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08篇
  免费   7294篇
  国内免费   427篇
耳鼻咽喉   34篇
儿科学   48篇
妇产科学   39篇
基础医学   1334篇
口腔科学   86篇
临床医学   1199篇
内科学   632篇
皮肤病学   31篇
神经病学   308篇
特种医学   191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692篇
综合类   2351篇
预防医学   3592篇
眼科学   86篇
药学   896篇
  17篇
中国医学   1114篇
肿瘤学   2677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743篇
  2022年   1339篇
  2021年   1195篇
  2020年   1398篇
  2019年   1293篇
  2018年   1049篇
  2017年   155篇
  2016年   813篇
  2015年   1054篇
  2014年   305篇
  2013年   351篇
  2012年   494篇
  2011年   504篇
  2010年   393篇
  2009年   356篇
  2008年   389篇
  2007年   572篇
  2006年   276篇
  2005年   305篇
  2004年   291篇
  2003年   253篇
  2002年   221篇
  2001年   383篇
  2000年   400篇
  1999年   223篇
  1998年   146篇
  1997年   113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石家庄市裕华区流动人口结核病知识知晓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裕华区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知晓情况。方法采取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 ,在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裕华区抽取外来工220人进行结核病知识问卷调查。结果共收回问卷202份,有效率91.81%。被调查的对象全部为流动人口,性别对结核病知识知晓率无明显影响,不同文化程度有着统计学意义;肺结核病定义的知晓率为61.4%,肺结核病发现知识总知晓率为73.4%。结果流动人口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工作紧张,居住环境差,接受教育的机会少,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低,应加强结核病的宣传教育力度,改变宣传教育方式,完善宣传教育内容,以提高该人群结核病知识的知晓率。  相似文献   
992.
目的了解短程不完全间歇化疗方案治疗初治涂阳肺结核临床疗效。方法 246例初治涂阳患者随机分2组,每日组110例,使用2HRZE/4H3R3短程化疗方案;隔日组136例,使用2H3R3Z3E3/4H3R3短程化疗方案。2组性别比、年龄构成基本相同。临床医生指导下家庭督导化疗。结果每日组和隔日组2个月末痰菌阴转率分别为96.4%和94.9%,疗程结束治愈率分别为97.3%和9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程不完全间歇疗法用于初治涂阳肺结核的治疗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93.
李俊  张丽梅 《中国药业》2011,20(20):18-19
目的考察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与氟康唑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方法分别观察配伍液在室温(20±1)℃下放置8 h内的外观并测定pH变化,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主药含量。结果两药配伍后4 h内,外观、pH、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与氟康唑注射液在4 h内可以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994.
血浆肾上腺髓质素(AM)水平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升高及其严重程度有一定的关联性,并影响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的发生与发展。AM干预可遏制肾病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的升高和改善肾功能;抑制和延缓动脉硬化的进展;拮抗胶原沉积于血管壁,阻抑心血管结构的重塑,拮抗高血压动脉硬化;拮抗心血管细胞过氧化反应,保护心血管组织。  相似文献   
995.
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骨超微结构变化在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18例股骨头颈标本(1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术者及4例中青年外伤性粉碎性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术者作对照)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骨质疏松组骨小梁微血管变形、狭窄、萎缩甚至断裂,骨小梁稀疏、变细、穿孔,骨小梁间隙增大,胶原纤维层明显紊乱,微骨裂和显微骨折明显增多。结论微血管在骨的生成、重建、修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微血管损伤是骨质疏松松质骨超微结构改变的基础,同时超微结构改变又影响微血管的结构和功能,进一步加重骨质疏松,两者是互为因果,紧密联系的。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了解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 核糖体蛋白L10亚基基因(RPL10)的结构特点及其与已报道的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核糖体蛋白亚基RPL10基因的异同. 方法根据已报道的部分哺乳动物RPL10基因的相关信息设计引物,运用RT-PCR技术,从大熊猫的肌肉组织总RNA 中对核糖体蛋白亚基RPL10 基因的进行克隆、测序;采用Genescan 软件,对所克隆的基因序列进行氨基酸序列推定;采用ORF finder软件进行DNA 序列的开放阅读框查找;采用DNAMAN Version 6软件,对基因序列和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采用Ex2PASy Proteomics Server 软件,进行蛋白质功能位点和生化特性预测分析;采用http://www.imtech.res.in/raghava/apssp2/对蛋白质二级结构进行模拟分析.结果 大熊猫RPL10基因的表达序列长为685 bp,开放阅读框(ORF)为645 bp,编码214个氨基酸的蛋白质,该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4.599 7×103,等电点为10.74,含有4个功能位点,分别为:2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2个N化位点,2个酰胺化位点,1个核糖体蛋白L10e信号位点.进一步分析发现,该基因的表达序列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已报道的人、牛、家犬、褐家鼠、小家鼠有很高的相似性,其表达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2.4%、92.4%、97.21%、88.84%与89.61%;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除与牛的同源性为99.07%外,与其他哺乳动物同源性为100%.而且,其蛋白质的高级结构除牛外其他物种也具有一致性.结论 无论是从RPL10基因的序列、结构、功能位点,还是从其编码的氨基酸的序列和二级结构进行分析,都表明大熊猫的RPL10基因和已报道的哺乳动物的RPL10基因具有高度的遗传稳定性和功能一致性.  相似文献   
997.
目的研究放射性核素肝胆显像、肝功各酶及胆红素的测定对临床难以鉴别的婴儿肝炎综合征(IHS)和先天性胆道闭锁(EHBA)婴儿持续性黄疸的价值。方法采用速率生化分析法检测36例临床难以鉴别IHS和EHBA的婴儿持续性黄疸空腹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血清谷氨酰转肽酶(GGT),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清总胆红素(TBILI),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I)及血清间接胆红素(IBILI)。并于当天对患儿行肝胆显像。结果肝胆显像诊断IHS灵敏度为85%(17/20),特异度为100%(16/16) 诊断EHBA灵敏度为100%(16/16),特异度为85%(17/20)。患儿血清AST、ALT、LDH、GGT、ALP、TBILI、DBILI及IBILI含量高于参考值范围 TBILI及DBILI的含量在EHBA组高于IHS组(P〈0.05)。AST、LDH、ALT、GGT、ALP及IBILI含量在IHS与EHBA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儿持续性黄疸均有肝损害。肝胆显像、血清肝功各酶及胆红素测定能无创、安全、较准确地鉴别IHS与EHBA,提高IHS和EHBA患者的诊断,对于婴儿持续性黄疸治疗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观察结肠癌患者血清中癌胚抗原(CEA)与肿瘤抗原19-9(CA19-9)的变化,探讨癌胚抗原(CEA)与肿瘤抗原19-9(CA19-9)在结肠癌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上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技术检测结肠癌患者血清中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与肿瘤抗原19-9(CA19-9)的含量并与良性肠道疾病及正常人群的血清中的含量进行比较.结果 血清中癌胚抗原(CEA)与肿瘤抗原19-9(CA19-9)联合检测结肠癌检出率明显高于单一指标的检出率.结论 运用电化学发光技术联合检测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与肿瘤抗原19-9(CA19-9),在早期诊断与签别诊断结肠癌上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9.
目的单针吗啡诱导的行为敏化是研究阿片类药物成瘾神经可塑性变化的重要动物模型。目前认为隔核是脑内与奖赏、学习和记忆等关系较为密切的核团之一。因此,本研究将探讨隔核在单针吗啡诱导的行为敏化中的作用,并初步解析其作用机制。方法和结果通过旷场实验发现,单针吗啡(第1天:3~-30 mg·kg-1,sc)预处理的大鼠在吗啡(第8天:3 mg·kg-1,sc)激发时表现出高活动性,也就是行为敏化反应;在敏化实验前进行双侧隔核电损毁手术,发现大鼠对吗啡的行为敏化反应消失,但对吗啡的急性反应不受影响;而在单针吗啡预处理之后立即进行双侧隔核电损毁,发现7 d后大鼠在吗啡激发时仍表现出行为敏化;此外,通过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和甩尾实验,分别评价了吗啡在隔核损毁大鼠中的奖赏与镇痛作用;为了进一步明确隔核参与行为敏化的过程,按照侧隔核与中隔核的分区,分别通过核团内微量注射吗啡的方法建立行为敏化。发现预处理时在侧隔核或中隔核给于吗啡(30μg/rat)能使大鼠在激发后(3mg·kg-1,sc)出现行为敏化;预处理前,在侧隔核或中隔核内给与利多卡因(10μg/rat)或mu受体拮抗剂β-FNA(2μg/rat)能抑制行为敏化的建立。结论在吗啡预处理前,隔核损毁或者阻断隔核内阿片受体能抑制行为敏化的建立,说明隔核是参与单针吗啡诱导行为敏化形成期的关键性核团,并且侧隔核与中隔核的mu受体可能是这一过程的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1000.
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寒露  陈军  李俊  杨涛  方芸 《中国药房》2012,(4):375-378
目的:综述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及安全用药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分析评述。结果与结论:普萘洛尔对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作用确切,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时的安全用药问题不容忽视,改变普萘洛尔的给药方式或者寻找其他种类的β受体阻滞药用于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可能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