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8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22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40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5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93篇
中国医学   101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81.
目的观察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的血管内皮功能变化以及电针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慢性应激刺激结合孤养的方式建立大鼠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分组后分别采用电针、氟西汀治疗21d。通过敞箱试验观察大鼠的行为学变化;采用ELISA检测大鼠血清内皮素(ET)水平,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大鼠血清NO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敞箱试验水平运动得分和垂直运动得分明显降低.电针和氟西汀可逆转此变化:模型组大鼠血清中ET水平升高、血清中NO水平降低,电针和氟西汀均可改善两者病理变化。结论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电针和氟西汀可改善这些变化。  相似文献   
82.
陈磊  宋洪涛 《中国药师》2013,16(5):774-776
目的:建立药学信息网站,为临床提供药品信息.方法:用ⅡS6.0架设Web服务器,用Dreamweaver CS4制作Asp动态网站.结果:通过药学信息网站,向医护人员发布药品信息,提供药学咨询,为临床医护人员用药提供便利.结论:建站方法简单,无需编程,功能强大,适合于在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3.
田振  张晶  周欣  宋洪涛 《医学教育探索》2011,42(10):2130-2134
同步缓释具有缓释和多组分同步释放的特征,是口服中药复方、单方或有效部位缓释制剂研究中的热点之一。由于中药自身成分复杂的特点,使多组分同步缓释成为当前口服中药缓释制剂研究的难点问题。对近年来口服中药多组分同步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推动其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4.
液体创可贴是一种近年来出现的新型医用创伤敷料,相较于传统的创可贴具有使用方便、能自然脱落、防水透气效果好、在不规则的伤口也能使用等优点。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近年液体创可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从液体创可贴中成膜材料的研究进行综述,为液体创可贴的进一步开发和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5.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自制复方特比萘酚软膏中3个主药成分含量的HPLC法。方法 色谱柱为ZORBAX SB-C8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溶液(70∶30),柱温:30 ℃,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48 nm,进样量:10 μl。结果 盐酸特比萘芬在20.4~204.0 μg/ml(r =0.999 7),莫匹罗星在40.4~404.0 μg/ml(r=0.9998),糠酸莫米松在2.02~20.20 μg/ml(r=0.999 7)的浓度范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39%、99.21%、99.97%,RSD分别为0.82%、0.59%、0.81%(n=9)。结论 该方法的专属性、重复性良好,可用于自制复方特比萘酚软膏中的特比萘酚、莫匹罗星、糠酸莫米松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86.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复方酮康唑软膏中酮康唑、莫匹罗星和糠酸莫米松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Intersil ODS-3(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pH5.5磷酸盐缓冲液(65∶35),柱温45℃,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48 nm。结果方法学验证表明,酮康唑、莫匹罗星和糠酸莫米松3种成分线性关系良好(r≥0.9995),日内日间精密度均小于3.0%,回收率在90%~108%之间,稳定性和重复性的RSD均小于3.0%,符合方法学要求。按照新建立的方法测定了3个批次样品中三组分的含量,结果符合要求。结论该方法简便可靠,可为复方酮康唑软膏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也为其质量标准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7.
肿瘤乏氧的微环境使光动力治疗的疗效降低,抑制肿瘤细胞自身呼吸耗氧比增加氧供给更能有效地克服肿瘤乏氧,提高光动力治疗疗效。为了实现这一策略,本研究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了装载光敏剂维替泊芬(verteporfin,VER)、耗氧抑制剂阿托伐醌(atovaquone,ATO)及稳定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K30的超分子纳米粒(VER-ATOsupramolecular nanoparticles,VER-ATO-SMN)。以粒径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确定VER-ATO-SMN的最佳处方为:VER∶ATO(w/w)=1∶1,PVP-K30用量100 mg,N,N-二甲基甲酰胺∶水(v/v)=1∶10;对超分子纳米粒的形态、大小、粒径分布及包封率等进行表征。结果显示,所制得超分子纳米粒为规则球形,分散性良好,水合动力学直径为101.21±4.30 nm,VER和ATO的包封率分别为70.86%和77.52%;纳米粒光稳定性良好,且在模拟生理条件溶液中稳定。与游离VER和VER脂质体相比,VER-ATO-SMN在细胞水平上表现出更强的治疗效果,其机制是能够更有效地进入肿瘤细胞,并通过降低细胞的呼吸耗氧,提高细胞内的氧浓度,从而增加了VER介导的光动力治疗产生的活性氧的数量。本文还建立了4T1荷瘤小鼠模型(动物实验符合中国实验动物护理和使用准则,并经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体内药效实验。结果表明,VER-ATO-SMN可有效抑制肿瘤生长甚至完全消融肿瘤。  相似文献   
88.
摘要:目的:研究立方液晶载体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促渗机制。方法:以累计渗透量、皮肤滞留量为评价指标,比较盐酸普萘洛尔水溶液(PPL·HCl-W)、盐酸普萘洛尔立方液晶纳米粒(PPL·HCl-Cubs)在不同皮肤水化梯度环境下的皮肤渗透性差异;比较PPL·HCl-W、PPL·HCl-Cubs、盐酸普萘洛尔与空白立方液晶纳米粒物理混合物(PPL·HCl+Cubs)的皮肤渗透性差异;对正常组及PPL·HCl-W、空白立方液晶纳米粒、PPL·HCl-Cubs处理过的大鼠皮肤进行HE染色分析。结果:PPL·HCl-W在不含皮肤水化梯度环境下具有更高的8 h累计渗透量(Q8)和皮肤滞留量,PPL·HCl-Cubs在含皮肤水化梯度环境下具有更高的Q8和皮肤滞留量;PPL·HCl-W、PPL·HCl-Cubs的Q8和皮肤滞留量均大于PPL·HCl+Cubs;正常组及PPL·HCl-W组大鼠皮肤角质层结构完整、清晰,空白立方液晶纳米粒和PPL·HCl-Cubs组大鼠皮肤角质层结构絮乱、不清晰。结论:皮肤水化梯度有利于载药立方液晶纳米粒中药物的透皮吸收;药物包封于立方液晶载体中才能起到促渗作用;立方液晶扰乱了皮肤角质层结构的有序性。  相似文献   
89.
摘要:目的:优选避蚊胺(DEET)微囊的制备工艺。方法:以明胶作为囊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微囊。以包封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芯壁比、扩容体积、搅拌转速3个影响因素,采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DEET微囊的制备工艺。应用Design-Expert 10软件分析试验结果。结果:DEET微囊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是芯壁比为1.15∶1,壁材在溶液中含量为3.1%,搅拌转速135 r·min-1。采用优选后的制备工艺制备的DEET微囊包封率可达52.65%,接近模型预测值52.71%。DEET微囊粒径为(36.17±3.42)μm,大小相对均匀,可观察到具有一定厚度的透明囊壁。结论:运用单因素考察法和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DEET微囊的制备工艺,结果准确、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百会、印堂穴对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UMS)抑郁模型大鼠血清炎性因子及单胺类递质的调节作用。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氟西汀组与电针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进行孤养,并接受CUMS刺激方式造模。各组大鼠分别于应激前和应激后进行高架十字迷宫试验并记录数据,观察大鼠的行为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与5-羟吲哚乙酸(5-HIAA)的含量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电针组大鼠进入开臂次数和时间的百分比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IL-6、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1);而相关神经递质含量均有所升高,以NE、DA的改变为最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治疗能够改善模型大鼠抑郁症状,抑制血清炎症因子的表达,提高单胺类物质含量,这可能是电针发挥抗抑郁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