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23篇
眼科学   15篇
药学   5篇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1.
目的:探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8月-2007年3月在我院康复医学科治疗并符合人选标准的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基线期采用常规功能训练。上肢采用改良的CIMT,在治疗期间健侧穿戴吊带和夹板限制肢体动作,每天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同时接受塑型训练。下肢CIMT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运动平板训练、起坐训练,以及上下楼梯训练、平衡训练、单腿负重等。在CIMT治疗前8周的基线期、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和10m最大步行速度(MWS)来评价患者的上、下肢运动功能。结果:8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常规康复治疗前后比较:STEF和MWS功平均提高3.0±1.2分和3.1±0.9s,效应值分别为0.11和0.14。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前后比较:STEF和MWS功平均提高27.3±11.1分和10.1±6.7s,效应值分别为1.73和0.51。结论: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可以显著促进患者上、下肢功能的改善,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明显优于常规训练。  相似文献   
92.
目的:比较6~12岁儿童单独使用1%环喷托酯和1%环喷托酯-复方托吡卡胺联合用药的睫状肌麻痹 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2018年7─9月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 的6~12岁屈光不正儿童98例(98眼),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单独用药组和联合用药组。单独 用药组给予1%环喷托酯点眼3次;联合用药组给予1%环喷托酯点眼3次和复方托吡卡胺点眼2次。 分别于点眼前,第1次点眼后30、45、75 min测量等效球镜度(SE)和瞳孔直径。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 比较2组基线数据。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对不同给药方法在不同时间SE和瞳孔直径的影响 进行分析。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睫状肌麻痹程度与瞳孔散大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2组SE值均 在点眼后30 min内向正值方向发展,45 min达到最佳效果,45~75 min基本保持平稳,不同时间点睫 状肌麻痹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06,P<0.001)。不同给药方式对睫状肌麻痹效果影响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随时间延长,不同给药方式睫状肌麻痹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点眼后2组瞳孔直径 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大,时间因素引起瞳孔直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2.87,P<0.001)。联合用 药组瞳孔直径大于单独用药组(F=30.63,P<0.001),随时间延长,联合用药组瞳孔直径均大于单独 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53,P<0.001)。2组点眼后75 min SE改变值与瞳孔直径增加值之 间均无相关性。结论:在我国6~12岁儿童中,1%环喷托酯-复方托吡卡胺联合用药在睫状肌麻痹效 果、起效时间以及持续时间方面均未优于1%环喷托酯单独用药,而联合用药后瞳孔散大的不良反 应明显大于单独用药。  相似文献   
93.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是美国Alabama大学Edward Taub等教授经数年研究,并由该校神经科学研究人员通过动物实验证实有效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针对神经元损伤的训练方法。该疗法以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理论为基础,如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经给予密集性CIMT治疗后,其上肢运动功能显著改善,疗效至少持续1~2年。目前CIMT治疗主要应用于病程在1年以上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以及病程在6个月~1年的亚急性脑卒中患者,国外已开展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CIMT治疗。  相似文献   
94.
95.
96.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25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对25例SPT进行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免疫表型的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5例SPT中6例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适,18例为体检偶然发现,1例为外伤后发现,7例发生在胰头,12例发生在胰体尾,6例发生在胰旁。其中7例显微镜下可见坏死、神经血管侵犯等现象。术后随访2-76月,所有患者尚未发现复发及转移。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肿瘤细胞表达Vimentin(25/25)、Syn(25/25)、AAT(25/25)呈强阳性,CD10(10/25)、CK(6/25)、ER(2/25)、PR(23/25)、CgA(2/25)呈部分阳性,Ki-67阳性表达〈3%。结论 SPT是少见的胰腺肿瘤,多见于年轻女性,一般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所有病变均发生囊性变,影像学检查有一定特异性。病理特点以温和一致的类圆形或卵圆形细胞增生呈实性结构,并伴出血和囊性变,部分组织退变呈假乳头结构为主要组织学特征。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老年肺癌患者安全的影响。方法:对220例老年肺癌患者给予预见性护理,包括加强心理护理,保证环境安全,充分细致的评估,制定详细护理措施,加强基础护理及家属健康教育。结果:本组220例老年肺癌患者经积极治疗与精心护理,发生深静脉血栓2例,经抗凝、溶栓治疗后恢复出院,病情稳定出院203例,死亡15例,无一例发生跌倒、坠床、走失、自杀、自伤、压疮及其他不安全事件。结论:预见性护理可以有效预防、减少老年肺癌患者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8.
魏红权  冯晶晶  魏树梅 《浙江医学》2011,33(11):1617-1619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对28例PSH手术切除标本作组织病理学检查,并用免疫组化SP法对标本进行vimentin、ER、PR、TTF-1、CK、EMA、CD34、Syn、CgA、Calretinin、Ki-67标记,观察其表达情况。结果PSH由实性、乳头状、硬化性和血管瘤样区组成,主要的两种细胞为立方状或柱状表面上皮细胞和圆形间质细胞。乳头、实性区裂隙及血管瘤样区表面衬覆有立方或柱状上皮细胞,乳头间隙及实性细胞区为圆形或多角形胞质浅染的细胞。立方或柱状表面上皮细胞表达广谱CK、TTF-1、EMA,圆形间质细胞表达EMA、TTF-1、PR、vimentin;两种细胞均无间皮及血管内皮标记的表达,个别病例两种细胞不同程度散在表达Syn、CgA。结论PSH是一种肺内少见的肿瘤,组织学形态呈多样性,主要以混合型结构为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玻璃体内注射对鼠慢性青光眼视神经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散瞳、前房穿刺放液及角膜缘激光光凝等步骤制造鼠慢性青光眼模型。设正常对照组、前房穿刺对照组、未治疗组(仅造模)、治疗组(造模后双眼玻璃体内注入CNTF)、治疗对照组(造模后双眼玻璃体内注入生理盐水)。观察视网膜组织磷酸化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3(pSTAT3)表达、视神经轴突及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变化。结果正常状态pSTA33在视网膜组织中极少表达,眼压升高后1d开始上升,2d达到高峰,14d下降到正常水平。治疗组视网膜中pSTAT3在眼压升高14d和28d表达均高于同时间段的未治疗组及治疗对照组(P〈0.05)。在眼压升高28d治疗组视神经纤维阳性面积比率的值明显高于未治疗组及治疗对照组,且VEPP,波潜伏期明显低于以上两组(P〈0.05)。结论CNTF玻璃体内注射延缓了鼠慢性青光眼视神经的损伤。眼压升高初期,视网膜STAT3信号传导途径暂时被激活,CNTF相对长时间激活了STAT3信号传导途径,STAT3信号传导途径参与介导了CNTF对视神经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0.
笔者遇见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误诊为血液病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男,41岁。主因发现血小板减少6个月,黄疸、腹胀、双下肢水肿20 d于2008-05-20来我院就诊。患者于2007-12底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头痛、乏力,间断发热,T最高38.5℃,当地查血常规:W BC 4.4×109/L,Hb 111 g/L,PLT 34×109/L。骨髓象考虑再生障碍性贫血并发上呼吸道感染,给予抗感染、强的松、氨肽素、复方皂凡丸等药物治疗。患者头痛症状很快改善,感染得到控制。之后经多家医院反复检查,仍诊断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纯巨再障。并进行了相应的治疗。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查体:T 36.9℃,P 80次/m in,R 19次/m in,BP125/75 mm Hg。皮肤黄染,无出血点、皮疹、色素沉着。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巩膜黄染,结膜红润。腹部膨隆,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3 cm,质中,全腹无压痛、反跳痛、无包块,莫氏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指凹陷性水肿。神经系统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W BC 9.5×109/L,RBC 5.04×1012/L,Hb 159 g/L,PLT 47×109/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