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4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44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5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60篇
内科学   307篇
皮肤病学   24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46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39篇
预防医学   99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36篇
中国医学   26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81.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的部分生物学特性、成内皮细胞分化能力及在缺血区存活能力。方法2005年1月至11月,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全军心血管内科中心分离5~6周龄的小鼠胫骨、股骨,预冷的DMEM/F12培养基冲洗出骨髓,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出骨髓单核细胞,接种后12~16d形成单层贴壁的成纤维样细胞。体外诱导分化鉴定分离的细胞。建立下肢缺血模型,荧光标记的体外扩增的骨髓基质细胞被移植入缺血组织,移植后1周,荧光显微镜及HE染色,检查荧光强弱分布与HE染色密度的时空关系。结果体外传代培养的基质细胞诱导后分泌NO,移植1周在缺血区检测到大量荧光阳性细胞存活。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生长稳定,传代后的细胞增殖较快,表现出较早期细胞特点,在体外能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可望用作缺血性心脏病的细胞治疗的供体细胞。  相似文献   
882.
目的比较经冠状动脉超声心肌声学造影(MCE)与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临床试验(TIMI)帧数计数(CTFC)及冠状动脉血流速度方法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心肌灌注的评价,并探讨相关临床意义。方法68例住院患者根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按血管狭窄程度分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血管狭窄75%~95%;C组,血管狭窄>95%;D组,急性血管闭塞。对各病变血管均进行PCI治疗,并恢复TIMI3级血流。采用定量经冠状动脉MCE、CTFC及冠状动脉血流速度方法对术后心肌灌注状况进行检测。其中,经冠状动脉MCE有关定量参数分别为造影剂峰值密度(A)反映心肌血容量;峰值时间(TP)反映心肌灌注速度;曲线下面积(AUC)反映心肌血流量。结果PCI后心外膜血管恢复正常血流的前提下,各狭窄病变血管组CTFC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闭塞血管组冠状动脉血流速度较对照组低;在MCE检测中,C组的心肌血容量及血流量较对照组低,而D组反映心肌灌注的3个参数值均较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冠状动脉MCE通过多个参数进行定量分析,较其他两种方法能更精确地评价PCI后心肌灌注状况。  相似文献   
883.
17-β雌二醇对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向常清  黄岚  晋军  李洪 《中国心血管杂志》2005,10(3):176-179,185
目的探讨缺氧对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损伤及17-β雌二醇(E2)对其保护作用。方法胰蛋白酶灌流消化法培养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建立细胞缺氧模型。随机分为五组:对照组、缺氧12h组、缺氧24h组、E2+缺氧12h组、E2+缺氧24h组。对照组为常氧下培养的HUVECs,缺氧组按缺氧模型予缺氧下培养HU-VECs,E2+缺氧组予预先加入17-βE2后再缺氧下培养HUVECs。收集各组细胞培养液,Greiss反应测定一氧化氮(NO),放射免疫法测内皮素-1(ET-1);收集各组HUVECs,进行细胞计数,细胞骨架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结果缺氧12h,内皮细胞数由对照组(4.33±0.24)×106/ml减少至(3.23±0.21)×106/ml(P<0.01),形态无明显变化;其分泌NO由对照组(19.28±2.08)nmol/106cell下降至(12.77±1.90)nmol/106cell(P<0.01),ET-1由对照组(95.7±11.32)pg/ml上升至(138.3±10.37)pg/ml(P<0.01)。缺氧24h,内皮细胞数由对照组(4.33±0.24)×106/ml减少至(2.73±0.19)×106/ml(P<0.01),形态变长体积变小;其分泌NO由对照组(19.28±2.08)nmol/106cell下降至(10.76±1.57)nmol/106cell(P<0.01);ET-1由对照组(95.7±11.32)pg/ml上升至(150.1±15.41)pg/ml(P<0.01)。经预先17-βE2处理后能有效抑制上述改变(P<0.01)。结论缺氧可使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均受损,17-βE2对这种缺氧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84.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外周循环及心脏局部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功能的改变。方法27例UA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有明显冠状动脉狭窄,20例对照组患者经临床检查和CAG排除冠心病。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循环及冠状窦获取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培养板,培养14 d后贴壁细胞进行细胞化学分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FITC-UEA-I和DiI-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采用二苯基四氮唑嗅盐比色法、改良的Boyden小室和黏附能力测定实验观察EPCs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和黏附能力。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UA患者外周循环及心脏局部EPCs数量均明显减少,EPCs的黏附、迁移及增殖能力也显著受损(P<0.01)。②UA患者冠状窦EPCs的数量增加,黏附和增殖能力较外周循环有所下降(P<0.05),迁移能力无明显差别。结论UA患者心脏局部EPCs的数量下降和功能降低,提示冠状动脉内皮损伤后修复能力低下,可能与病情加重有关。  相似文献   
885.
血清尿酸含量与冠心病患者心脏功能及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 178例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 (UA)含量与心脏结构和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患者UA含量分为UA正常组 (UAn ;n =71)与UA升高组 (UAe ;n =10 7) ,以LA、LV、IVS、LVPW、LVM、LVMI、RWT作为心脏结构改变指标 ,EF、FS、E/A值作为心脏功能指标 ,对组间上述指标进行比较 ,两因素之间采用二元变量相关分析 ,采用偏相关分析校正干扰因素。结果 与UAn组相比 ,UAe组LA、LV、LVM、LVMI显著增高 (P <0 0 5 ) ,IVS、LVPW、RWT、EF、FS及E/A值显著降低 (P <0 0 5 ) ,相关分析显示 ,血清尿酸含量与LA、LV、LVM、LVMI呈正相关 (P <0 0 5 ) ,与IVS、LVPW、RWT、EF、FS及E/A值呈负相关 (P <0 0 5 ) ,经年龄、性别、BMI、血压、血脂与血糖、冠脉病变范围与CKMB校正后 ,上述相关性仍然存在 ,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清尿酸含量与冠心病患者心肌重构及心脏功能具有显著相关性 ,此相关性可不依赖于年龄、性别、BMI、血压、血脂及血糖而独立存在。监测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含量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调整血清尿酸水平 ,对临床防治冠心病心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86.
目的研究非离子型低渗造影剂诱导体外培养大鼠肾小球内皮细胞凋亡的作用,以及对凋亡蛋白Bcl-2和Bax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和时间的碘佛醇(Ioversol)作用于体外培养的大鼠肾小球内皮细胞,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碘佛醇作用24h后细胞形态学变化,用DNA凝胶电泳分析细胞凋亡。采用半定量RT-PCR研究碘佛醇作用前后Bcl-2和Bax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非离子型低渗造影剂碘佛醇能显著降低大鼠肾小球内皮细胞存活率,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肾小球内皮细胞在90mL碘佛醇培养液(每升细胞培养液中含90mL碘佛醇)中培养24h后皱缩、变圆、漂浮,DNA凝胶电泳呈现典型的凋亡梯度。RT-PCR结果提示,Bcl-2mRNA表达降低,BaxmRNA表达升高,BaxmRNA/Bcl-2mRNA比值明显增加。结论非离子型低渗造影剂能够通过Bcl-2/Bax基因表达变化诱导肾小球内皮细胞凋亡,该机制可能与造影剂肾病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887.
目的探讨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组织缺血时血管生成及内皮祖细胞(EPCs)动员中的作用。方法SD雌性大鼠36只,随机分为下肢缺血加HIF-1α反义寡核苷酸组(HIF-1α反义寡核苷酸组)、下肢缺血加HIF-1α错义寡核苷酸组(HIF-1α错义寡核苷酸组)和单纯下肢缺血组,每组12只,于股动脉结扎建立下肢缺血模型,缺血局部微注射脂质体转染的全硫代修饰HIF-1α寡核苷酸。测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cLDL-DiI和FITC-UEA-I双染色鉴定EPCs后计数;下肢缺血区肌肉组织测HIF-1αmRNA和VEGF mRNA的表达和术后28天缺血区肌肉组织毛细血管密度。结果HIF-1α反义寡核苷酸组的HIF-1αmRNA和VEGF mRNA表达均较单纯下肢缺血组和HIF-1α错义寡核苷酸组明显减少;HIF-1α反义寡核苷酸组的循环EPCs、血浆VEGF及缺血区肌肉组织毛细血管密度均较单纯下肢缺血组和HIF-1α错义寡核苷酸组明显减少。结论全硫代修饰HIF-1α反义寡核苷酸可抑制大鼠缺血肢体血管生成和因缺血引起的EPCs的动员,其机制可能是通过VEGF起作用,HIF-1α是组织缺血时EPCs一个动员因子。  相似文献   
888.
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参与血管新生与血管修复过程,具有维持血管内膜功能的作用,但目前对影响内皮祖细胞功能的因素仍然了解不多。衰老是多细胞生物机体功能退变的过程,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体细胞逐渐出现自我更新能力的降低和功能紊乱。年龄与内皮祖细胞功能之间的关系尚不十分明确。现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年龄与内皮祖细胞功能的研究成果,以期进一步了解年龄与内皮祖细胞功能的关系,为今后内皮祖细胞移植应用于冠心病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89.
目的 观察多巴胺D1类受体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受体的影响.方法 以A10细胞为研究对象,免疫印迹观察刺激D1类受体对IGF-1受体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D1类受体对IGF-1受体影响的机制.结果 刺激D1类受体可降低IGF-1受体的表达,D1类受体阻断剂可完全阻断D1类受体激动剂Fenoldopam对IGF-1受体的影响,免疫印迹显示运用蛋白激酶C(PKC)和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阻断剂后,IGF-1受体表达恢复,提示PKC和MAPK途径可能参与了D1类受体对血管平滑肌细胞IGF-1受体的影响过程,在Wistar-Kyoto(WKY)大鼠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管平滑肌细胞中D1类受体激动剂Fenoldopam对IGF-1受体表达具有抑制作用,但该抑制作用在SHR细胞明显低于WKY细胞.结论 D1类受体对血管平滑肌细胞IGF-1受体表达具有抑制作用,该作用可能通过PKC和MAPK途径发挥一系列生理效应.  相似文献   
890.
PTCA是恢复心肌血供的主要血运重建方式,但术后30%~50%的再狭窄(RS)制约着PTCA的发展.再次介入治疗不但增加手术危险,还可激活病变内静止细胞触发再狭窄恶化.低频高能量超声对组织的破坏作用具有高选择性,有效地消融斑块而对血管壁无损伤.本文旨在探讨血管内超声对缺血心肌血运重建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