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61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9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新生儿危重肺动脉瓣狭窄及闭锁的经导管介入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新生儿期采用经导管介入方法 治疗危重肺动脉瓣狭窄(critical pulmonarystenosis,CPS)及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瓣闭锁(pulmonary atresia with intact ventricular septum.PA/IVS)的可行性.方法 2006年6月至2008年1月,采用经导管介入治疗13例新生儿(其中1例早产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CPS 9例,PA/IVS4例).男10例,女3例,年龄2~30(17.4±10.7)d,体重2.3~4.8(3.4±0.8)kg.术前及术中均使用前列腺素E.开放动脉导管.CPS患儿先采用直径2.5~4.0mm小球囊预扩张肺动脉瓣,再用1.0~1.2倍于肺动脉瓣环的球囊扩张肺动脉瓣.PA/IVS患儿先行射频瓣膜打孔,然后再行球囊瓣膜扩张术.结果 12例(92%)介入治疗成功.右室压力下降50%[术前(120.1±17.0)mm Hg(1 mm Hg=0.133 kPa),术后(58.8±7.7)mln Hg,P<0.001].右室压力/体动脉压力比值下降44%[术前(1.6±0.2),术后(0.9±0.1),P<0.001].右室造影显示肺动脉瓣开放.球囊/瓣环径比值1.1±0.1(最大球囊直径6~12 mm).手术时间(127.5±32.6)min,X线-曝光时间(25.2±7.2)min.术中4例(30%)出现并发症,2例心包积血,1例低氧血症,1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死亡1例(8%).全组随访1~18(7.2±6.4)个月.术后残余中至重度瓣膜狭窄3例,1例再次行球囊扩张术,另2例等待再次球囊扩张术;残余轻至中度瓣膜狭窄9例,所有患儿仅伴随轻度瓣膜反流,动脉导管自然闭合11例,近闭合1例.结论 经导管介入治疗新生儿CPS及PA/IVS是安全、有效的,部分患儿需二期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讨腔静脉型房间隔缺损(ASD)在心腔内超声心动图(ICE)监测下经导管堵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6年10月至2007年4月,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儿科应用ICE监测经导管堵闭继发孔型ASD18例,其中腔静脉型ASD12例(67%).男2例,女10例.年龄2~11岁,平均(6.4±2.8)岁.体重11.0~35.0kg,平均(21.0±7.1)kg.ASD大小:11.6~32.0mm,平均(24.3±6.2)mm,下腔静脉型8例(67%),上腔静脉型4例(33%),Qp/Qs:1.8~4.7,平均(3.4±0.8),肺动脉压力:22~37mmHg,平均(32.3±5.1)mmHg.6例为多发型ASD.对于非圆形大ASD,采用球囊测量ASD伸展径.选择比ASD大0~2mm堵闭器,ICE监测下打开堵闭器左房盘、连接腰部及右房盘,如为下腔静脉型大ASD,采用特殊由度的鞘管,使左房盘打开后平行于房间隔,于靠近缺损处打开连接腰部堵塞缺损,再迅速打开右房盘.结果 全组11例(92%)堵闭成功,堵闭器大小:13~34mm,平均(26.0±6.4)mm;3例少量残余分流,1例堵闭失败,均为多发ASD.无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60~150mim,平均(88.2±24.1)min,X线曝光时间:12~32min,平均(16.0±6.1)min.随访6~12个月,无堵闭器移位、心内膜炎及脑栓塞等发生.结论 腔静脉型ASD在ICE监测下经导管堵闭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83.
经导管Amplatzer封堵器堵闭小儿房间隔缺损46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应用Ampplatzer封堵器堵闭小儿房间隔缺损(AsD)的可行性。方法46例AsD患儿,年龄2~15岁,平均(7.5±4.2)岁,在基础麻醉下,先行右心导管用测量球囊导管测量AsD大小,选择适合的封堵器,在超声指导下放出封堵器堵闭AsD,然后监测封堵器位置是否满意、有否残余分流、房室瓣有否累及,以达到完全堵闭效果。结果46例全部成功,无一例有合并症;手术时间(65.88±20.78)min,透视时间(11.05±4.04)min。结论经导管AmplatzerAsD堵闭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适用于2岁以上、缺损口在30mm以下的继发孔AsD患儿。但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术中必须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或食道超声帮助提高堵闭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4.
张智伟  周雨 《河南中医》2012,32(11):1442-1443
王京奇主任医师认为“郁”为胃脘痛发生的重要原因,其本质是气机失调,而之枢纽在乎肝胆,脾与胃气机升降相因,因此“调肝气、健脾气”是治疗胃脘痛首要原则.调肝气,重疏肝解郁,以畅通中焦气机.健脾气,重化湿醒脾.提出,行气益气不忘调血,湿热为患应循序渐进,以防过用寒凉药致寒凉败胃及脾气下陷.治法可分为疏肝和胃法、清肝开郁法、疏肝健脾法、温胃散寒法、温中健脾法.各法在临床随症加减配合使用,对治疗胃脘痛常有佳效.  相似文献   
85.
目的分析经导管国产封堵器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etus arteriosus,PDA)远期随访资料,评价其远期疗效、安全性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PDA患儿接受国产封堵器治疗302例,病例均随访至2006年12月,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PDA最窄处直径在2.0~16(4.1±1.3)mm,其中直径超过12mm10例(3.3%)。成功植入4/6~22/24mm大小的封堵器298例(98.6%)。完成了随访244例,随访率为81%,随访时间24~82个月。需要再次接受治疗4例(1.3%),其中接受介入治疗3例(0.9%),包括因残余分流而溶血2例;因封堵器移位接受外科治疗1例(0.3%)。1年和5年无事件发生率为98.0%。残余分流率在1d,1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和36个月分别为10.4%,3.7%,2.1%,0.8%,0.5%和0。10例巨大PDA应用大型封堵器封堵成功。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小儿PDA远期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86.
本文报道30例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患儿经皮双叶球囊瓣膜成形术,采用球囊/瓣环比为,1.5-1.6,术后即刻效果良好,RV及P由述前11.50±5.75KPa及8.33±5.4KPa降到5.61±4.77kPa及1.53±0.87kPa(P<0.01),无严重并发症,20例患儿经1—12个月随诊疗效确切,我们体会双叶球囊方便,安全,有效,经济,对3岁以上肺动脉瓣狭窄患儿可作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7.
小儿动脉导管堵闭术后九例溶血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溶血为动脉导管未闭 (PDA)堵闭术后罕见、严重的并发症。我院 1994年 9月~ 2 0 0 1年 8月使用不同类型堵闭器堵闭PDA 4 12例 ,发生溶血 9例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男 2例 ,女 7例。年龄 1 1~ 8 5 (4 7±2 3)岁 ,体重 7~ 2 5 (13 9± 5 6 )kg。 8例为单纯性PDA ,1例为纠正型大血管转位合并PDA。PDA均为漏斗型 ,最窄处为 2 1~ 6 6 (4 3± 1 7)mm。使用Rashkind双面伞、COOK弹簧圈、Amplatzer蘑菇伞堵闭器各 3例。堵闭后 15min主动脉造影 9例均显示有少量残余分流 ,B超显示残余分流…  相似文献   
88.
患男,21岁。因体检发现心脏杂音10的入我院诊治。10年前当地医院诊断动脉导管未闭(PDA),开胸后未发现未闭的动脉导管。入院后体检:胸骨左缘第4肋间可触及震颤,心界向左下扩大,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闻及Ⅳ级连续性杂音,广泛传导。超声提示:左房、左室扩大,肺动脉干增宽。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于肺动脉内见异常血流信号。结果提示:PDA,主-肺动脉间隔缺损(APSD),决定行PDA封堵术。  相似文献   
89.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hsPDA围手术期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罹患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动脉导管未闭(hsPDA)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围手术期管理方案.方法 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22例出生体质量小于1500 g的早产儿行PDA结扎术,其中男12例,女10例;胎龄中位数分别为29周(24+5 ~32+6周);出生体质量(1103±228)g.出生时Apgar评分1 min为(6.1±2.2)分,5 min(8.6±1.2)分.结果 患儿PDA直径(3.79±1.01) mm(2.0 ~5.9 mm),(2.69±0.84) mm/kg(1.23 ~4.23 mm/kg);左心房与主动脉根部直径比(LA:AO) 1.69±0.41.手术时体质量中位数1500 g,平均(1512±539)g;日龄中位数24天.麻醉意外导致死亡1例;其余21例完成手术的患儿中,住院(67.09±36.10)天,术后呼吸机治疗2~44天,15例(68.2%)术后7天内撤机.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包括肺出血(18.2%)、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3.6%)、败血症(22.7%)、支气管肺发育不良(63.7%)、脑损伤(18.1%)、早产儿视网膜病变(31.8%)、肺炎(86.4%)、代谢性酸中毒(45.5%).结论 对于极低出生体质量儿hsPDA,早期确诊、积极干预很关键,如不能行内科治疗或内科治疗无效时,特别是大PDA(>3.5 mm或2.5 mm/kg)、合并其他左向右分流的心内畸形时,应在出现各种严重并发症之前争取尽早手术治疗,手术结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0.
射频消蚀术(RFCA)是近年来临床用于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新技术,但在儿科报道不多。现将我科1992年3月~1995年7月应用RFCA治疗小儿阵发性空上性心动过速(PSVT)30例报道如下。1资料及方法本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5-14岁(平均10岁),均有SVT发作史,病程4月~11年,曾用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欠佳或不能长期坚持眼药。临床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所有患儿行食道心房调博均可诱发SVT,并初步诊断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6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24例。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以上。常规放置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