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684篇
  免费   3323篇
  国内免费   1925篇
耳鼻咽喉   216篇
儿科学   659篇
妇产科学   163篇
基础医学   2141篇
口腔科学   528篇
临床医学   3856篇
内科学   2491篇
皮肤病学   406篇
神经病学   587篇
特种医学   1273篇
外科学   3075篇
综合类   9361篇
现状与发展   11篇
预防医学   4017篇
眼科学   309篇
药学   3858篇
  44篇
中国医学   3352篇
肿瘤学   1585篇
  2024年   129篇
  2023年   372篇
  2022年   1067篇
  2021年   1278篇
  2020年   1085篇
  2019年   589篇
  2018年   626篇
  2017年   870篇
  2016年   620篇
  2015年   1234篇
  2014年   1649篇
  2013年   2052篇
  2012年   2950篇
  2011年   3212篇
  2010年   2880篇
  2009年   2619篇
  2008年   2758篇
  2007年   2607篇
  2006年   2307篇
  2005年   1854篇
  2004年   1295篇
  2003年   1081篇
  2002年   893篇
  2001年   814篇
  2000年   567篇
  1999年   229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6篇
  1963年   5篇
  1959年   5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8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2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目的 在体观察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rhPDGF)促进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修复可能涉及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研究其可能涉及的信号通路。方法 26只糖尿病大鼠,每只动物背部制备4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选取其中52个创面,随机分成3组,即对照组,创面自然愈合;rhPDGF治疗组,创面rhPDGF用量为7.0μg/cm^2;赋形剂组,创面用等量赋形剂凝胶。观察治疗后3、7和14d创面肉芽形成、胶原沉积、再上皮化速率以及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并采用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创面周围和创面修复细胞内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1/2,ERK1/2)磷酸化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ve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结果 组织学观察,rhPDGF治疗组创面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毛细血管胚芽及成纤维细胞明显多于另两组(P〈0.05);胶原沉积明显,肉芽组织生长活跃,创面收缩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学研究显示,应用rhPDGF7~14d后,rhPDGF治疗组ERK1/2明显强于对照组和赋形剂组(P〈0.05);且损伤后3~7d rhPDGF治疗组修复细胞PCNA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赋形剂组(P〈0.05)。结论 rhPDGF促糖尿病大鼠刨面愈合的作用部分是通过ERK1/2信号通路的磷酸化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PTEN基因敲除对辐射敏感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EF1和MEF1/PTEN-/-细胞内ROS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H2O2和DPI预处理后AKT激酶的表达变化;采用细胞克隆形成率试验分析细胞对60Co γ射线的敏感性。结果 PTEN基因敲除后细胞ROS水平增加,辐射敏感性降低。H2O2和DPI预处理后影响MEF1细胞AKT激酶活性,但对MEF1/Pten-/-细胞无影响。 结论 PTEN基因敲除阻断了ROS对AKT的介导,AKT激酶持续活化,可能是辐射敏感性降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3.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抗血小板、抗凝、降脂、扩张冠状动脉、降压、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等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中药复方苏欣康颗粒;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2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变化,并判定疗效。结果经2周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0.O%,27/30)显著高于对照组(83.3%,2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其中以对心悸、自汗及心肾阳虚的改善最显著(P均〈0.05)。治疗组心律失常发生率(36.7%)低于对照组(5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中药复方苏欣康结合常规手段治疗ACS疗效确切,可作为治疗ACS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新生儿腹胀的常见原因及治疗、转归。方法:对98例腹胀新生儿进行病因分类、回顾性分析治疗转归。结果:以出院诊断为标准,98例患儿中感染性疾病42例,占42.86%;早产儿生活力低下32例,占32.65%。1~3d痊愈12例,1W内痊愈81例,3例转外科治疗,2例死亡。结论:感染性疾病是新生儿腹胀的主要原因,早产儿尤其体重低下者是腹胀的高危人群。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尽快明确原因,给予及时、合理治疗,以提高新生儿生存率。  相似文献   
35.
虚实寒热夹杂证临床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夹杂证的形成基础,从症状、腹诊、脉诊、以药测证等方面探析虚实寒热夹杂证的辨证论治方法,以期为临床提高疑难杂症的治疗水平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6.
当前临床正畸应予关注的几项矫正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腔正畸是一门临床学科,通过基础和临床研究促使它不断得到发展,临床新技术直接推动了口腔正畸矫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在临床口腔正畸推广应用的4项新技术——种植体支抗、自锁托槽、改进后的舌侧矫正技术和无托槽矫正技术,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因为由此可能带来正畸发展的一个快速阶段。  相似文献   
37.
生物可降解性尿道内支架修复战伤性尿道狭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建立战伤性尿道狭窄动物模型,探讨生物可降解性尿道内支架对其进行重建修复的可行性。方法将新西兰雄兔28只分为两组,实验组(n=20):以定位爆炸法建立尿道狭窄模型。一月后行逆行尿道造影、尿道镜检查,并切除狭窄段尿道,行病理组织学观察证实。后置入人工合成生物可降解尿道内支架,置入术后2、4、8、12周分别行逆行尿道造影、尿道镜检查以及尿流动力学检测。并在以上各时间点处死5只动物,取狭窄处尿道组织,观察组织学修复重建情况。对照组(n=8):于实验组爆炸处理后4周和支架置入12周,分别取对照组4只动物与实验组对比观察。结果实验组所有动物爆炸后4周在尿道球部狭窄形成稳定狭窄模型(狭窄段长5~10 mm,尿道腔缩窄50%以上)。尿道内支架置入后2周,组织学观察见黏膜上皮新生迹象,并有炎性细胞浸润;4周时上皮新生明显,炎性细胞消失;8周时出现尿道平滑肌细胞再生,12周时见损伤后尿道组织结构完全修复,与正常尿道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间点尿道镜检查证实尿道腔隙、黏膜形态结构无异于正常对照组。尿流动力学检测显示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成功建立的战伤性尿道狭窄动物模型,证实生物可降解性尿道内支架能作为修复战伤性尿道狭窄的理想材料,具有损伤小,易操作,功能恢复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38.
舌黏膜尿道成形治疗尿道狭窄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舌黏膜补片法尿道成形治疗尿道狭窄的疗效。方法:采用舌黏膜尿道成形治疗尿道狭窄14例。尿道狭窄段3.5~14cm,平均6.2cm;术前耻骨上膀胱造瘘8例,余6例排尿均较为困难,最大尿流率2.5~5.5ml/s,平均3.8ml/s。结果:术后随访2~8个月,1例因伤口感染致尿道皮肤瘘,余患者均排尿通畅,最大尿流率增至22~51ml/s,平均29.6ml/s。结论:舌黏膜具有取材方便、对患者创伤小、抗感染力强等特点,是一种较好的尿道替代物,尤其适合尿道狭窄段<6cm的患者。  相似文献   
39.
目的 建立一种肱骨近端骨密度(BMD)的测量方法,研究肱骨近端BMD与年龄和体质量指数(BMI)的关系,探讨肱骨近端BMD在预报骨质疏松症的敏感性.方法 选择绝经后健康女性志愿者,使用Hologie DELPHI-A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及本研究设计的肩部定位器和前臂定位器测虽肱骨近端BMD.研究第一部分包括30名忐愿者,每人连续测量右侧肱骨近端BMD 2次,根据测量结果计算短期精密度RMS SD和RMS CV;第二部分包括92名志愿者,记录其年龄、身高、体重,测量右侧肱骨近端BMD,分析肱骨近端BMD与年龄和BMl的相关性.结果 本研究肱骨近端BMD测量方法的短期精密度:RMS SD=0.011 g/cm2,RMS CV=2.4%.本研究92名志愿者平均(60.2±6.4)岁,平均身高(159.5±5.4)cm,平均体质晕(59.4±7.5)kg,平均BMI 23.3±2.7,平均肱骨近端BMD(0.543±0.083)g/cm2,肱骨近端BMD 同年龄呈负相关,同BMI无显著相关.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测苗肱骨近端BMD的方法;年龄越人肱骨近端BMD越低;由于BMI对BMD的影响会掩盖骨质的丢失,而非负重区域即肱骨近端会最大程度地减少BMI对BMD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40.
颊脂肪垫瓣在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颊脂肪垫瓣在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应用和效果.方法将颊脂肪垫形成一蒂在后方的颊脂肪垫组织瓣转移至缺损区,在无张力下与创缘缝合,表面轻轻用碘仿纱布缝线包压法固定.用以修复口腔颌面部的良恶性肿瘤手术或损伤留下的缺损以及口腔上颌窦瘘共18例.其中修复腭部缺损2例,上颌骨切除后缺损7例,颊黏膜癌切除后缺损3例,颊部良性肿瘤切除后缺损4例,磨牙后区黏表癌切除后缺损1例,封闭拔牙后口腔上颌窦瘘1例.结果术后10 d去除碘仿纱布,见颊脂肪垫轻度水肿,2~4周后水肿明显消退,颊脂肪垫表面逐渐上皮化,6~8周内表面完全上皮化,3个月后再生黏膜与正常口腔黏膜相似.全部病例效果满意,无感染、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带蒂颊脂肪垫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方法简单、易行,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