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8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对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冠心病患者94例,根据其血浆LDL-C水平给予阿托伐他汀10~20 mg/d(平均13.65 mg/d),治疗1年.对照组为87例同期在心血管病房住院的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其他患者.于入院时及随访1年后以数字式放射吸收测量法测定左手第2、3、4手指中节指骨的相对骨矿物质密度(BMD),并检测治疗前后血TC及LDL-C浓度.结果:1年后,治疗组患者血TC浓度降低25.86%[(5.22±0.97)mmol/L:(3.87±0.42)mmol/L,P<0.01],LDL-C浓度均降低24.71%[(3.06±0.60)mmol/L:(2.26±0.41)mmol/L,P<0.01],手指BMD增加5.78%[(0.588±0.061)g/cm2;(0.622±0.046)g/cm2,P<0.01].对照组患者血TC浓度[(4.37±1.03)mmol/L:(4.67±0.49)mmol/L]及LDL-C浓度[(2.6l±0.61)mmol/L:(2.74±0.26)mmol/L,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指BMD降低0.13%[(0.596±0.062)g/cm2:(0.585±0.047)g/cm2.P>0.05].1年后BMD的变化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8%;-0.13%.P<0.01).结论:常规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降低血胆固醇水平的同时能增加老年冠心病患者BMD,改善患者的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2.
患者为77岁男性,主因"突发持续性胸痛2小时"急诊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 h无明显诱因突发剧烈胸痛伴大汗,并呕吐胃内容物2次。既往未曾住过院及体检,病史不详。吸烟20余年,1盒/日。入院查体:神清,精神萎靡,四肢湿冷,脉搏微弱,血压74/47 mm Hg(多巴胺2000μg/min维持下),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观察PTCA后股动脉血ET浓度的 探讨PTCA对ET释放的影响。14例行PTCA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1小时取股动脉血,20例单纯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即刻取股动脉血,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血浆ET浓度。结果:PTCA术后早期股动脉血ET水平明显升高,术后1小时继续同,术后血ET浓度升高值与球囊扩张后直径比被扩张动脉直径之比(B/A)呈正相关(R=0.589,P〉  相似文献   
4.
1981~1987年心内科共收治各类器质性心脏病2799例,死亡157例,病死率5.6%,其中死于MSOF者63例(40.1%)。各主要心脏病病死者中由于MSOF而死者的百分比是:肺心病68.8%,充血性心脏病55.6%,风心病31.0%,冠心病20.0%。诱发MSOF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和心律失常。衰竭器官:心泵100%,脑66.7%;肺65.1%;肾31.2%;应激性溃疡与DIC各27.%;肝17.5%。其中速发型38.1%;迟发型44.4%;反复型17.5%。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探讨纤维蛋白原与冠心病分型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高龄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c Infarction,AMI)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防治效果,本文对近四年收治的AMI病例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7.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 PTCA)已被世界各国普遍作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 ,在临床已产生良好治疗效果 ,现将我院 1 30例 PTCA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自 1 993年 7月~ 1 997年 1 2月有 1 30例住院患者接受 PTCA治疗 ,共计 1 40例次。其中男 1 1 7例次 ,女 2 3例次 ,年龄 2 8~ 74(平均 59.7)岁。心肌梗死型 33例 ,心绞痛型 97例。冠状动脉病变分型 :A型 33例次 ,B型 57例次 ,C型 50例次。1 .2   方法先行冠状动脉造影术 ,7~ 1 0 d后行 PTCA,或冠状动脉造影与 PTCA术同步完成。术前多数病例置入右心室起搏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院内死亡、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因STEMI入院的456例患者,根据入院随机血糖分为应激性高血糖组(n=86)和非应激性高血糖组(n=370),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史、辅助检查结果、用药情况、冠状动脉造影术中情况、院内转归等资料,随访患者1年内MACCE的发生情况,分析应激性高血糖与院内死亡的相关性及对STE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86例患者出现了应激性高血糖(18.9%),其中65例既往有糖尿病史。应激性高血糖组院内死亡率明显高于非应激性高血糖组(14.0%对3.2%,P0.001),院内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置入临时起搏器的比例均高于非应激性高血糖组(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应激性高血糖是STEMI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7.896, 95%CI:4.690~12.243,P=0.012)。应激性高血糖组的1年MACCE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率(41.7%对26.6%,P=0.011);将性别、年龄、高血压史、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应激性高血糖、谷丙转氨酶、左室射血分数纳入Cox回归模型,应激性高血糖是STEMI患者1年内发生MAC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4.598,95%CI:2.409~8.777,P0.001)。入院随机血糖预测STEMI患者院内死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33,P=0.002。结论:应激性高血糖是STEMI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可预测STEMI患者术后1年内MACCE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补充叶酸及B族维生素是否能改善冠心病(CHD)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方法经冠脉造影检查至少一支冠状动脉狭窄≥50%的连续CHD患者87例,在包括阿司匹林及他汀类调脂药等的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试药组(4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叶酸15 mg/d;维生素B630 mg/d;维生素B1275μg/d;对照组(42例):常规治疗。治疗半年,于治疗前后采用HP SONOS 5500型彩色超声显像仪和3.0117.0 MHZ的线阵探头,分别测量患者休息时、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径。比较治疗前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low-mediated dilation,FMD)的变化。结果治疗前,试药组与对照组间肱动脉基础内径[(4.2±0.5)mmvs(4.6±0.4)mm]及反应充血引起的肱动脉内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9±0.9)%vs(4.1±0.5)%]。半年后两组患者反应充血引起的肱动脉内径变化均较自身治疗前明显改善[试药组(3.9±0.9)%vs(15.5±5.4)%,P<0.01;对照组[(4.1±5)%vs(14.0±6.3)%,P<0.01],但两组反应充血引起的肱动脉内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5±5.4)%vs(14.0±6.3)%]。结论含阿司匹林及他汀类调脂药的CHD常规治疗能明显改善CHD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补充叶酸及B族维生素对改善CHD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不优于CHD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0.
<正>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是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类型之一。冠状动脉起源异常中,只有不到1/3的患者为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而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更为少见。本文就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的2例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窦(即左右冠状动脉共开口)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