA存在于细胞核内,出现在DNA开始合成之前,具有有丝分裂的作用,在G1→M期转换中与cyclinB起协同作用[1]。当细胞...  相似文献   
94.
背景 膝骨关节炎(KOA)是临床常见疾病,病程长达数十年,在社区医院开展长期和个性化健康管理是KOA防治的最佳途径,非手术治疗是延缓关节退变和推迟关节置换手术的有效方式。目的 了解社区医院KOA就诊人群的人群特征、临床分期和治疗方式特点,为优化基层KOA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对北京市市区所有街道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街道KOA患者为研究对象,普查该街道辖区内所有社区医院(7家)2022年1—6月就诊的所有患者,采集一般资料、既往史、个人史、临床分期、影像学Kellgren&Lawrence(KL)分级、治疗方式等资料。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 615例KOA患者,男1 327例(36.71%)、女2 288例(63.29%),年龄(71.8±13.3)岁,发作期867例(23.98%)、缓解期2 009例(55.57%)、康复期739例(20.45%)。不同临床分期患者的性别、年龄与临床分期无相关性(P>0.05),BMI(K=0.235)、KL分级(K=0.406)与临床分期相关(P<0.001)。发作期多选用4~5种治疗方式联合治疗(48.6...  相似文献   
95.
善宁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模型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评估善宁是否对肝缺血再灌注模型有保护作用。方法 :我们选用 3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 3且 ,组 1给予假手术 ,组 2首先将肝右叶给予 90min的热缺血 ,然后在恢复血流的同时进行肝中叶和肝左叶的切除 (大约切除 80 %肝组织 ) ,组 3与组 2的手术操作完全相同 ,但在剖腹术至术后 2 4h这段时间内用善宁(0 .5 μg/ 6h)皮下注射。而组 1,2都是用生理盐水处理大鼠。结果 :经善宁处理的大鼠的生存率由 0 (组 2 )提高至 6 0 % (组 3) (P <0 .0 5 ) ,而且血胆红素降低 (P <0 .0 5 )。结论 :善宁对肝细胞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6.
Medlite激光术治疗太田痣138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1月至1999年5月我们利用美国固体染料Q-开关Nd:YAG激光对138例太田痣患者进行治疗已收到满意效果。太田痣(眼上颚褐青色斑)由日本太田医生首先报道的发生在颜面部的黑色素斑,使患者存在严重心理障碍影响一生,少数人还存在患侧巩膜及眼底受累,可同时伴有伊藤痣,由于表皮、真皮有噬黑素细胞及黑素颗粒损害使治疗成为棘手问题,因为以往所有治疗超过皮肤基底细胞层就容易形成疤痕及色素减退白斑,而太田痣的病变已超过此界线。我们应用medlite激光1064、532波长,它对皮肤的黑色素颗粒有很高的…  相似文献   
97.
<正>2008年8月13日上午10∶00,黔东南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丹寨县长青乡龙塘村发生15例腹泻病例。为了解本次疫情的流行情况和控制情况,我们当日下午5∶10赶赴现场进行调查。经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证实为一起福氏6型痢疾、因办丧宴而引起的暴发疫情。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8.
周峻 《亚太传统医药》2009,5(8):113-114
目的:探讨沐舒坦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0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小儿支气管肺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沐舒坦辅佐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和症状改善。结果:观察组显效率为73.3%,好转率为16.7%,治疗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分别为46.7%、23.3%和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和啰音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沐舒坦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为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炎症反应是本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发病时患者体内炎性标志物如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等明显升高[1].近年来,笔者采用麻杏石甘汤加味配合西药治疗CAP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0.
目的:研究即分化抑制因子-1(Id1)在腺样囊性癌的表达及其与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特征、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EnvisionTM法检测46例腺样囊性癌组织和10例正常唾液腺组织Id1的表达,检测CD34的表达,对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进行计数。应用SPSS16.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d1在腺样囊性癌中表达阳性率为65.2%,显著高于正常唾液腺组(P〈0.01)。Id1表达与腺样囊性癌病理分型、临床分期、及肿瘤转移显著相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无显著性相关(P〉0.05)。Id1在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与CD34标记的肿瘤微血管密度密切相关。结论:Id1的表达与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Id1可能通过促进腺样囊性癌的血管生成而与肿瘤的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