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36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19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中药导入与推拿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小波  金涛 《北京中医》1998,17(5):40-4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常见的引起腰痛和腰腿痛的病证之一,常以青壮年发病较多,此病病史长,痛苦大,复发率高,笔者运用中药离子导入与推拿手法相结合,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40例,收到较为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一、一般资料加药组40例,男性24例,女性16...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探讨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 (PA)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 (UGTI)治疗的可行性及影响因素。方法  15例经股动脉径路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冠脉介入术后医源性股动脉PA患者接受了UGTI治疗。男性 5例 ,女性 10例 ,选择性冠脉造影 1例 ,经皮冠脉介入 14例。单腔的单纯型PA 9例 ,2腔或 3腔的复杂型PA 6例。分析PA的形状、大小、颈部长度与宽度、凝血酶剂量、治疗结果以及并发症。UGTI后 2 4h、5~ 7d接受二维超声随访。结果 PA平均容积为 ( 13± 5 )cm3 。共注射凝血酶 2 1次 ,平均每次注射凝血酶剂量 ,单腔为 ( 2 5 0± 12 0 )IU ,双腔或多腔为 ( 65 0± 15 0 )IU。 9例单腔患者全部 1次成功 ,初级成功率为 10 0 % ;6例双腔或多腔的复杂PA患者 4例首次成功 ,初级成功率为 66.7%。 1例复杂PA2 4h出现“再通” ;1例复杂PA患者 15d出现“再通” ,经重复 3次注射凝血酶后 ,封闭成功。次级成功率达到 10 0 %。无一例出现血管内血栓形成、感染、过敏等并发症。结论 UGTI治疗股动脉PA安全有效 ,可作为经股动脉途径介入诊疗术所致医源性股动脉PA的首选治疗 ,PA的形状是初级成功率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阐明急性压力负荷后心肌细胞内cAMP浓升高和心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变化之间是否存在内在因果关系。方法 用腹主动脉综窄的方法建立急性压力超负荷大鼠模型,检测6个时相点(0.5h,4h,1d,5d,30d)的平均动脉压(MAP)、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重量指数(LVMI);同时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法检测bFGF蛋白及mRNA表达变化,放射免疫法检测心肌cAMP含量;并在心肌细胞培养的基础上,用异丙肾上腺素(ISO)刺激培养心肌细胞,升高细胞内cAMP浓度后检测bFGF蛋白及mRNA表达变化。结果 发现心肌组织中cAMP、bFGF mRNA及蛋白表达分别于0.5h、1d、5d 开始显著增加,5-10d达峰值,术后30h时均降至正常;0.01μmol/L ISO即可刺激心肌细胞使bFGF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增加。结论 cAMP与压力超负荷致心肌肥大时bFGF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9月间收治的80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患者配合医生采用传统的AMI急救护理流程,观察组患者护士按照CNP实施抢救和护理.结果 观察组患者进-出急诊耗时、就诊-首次球囊扩张耗时、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院内心肌梗死复发率及再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CNP抢救AMI患者可明显缩短抢救和治疗时间,有效赢得抢救时机,提高抢救效果,降低心肌梗死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5.
血管紧张素Ⅱ对血管平滑肌细胞促增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致增生效应及洛沙坦的拮抗作用。方法:采用贴块法培养幼兔主动脉平滑肌细胞,通过检测细胞甲基-^3H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MTT廓清和细胞数量赤评价不同浓度AngⅡ及/或洛沙坦预自理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的影响。结果:AngⅡ呈剂量依赖性地增加平滑肌细胞的^3H-TdR掺入和MTT廓清而对血管平滑肌细胞数量无明显影响;洛沙坦预处理可显著地  相似文献   
106.
目的了解吸入外源性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对快速进入高原现场幼猪(其情形近似于急性高原病患者)氧代谢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利用右心漂浮导管法对快速进入高原现场幼猪吸入外源性NO前后氧代谢动力学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观察。结果吸入NO后,快速进入高原现场幼猪肺动脉平均压(mPAP)、肺血管阻力(PVR)、肺内分流(Qs/Qt)显著降低;心输出量(CO)、氧输送量(DO2)、氧消耗量(V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显著升高;以上各指标均P〈0.01;氧摄取率(O2Ext)无明显变化。结论吸入外源性NO能显著降低快速进入高原幼猪的PVR,并通过增加CO而提高组织的DO2、VO2和SaO2,从而显著改善幼猪机体组织因缺氧引起的氧代谢障碍,其对急性缺氧有着积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冠脉循环ox-LDL变化与内皮依赖舒张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临床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定冠心病患者96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29例,稳定性心绞痛(SA)25例,排除冠心病组20例;利用心导管技术采其冠状窦血通过夹心双抗酶联免疫法测定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利用高分辨率超声测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引起的流量介导血管扩张(FMD)与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扩张(NTG).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冠状窦血中ox-LDL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AMI组、UA组量较SA明显增高(P<0.01).AMI组较UA组明显增高(P<0.05).冠心病组FMD均降低(P<0.05),AMI、UA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AMI、UA组与SA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而NTG在3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冠脉局部ox-LDL升高,过氧化所致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内皮依赖舒张功能降低,可能参与其发病过程及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总结了316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病人接受可控射频消融辅助上气道手术的护理特点和经验。方法术前患者上气道狭窄程度及夜间低氧血症的评价,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病人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负性心理的调整.严格的口腔准备.术中射频仪操作的配合及病人耐受能力的观察;术后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生命体征,口腔创面的护理,并发症的预防、观察及饮食指导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结果本组病人术后4~6周打鼾、呼吸暂停等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手术效果良好。结论可控消融等离子上气道组织减容术(Coblation Assisted Upper-Airway Procedure,CAUP)是目前国际上唯一能够对上气道软组织异常部位进行全方位干预治疗的最新微创技术。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探讨推拿补肾活血法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以及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作用.方法 对40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给予补肾活血推拿手法治疗,15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比较治疗前后患者Kupperman指数及激素水平的变化,并统计临床总疗效.结果 推拿补肾活血法能显著改善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P<0.001),临床总有效率达100%;并能显著提高患者雌二醇水平(P<0.01).结论 推拿补肾活血法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0.
目的:评价铍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臀部筋结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8月至2010年2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3例(男29例,女54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臀部筋结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铍针组和针刺组。铍针组采用铍针治疗,垂直点刺法进针,铍针疾刺疾出,不捻转,进针深度以通过筋结表层为度,2次为1个疗程;针刺组采用针刺治疗,穴位选用阿是穴,即条索样包块或筋结等压痛点处,进针后寻找沉紧滞涩的针感,留针20min,10次为1个疗程。末次治疗后即时进行VAS评分。末次治疗后3d复查B超。观察指标为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变化和筋结的B超炎性反应带宽度变化。结果:臀部筋结病变的B超表现为炎性反应带或筋结,治疗后两组B超炎性反应带宽度均明显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5)。比较两组B超炎性反应带宽度变化的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813)。结论:铍针疗法对臀部筋结病变的减张、减压效果优于针刺疗法。B超给出了臀部筋结病变的形态学表现,其内容物为低回声的炎性渗出。B超对臀部筋结病变的诊断、形态学方面的治疗作用及疗效判定有肯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