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1篇
综合类   32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Gruentzig首先于1977年成功报道,因治疗效果满意,现已成为冠心病重要治疗方法之一。我院自1993年以来,共进行PTCA4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灌注及住院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316例急性STEMI患者,随机决定急诊室给予替罗非班(156例)与否(160例)。根据急诊冠脉造影结果分为TMP 0~1级组(218例)和TMP 2~3级组(98例)。所有TMP 0~1级患者均行紧急PCI,据替罗非班的应用情况分为替罗非班亚组(91例)与常规治疗亚组(127例)。分析替罗非班与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PCI术后心肌灌注、住院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关系。结果 TMP 2~3级组甘油三酯、白细胞升高显著低于TMP 0~1级组(P〈0.05),且替罗非班的应用比例显著高于TMP 0~1级组(P〈0.01)。亚组分析表明,替罗非班组PCI术后即刻校正的TIMI桢数、住院时间、TMP 0~2级及住院期MACE发生率均降低(P〈0.05),左室射血分数增高(P〈0.05);高龄、替罗非班治疗、左室射血分数降低、术后TMP0~2级与住院期MACE发生率相关(P〈0.05)。结论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可增加急性STE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率,改善急诊PCI术后梗死区域心肌再灌注与住院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4.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 PTCA)已被世界各国普遍作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 ,在临床已产生良好治疗效果 ,现将我院 1 30例 PTCA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自 1 993年 7月~ 1 997年 1 2月有 1 30例住院患者接受 PTCA治疗 ,共计 1 40例次。其中男 1 1 7例次 ,女 2 3例次 ,年龄 2 8~ 74(平均 59.7)岁。心肌梗死型 33例 ,心绞痛型 97例。冠状动脉病变分型 :A型 33例次 ,B型 57例次 ,C型 50例次。1 .2   方法先行冠状动脉造影术 ,7~ 1 0 d后行 PTCA,或冠状动脉造影与 PTCA术同步完成。术前多数病例置入右心室起搏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柏林问卷筛查心脏内科住院患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高危人群,评价OSAHS高危与心血管疾病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脏内科住院患者618例为研究对象,入院病情稳定后进行柏林问卷调查,根据评分将患者分为OSAHS高危组(≥2分,274例)和OSAHS低危组(≤1分,344例)。收集患者既往病史、现病史资料和随访1年后再住院、心因性死亡发生情况。结果 OSAHS高危组年龄、颈围、体质量、体质指数(BMI)、身高校正的颈围、既往脑血管意外及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慢性肾功能不全患病率高于OSAHS低危组(P<0.05)。随访期间,OSAHS高危组患者再住院70例(25.5%),OSAHS低危组患者再住院52例(15.1%),OSAHS高危组再住院率高于OSAHS低危组(χ2=10.470,P=0.002)。OSAHS高危组患者心因性死亡17例(6.2%),OSAHS低危组患者心因性死亡4例(1.2%),OSAHS高危组心因性病死率高于OSAHS低危组(χ2=11.810,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脑血管意外〔b=0.571,OR=1.763,95%CI(1.017,3.085),P=0.045〕和高危OSAHS〔b=0.560,OR=1.751,95%CI(1.084,2.828),P=0.022〕是心脏内科住院患者再住院的危险因素;高危OSAHS〔b=1.157,OR=3.182,95%CI(1.045,9.687),P=0.042〕是心脏内科住院患者心因性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心血管疾病患者OSAHS高危人群合并高血压的比例较高,发生不良预后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6.
房室结双径路和隐匿性旁路均可致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都具有心动过速病史,普通心电图无法区别。多数患者无法描记到室上速发作时的心电图。为此,我们对14例病人用食道心房调搏术及心腔内电生理检查进行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评价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对100例心力衰竭患者进行随访,临床终点为心源性死亡,并对其年龄、性别、病因、NYHA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血浆BNP、心房利钠肽(AN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计算死亡率和累积生存率。结果:83例患者在平均311天的随访中发生心源性死亡15例,17例失访。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左心室射血分数和BNP是心源性死亡的预测因素,患者的年龄、病因、NYHA分级、ANP、IL-6和TNF-α与生存率不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仅BNP(风险比值0.834,95%可信区问为0.762~0.932)和左心室射血分数(风险比值1.001, 95%可信区间1.000~1.002)是心力衰竭患者心源性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联合BNP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危险度划分,结果发现高危患者的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危患者和中危患者(P<0.05),中危患者的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危患者(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也显示不同危险分层的心力衰竭患者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浆BNP水平和左心室射血分数是影响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联合BNP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危险度划分可以更好地评估心力衰竭患者的危险程度,更准确地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总胆固醇(TC)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TC/HDL‐C比值)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因胸闷、胸痛就诊的患者1261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A组,1110例)与无冠心病组(B组,151例)。A组进一步分为单支病变组(A1组,316例)、两支病变组(A2组,303例)和三支病变组(A3组,491例)。计算A组患者Gensini积分。检测血清TC、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三酰甘油(TG)浓度,计算 TC/HDL‐C比值。结果 A3组患者的 TC/HDL‐C比值高于A1、A2组(P<0.05)。A1、A2、A3三组血清 TC、TG、LDL‐C和HDL‐C浓度均无统计学差异。 TC/HDL‐C比值与Gensini积分(r=0.14,P<0.01)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r=0.13,P<0.01)呈正相关。结论 TC/HDL‐C比值可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及冠状动脉支架置入(CSI)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444例冠心病住院患者行经皮桡动脉途径CAG,并对其中161例行CSI。结果桡动脉穿刺时间为(2.98±1.05)min,穿刺成功率为96.6%;161例置入支架297枚。术后1例在穿刺处形成假性动脉瘤;1例出现血肿;1例患者感前臂乏力,桡动脉搏动轻微减弱。444例获随访1~24个月,未出现手部功能障碍。结论经皮桡动脉途径行CAG及CSI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