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25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12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45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下。对我院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引起窦房结动脉闭塞1例分析如1病历摘要男,74岁。于1999/2006年两次因胸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具体不详),但术后仍经常无诱因出现心前区不适。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a,吸烟史30a余,每日30~40支。查体:HR80次/min,BP120/70mmHg心律整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常规心电图示:窦性心率,心电图正常范围。初步诊断:(1)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造影术+支架植入术后;(2)高血压病3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视频密度阶差评价心肌微循环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计算98例冠脉造影者的CTFC和视频密度阶差。结果:98例冠状动脉造影者其视频密度阶差为25.5±4.8,CTFC为21.1±4.5,且两者存在相关性。同CTFC相比,视频密度阶差能够更直接、更敏感的反映局部心肌的微灌注的情况,且重复性高。结论:视频密度差可作为临床评价心肌微灌注的有价值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皮质厚度分析技术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儿童脑皮质厚度异常.方法:收集OSAHS患儿16例,以及与OSAHS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13例,所有受试者进行头颅的3D T1 MRI扫描,采集数据通过FreeSurfer软件进行分割重建,并计算获得所有受试者各脑区的皮质厚度,以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地尔硫的药物后处理,与缺血后处理相比,对于抑制心肌缺血一再灌注损伤及保护心肌组织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72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2只,包括假手术组、对照组、缺血后处理组、地尔硫草1组(D1组)、地尔硫草2组(D2组)、地尔硫 3组(D3组).假手术组:心脏只穿针不结扎;对照组:再灌注前由右颈动脉插管至主动脉窦部,注射0.9%生理盐水0.4ml,再灌注3 h;缺血后处理组:心肌缺血45 min后给予4轮30 s缺血、30 s再灌注处理;地尔硫草1组(D1组):再灌注前30 s注射50%地尔硫革注射液700μ/kg,2 min内注射完毕;地尔硫 2组(D2组):首次注射同D1组,之后以5μg/(kg·min)的速度维持推注2 h;地尔硫 3组(D3组):首次注射后以10μg/kg·min)的速度维持2 h.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再灌注3 h后地尔硫各组心肌坏死面积显著减少、血清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水平较低、组织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水平较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较高,作用强度与缺血后处理组相近,D2组、D3组的左心室内压最大收缩和舒张变化速率(±dp/dtmax)均有显著提高.结论:在急性心肌缺血充分再灌注前,应用地尔硫行药物后处理,可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减低心肌组织内自由基水平,作用效果与灌注时限、剂量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CTA)斑块定量分析,比较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冠状动脉斑块成分与负荷特征。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至3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的116例冠心病(CA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临床诊断结果将其分为ACS组(81例)和SCAD组(35例)。2组患者均在14d内先后接受CCTA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采用CCTA斑块定量分析软件测量各类斑块成分体积及负荷、最小管腔直径和重构指数(RI)、偏心指数(EI)等影像学指标并比较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Wilcoxon检验及χ2检验。结果 ACS组患者较SCAD组患者具有更大的总斑块负荷(TPB)、非钙化成分负荷(NCPB)和脂质成分负荷(LP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0.5±11.2)%和(51.7±14.4)%,(58.9±12.0)%和(50.1±15.2)%,17.9%(11.6%,27.6%)和14.2%(7.5%,20.8%),均P<0.05]。斑块各类成分体积、钙化成分负荷(CPB)、RI和EI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CS患者的罪犯病变较非罪犯病变具有更大的TPB、NCPB和LP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2.3±10.4)%和(54.8±10.6)%,(60.7±11.0)%和(52.4±11.0)%,(19.7±10.3)%和(15.1±9.2)%,均P<0.05)]。此外,罪犯病变较非罪犯病变具有更小的CPB[0.5%(0.0,2.6)%和1.5%(0.3,3.6)%,P<0.05]。结论 通过CCTA斑块定量分析技术测量斑块成分构成后发现,ACS患者和罪犯病变呈现出更高的TPB、NCPB和LPB。  相似文献   
16.
背景:研究发现新疆干燥寒冷的环境对当地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但目前具体机制不明,不利于疾病地域化、个性化治疗的开展。目的:揭示寒燥环境复合不同的疾病诱发因素对大鼠骨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寒燥环境分别与熏烟、熏烟加气道滴注胰蛋白酶复合作用于大鼠建立模型,利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骨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RNA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寒燥+熏烟组骨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RNA表达高于熏烟组(P<0.05);寒燥+熏烟+胰酶组骨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RNA表达高于寒燥+胰酶组(P<0.01)。提示寒燥可以加剧熏烟、熏烟加胰酶等不同疾病诱发因素对骨组织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7.
18.
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脉痉挛、微血管病变等。临床工作中发现胸痛原因就诊的患者,冠脉造影未见明显狭窄,而仅仅表现为血流速度减慢,称之为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本文就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定义、临床特点、危险因素、评价方法、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测定不同脏腑虚损COPD患者及健康正常对照组不同俞穴(肺俞、脾俞、肾俞)及督脉的体表温度,发现COPD患者俞穴体表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可能的影响因素,为COPD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纳入COPD稳定期患者148例,其中肺气虚证患者39例,肺脾两虚证者46例,肺肾(肺脾肾)虚证者63例,健康对照组患者49例,采用DT-9875红外热像仪测定各组患者的肺、脾、肾俞及督脉的体表温度,比较各组之间不同俞穴及督脉体表温度差异,并通过相关性分析,找出COPD患者各俞穴体表温度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①将COPD患者肺、脾、肾俞穴体表温度及督脉平均温度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发现COPD组肺、脾、肾俞及督脉平均温度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②将COPD组患者按照中医脏腑虚损分组后比较不同脏腑虚损COPD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肺、脾、肾俞及督脉体表温度差异,结果发现肺气虚组、肺脾两虚组、肺肾(肺脾肾)虚组肺、脾、肾俞及督脉平均温度均显著低于健康正常组,而各脏腑虚损组之间未发现显著差异性,但肺俞及督脉皮肤温度有随 着脏腑虚损程度加重而逐渐降低的趋势。③肺俞部位皮肤温度与患者的吸烟指数、近1年急性加重次数、mMRC评分、CAT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呈显著负相关性;与肺功能中FEV1%、FVC%、FEV1/FVC呈正相关性;脾俞部位皮肤温度与患者的吸烟指数、mMRC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呈负相关性,与肺功能中FEV1%、FVC%、FEV1/FVC呈正相关性;肾俞部位皮肤温度与mMRC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呈负相关性,与肺功能中FEV1%、FVC%、FEV1/FVC呈正相关性;督脉平均温度与吸烟指数、mMRC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呈负相关性,与肺功能FEV1%、 FVC%、FEV1/FVC呈正相关性。结论:COPD患者肺、脾、肾俞穴及督脉体表温度较健康正常人均显著降低,且温度变化与肺功能、吸烟、症状评分具有相关性,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疾病的严重程度,同时为中医治疗(外治法)稳定期COPD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免疫检查点对于维持自身免疫耐受、避免免疫系统对正常组织进行攻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肿瘤细胞能够利用免疫检查点通路的激活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目前最重要的免疫检查点为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肿瘤细胞PD-L1通过与活化的T细胞的PD-1结合,能够通过诱导T细胞的凋亡降低肿瘤免疫反应。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能够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尽管目前对于免疫检查点认识有限,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为新的治疗方法有望改变乳腺癌的治疗模式。本篇综述将介绍乳腺癌中免疫检查点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