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54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7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11.
目的:观察650nm-10.6μm复合激光治疗膝骨关节炎患者的有效性以及与红光照射相比,在减轻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方面是否具有更好疗效。方法:48名膝骨关节炎患者被随机分到两组(每组24人),分别接受650nm-10.6μm复合激光或红光照射犊鼻穴,每次治疗20min,第一疗程(共2星期)每星期治疗3次,第二疗程(共4星期)每星期治疗2次。主要结果采用McMaster大学关节炎量表(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进行打分。并对患者关于疗效的自评、治疗的副作用及盲法的有效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了第一疗程,但有12名患者在第二疗程脱落。由于第二疗程的脱落率较高,故只对第一疗程的数据进行分析。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WOMAC得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复合激光组及红光照射组患者WOMAC得分与基线期相比均有显著降低(P〈0.01)。两组患者WOMAC得分改善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对疗效的自评及脱落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对自己所属分组的猜测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组患者对自己所属分组的猜测未对其WOMAC得分改善率及对疗效的自评产生影响(P〉0.05).结论:复合激光和红光照射犊鼻穴对膝骨关节炎患者均有疗效,需扩大样本量,控制脱落率,以进一步观察两者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患者与正常人太白穴红外辐射光谱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研究冠心病患者与正常人太白穴自发红外辐射特性。方法:采用自制高灵敏度PHE201体表红外光谱仪检测48名冠心病患者和47名健康成年人太白穴1.5—15.9μm波段红外辐射光谱。结果:冠心病患者与正常人太白穴红外辐射光谱形态基本相似;在某些波段,冠心病患者与正常人的红外辐射强度相比有显著差异。结论:冠心病患者太白穴的某些波段处红外辐射强度变化承载心脏的病理信息。  相似文献   
13.
寸口脉太渊穴红外辐射光谱病理信息探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测寸口脉太渊穴红外辐射光谱中的病理信息。方法 采用高灵敏度PHE201体表红外光谱仪检测50例冠心病患者和47例健康成年人太渊穴1.5~16μm红外辐射光谱,并对两者比较分析。结果患者与正常人太渊穴红外辐射光谱形态基本相似;在某些波长,患者与正常人太渊穴的红外辐射强度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正常人左太渊穴红外辐射强度与非穴对照点比较有显著差异的波长数明显多于患者左太渊穴红外辐射强度与非穴对照点比较有显著差异的波长数(P〈0.05)。结论 寸口脉太渊穴红外辐射光谱中的某些波长的红外辐射强度变化承载特异性病理信息。  相似文献   
14.
人体穴位与中医各种灸的红外辐射光谱特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了解中医灸的机理与各种灸的红外辐射光谱特性。方法 :采用锁相放大技术建立了一套灵敏的红外光谱测量装置。首先采用光采集器将穴位或灸发出的光聚集到斩波器上 ,斩波的信号经红外分光仪分光后照射到一台高灵敏度的红外传感器上 ,传感器获得的信号经前置放大后输入锁相放大器中 ,并与来自斩波器的参数信号一起进行锁相放大 ,这样只有与斩波器同频同相的信号才被放大 1 0万倍左右 ,其它信号均被过滤 ,锁相放大的输出信号达几十毫伏量级 ,送入示波器与计算机用于观察与记录。通过这种技术我们检测到人体不到 1cm2 面积的体表红外辐射光谱。结果 :通过对这些光谱的归一化处理后发现 ,不同人体和同一人体的不同穴位 ,尽管其红外辐射绝对光谱及强度相差很大 ,但归一化光谱都有相当的一致性与可比性。进一步将人体发射的平均归一化光谱与中医艾条灸、隔姜灸、隔蒜灸及隔附子饼灸点燃过程中的光谱比较发现 ,后面三种间隔灸与人体自发辐射的光谱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辐射峰几乎和人体穴位辐射一样都在 7.5μm附近 ,而艾条灸等的光谱却相差甚远。结论 :中医间接灸所发射的光谱虽然强度较人体穴位高 2 0多倍 ,但它的归一化光谱却和人体非常相同。这是一种偶然的巧合 ,还是有其深刻的生物物理机理 ,目前还不完  相似文献   
15.
隔物灸温度-时间曲线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隔物灸温度-时间曲线特性,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测量临床常用的隔附子饼灸、隔生姜灸在施灸过程中温度变化曲线,并以临床基本不用的隔黄芩饼灸为对照。结果隔黄芩饼灸温度最大值明显大于隔附子饼灸和隔生姜灸,其温度-时间变化曲线也有较大差异;隔附子饼灸、隔生姜灸温度最大值基本相同,但隔生姜灸温度上升段比隔附子饼灸陡峭。结论虽然隔附子饼灸、隔生姜灸温度最大值基本相同,但隔生姜灸时患者更易觉得疼痛;从温度-时间曲线特性看,隔黄芩饼灸不宜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椎基动脉开窗畸形处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分析该畸形处易并发动脉瘤的原因。方法结合DSA图像,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有限元方法的软件,对1例椎基动脉开窗畸形处动脉瘤行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分析。结果此例椎基动脉开窗畸形处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性符合血管分叉处颅内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性,同时具有双支合并入流的特点。结论CFD数值模拟能直观地的反映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椎基动脉开窗畸形处易于并发动脉瘤与其特殊血管分叉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手针与电针"足三里"穴位镇痛效应的穴位传入机制的差异性,分析这两种临床常用针刺方法的穴位始动信号的启动机制。方法:SD成年大鼠6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手针组、电针组、胶原酶手针组、胶原酶电针组、色甘酸钠手针组和色甘酸钠电针组,每组8只。采用踝关节腔内注射完全弗氏佐剂(0.05 ml)建立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在AA大鼠模型上,胶原酶手针和电针组于针刺前30 min在患侧"足三里"注射Ⅰ型胶原酶20μl(5 mg/ml)破坏局部组织胶原纤维,色甘酸钠手针和电针组于针刺前30 min在患侧"足三里"注射色甘酸钠20μl(0.02 g/ml)对局部肥大细胞进行功能屏蔽,并予以手针或电针。以大鼠缩爪反射潜伏期、痛阈变化率和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为镇痛效果和穴位激活的观察指标,比较穴区组织中胶原纤维对手针或电针"足三里"的镇痛效应及肥大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Ⅰ型胶原酶或色甘酸钠"足三里"预处理后手针镇痛效果明显被削弱(P<0.05),而电针镇痛效果未受影响(P>0.05);两种预处理方法下,手针或电针穴位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均受到明显抑制(P<0.05)。结论:手针的针刺穴位始动信号可能是由胶原纤维参与介导的,并通过激活肥大细胞的功能,将有效信息经外周传入到中枢;而电针的针刺信号可能是直接激活外周神经感受器,由神经介导的。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患者与正常人太冲穴红外辐射光谱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然界中的生物体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它和外界环境一刻不停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人体是一个红外辐射源,它发射波长1~30μm的连续红外光谱.红外光子是能量和信息的载体,它能提供人体器官、组织、细胞等各种生命层次的信息.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在人体脏腑-体表信息传递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穴位红外辐射应携带着与脏腑组织功能活动密切相关的生理病理信息.  相似文献   
19.
激光针灸镇痛效应与穴区肥大细胞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低强度复合和单激光照射急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足三里"穴的镇痛效应及其与肥大细胞脱颗粒效应的关系.方法:采用清洁级SD大鼠66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假照射组、10.6μm激光组、650 nm激光组和复合激光组,治疗时除空白、模型组外各组照射"足三里"穴30 min.除了空白组,其他5组通过左踝关节腔内注射完全弗式佐剂0.05 mL建立急性佐剂性关节炎模型.采用辐射热缩爪反射的方法,以大鼠缩爪反射的潜伏期为观察指标,比较各组的镇痛效果;通过穴位组织切片和甲苯胺蓝染色,离体对照激光照射前后穴位处局部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的变化.结果:激光照射后,650 nm激光组和复合激光组的痛阈显著高于模型组和假照射组(P<0.01),650 nm激光组与复合激光组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也显著高于模型组和假照射组(P<0.001).10.6μm激光组的痛阈和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与模型组、假照射组比无显著差异.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与缩爪潜伏期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737(P<0.001).结论:低强度复合650 nm+10.6μm激光和单650 nm激光照射急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足三里"穴有显著镇痛效应;穴区中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与镇痛效应呈正相关,在激光针灸镇痛效应的产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肥大细胞功能对针刺大鼠"足三里"镇痛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观察穴位肥大细胞与针刺效应之间的关系。方法: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穴位针刺组、旁开针刺组、色甘酸钠组、生理盐水组、色甘酸钠 针刺组、生理盐水 针刺组和色甘酸钠 对侧针刺组。采用大鼠尾部痛阈作为效应指标,在体观察针刺“足三里”提插捻转30 min过程中大鼠的甩尾潜伏期;并通过穴位组织切片染色,离体对照针刺前后穴位处局部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的变化,以及色甘酸钠注射对其的影响。结果:手针大鼠“足三里”穴具有显著镇痛作用,效果明显优于针刺旁开对照点;而在色甘酸钠屏蔽穴位肥大细胞的脱颗粒功能后,这种镇痛作用被明显地削弱。针刺后穴位处局部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显著提高;而注射色甘酸钠可以明显减少该脱颗粒现象。结论:穴位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在针刺镇痛效应的产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肥大细胞脱颗粒参与了针刺镇痛效应的产生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