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6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98篇
耳鼻咽喉   2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7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79篇
内科学   107篇
皮肤病学   47篇
神经病学   28篇
特种医学   71篇
外科学   271篇
综合类   278篇
预防医学   71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156篇
中国医学   136篇
肿瘤学   4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109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研究复方银花解毒颗粒对干酵母所致幼龄大鼠发热模型的解热作用,为复方银花解毒颗粒的儿童给药剂量提供参考。方法:将SPF级3-5周龄幼年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布洛芬组、复方银花解毒颗粒低中高三个剂量组(给药剂量分别为2.5、5、10 g·kg-1)。各组灌胃给药,连续7天,末次给药1 h后皮下注射干酵母混悬液制备发热模型,造模后于不同时间点分别测定肛温。检测血清中IL-1β、IL-6、TNF-α含量以及下丘脑内cAMP水平。Western blot检测下丘脑炎症信号相关COX2的含量,并检测NF-κB的核转录情况,检测相关IκBα磷酸化水平变化。结果:造模后2~4 h,布洛芬、复方银花解毒颗粒高剂量组(10 g·kg-1)均能抑制发热大鼠体温升高,在3 h时体温降低效果显著;造模3h后,与模型组比较,复方银花解毒颗粒低剂量组(2.5 g·kg-1)能显著降低IL-6、IL-1β水平;复方银花解毒颗粒中剂量组(5 g·kg-1)、高剂量组(10 g·kg-1)能显著降低IL-6、TNF-α含量。复方银花解毒颗粒高剂量组(10 g·kg-1)下丘脑内NF-κB、IκBα、COX2蛋白表达量与模型组相比也显著下降。结论:复方银花解毒颗粒能有效降低发热模型幼鼠的体温,降低体内炎症因子水平,其退热机制可能与cAMP信号转导通路和NFκB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32.
陈宇  傅强  米卫东 《武警医学》2015,(2):159-161,166
目的探讨每搏量变异度(stroke volume variation,SVV)、脉搏压变异度(pulse pressure variation,PPV)对机器人辅助肝脏手术预测液体的准确性及阈值变化的价值。方法选择拟在全身麻醉下行机器人辅助肝脏手术患者26例,全身麻醉后连续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每搏量(SV)、每搏量指数(SVI)、SVV、PPV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在反Trendelenburg体位下建立人工气腹后进行容量负荷试验,记录输液前后各血流动力学指标数值,然后以输液前后每搏量变异指数的差(ΔSVI)将患者分为两组,即有反应组(ΔSVI≥15%)和无反应组(ΔSVI<15%)组,绘制SVV和PPV判断扩容效应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性(ROC)曲线,确定机器人辅助肝脏手术特殊的体位及气腹条件下SVV和PPV预测容量状况的准确性、诊断阈值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SVV和PPV判断扩容有效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0和0.875,SVV的诊断阈值为13.5%,PPV的诊断阈值为14.5%,两者的相关性为r=0.772(P<0.01)。结论 SVV和PPV均能准确预测机器人辅助肝脏手术中全身麻醉机械通气患者的容量状况,两者预测容量状况的准确性相似且呈正相关,但两者的诊断阈值较标准值均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将健康教育路径应用于三伏灸防治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效果。方法将200例行三伏灸治疗的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自行设计的健康教育路径表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予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两组患儿者对三伏灸防治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知识的掌握情况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对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健康教育路径可促进患儿及家长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提高三伏灸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4.
目的 评价每搏量变异度(stroke volume variation,SVV)预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脾全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脾切断流术)术中血容量变化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择期行脾切断流术患者38例.局麻下行桡动脉穿刺,连接FloTrac传感器(Vigilleo监测仪),全麻插管后行颈内静脉穿刺,20 min后以0.4 ml/(kg·min)的速率输注6%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7 ml/kg,每搏量指数(stroke volume index,SVI)增加≥15%为扩容有效,分为反应组和非反应组.记录输注前及输注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SVI和SVV,绘制SVV判断血容量变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及其95%可信区间,比较容量治疗前后数据差异.结果 反应组21例,非反应组17例.与容量治疗前比较,治疗结束后MAP、CVP、SVI升高而SVV下降(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VV、CVP、MAP预测血容量变化的AUC分别为0.905、0.714、0.612.SVV诊断阈值为8.5%,灵敏度为85.7%,特异度为82.4%.结论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中,SVV预测血容量变化准确性好,但诊断阈值较低,指导液体治疗时需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35.
目的评价双源CT双能量扫描体外预测泌尿系统结石成分的准确性。方法对50例泌尿系统结石患者术前行双能量CT扫描,分别测量每枚结石在80 k V和140 k V成像条件下的CT值、CT值差值和CT值比值。使用双能量结石分析软件预测结石成分。收集患者治疗后结石标本行红外光谱仪分析结石成分,作为金标准,运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种类结石之间上述指标的差异;评价2种方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50枚结石中尿酸类结石有4枚,非尿酸类结石有46枚(胱氨酸结石5枚,羟基磷灰石2枚,草酸钙结石33枚,混合结石6枚)。组间两两比较,尿酸类结石与其他结石的CT值、CT值差值、CT值比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草酸钙结石和混合结石与其他结石的CT值、CT值差值、CT值比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组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红外光谱仪分析法结果比较,双能量软件正确诊断4例尿酸类结石、4例胱氨酸结石,33例草酸钙结石、2例尿酸与草酸钙混合结石;另外7例误诊,其中1例胱氨酸结石和2例羟基磷灰石双源CT误诊为草酸钙结石,4例尿酸与羟基磷灰石混合结石双源CT误诊为胱氨酸与羟基磷灰石的混合结石。双能量软件分析结果与红外光谱法分析结果 Kappa一致性检验值为0.705,二者具有高度一致性。结论双源CT双能量扫描能准确区分尿酸类结石、胱氨酸类结石和含钙结石,但在区分含钙结石和羟基磷灰石之间以及不同成分的含钙结石尚存在困难。  相似文献   
36.
37.
目的探讨葡萄糖转运因子1(Glut-1)蛋白在肾透明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0份肾透明细胞癌和10份同期距肾癌组织5 cm远的正常肾组织标本中Glut-1蛋白表达。结果 Glut-1蛋白在正常肾组织中无表达,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表达显著增强,阳性表达率为100%,但Glut-1表达与肾癌分级、分期无关。结论 Glut-1在肾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可能是参与肾癌发生的一个早期指标。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索尿道狭窄复发患着尿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的变化以及其与尿道疤痕组织细胞中CXC趋化因子受体3(CXCR3)表达水平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尿道狭窄复发患者、尿道狭窄复发同时合行膀胱造瘘患者和健康者各50例,采用ELISA法定量分析三组患者尿液中TGF-β1的浓度.并通过Transwell小率实验研究不同浓度TGF-β1对成纤维细胞辽徙能力的影响。采用QPCR和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患者组成纤维细胞CXCR3受休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探究高浓度TGF-β1对不同患者组成纤维细胞CXCR3受体表达的影响。采用重组pLVX-shRNA2-SiTβRⅡ真核载体与成纤维细胞进行转染。通过Q-PCR和流式细胞学方法评估转染后细胞TGF-β1受体与CXCR3受体的相互变化情况。结果:尿道狭窄复发组和狭窄复发并造瘘组患者尿液TGF-β1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相成各组成纤维细胞丧面CXCR3受体明显低于正常组。Transwell实验证实随着TGF-β1浓度的逐步升高,成纤维细胞的迁移能力得以相应增强,同时高浓度TGF-β1溶液环境町以显著降低各组成纤维细胞CXCR3的表达(P〈0.05)。真核载体转染细胞后,相关Q—PCR和流式细胞学方法也提示TβRⅡ表达的下调可以伴随CXCR3表达显著增强。结论:在尿道狭窄复发的进程中,尿液中TGF-β1浓度的变化可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关成纤维细胞表面CXCR3受体表达水平可能受其影响而可能现显著的下调性变化,最终导致尿道周同组织瘢痕增生。  相似文献   
39.
多层螺旋CT技术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 6 0年代末CT发明至今的 30余年来 ,X CT的发展经历了 1~ 5代 ,CT技术的发展始终是围绕着提高机器的性能 ,以及降低射线辐射量等方面进行的 ,80年代以来的螺旋CT扫描在提高扫描速度、改善图像质量特别是减少运动伪影和开发新的扫描功能如CTA、CTVE诸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为CT的临床应用开拓了更广阔的天地。至此有些人认为CT的发展是否到了“顶点” ?直到 1998年RSNA(北美放射学年会 )上各CT生产厂家多层螺旋CT的展出 ,开始了X CT又一新的发展阶段 ,多层螺旋CT(multi sliceCT ;MSC…  相似文献   
40.
封闭负压引流联合灌注冲洗治疗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封闭负压引流联合灌注冲洗治疗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3月至2015年6月,采用封闭负压引流联合灌注冲洗治疗10例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男7例,女3例;年龄11~58岁,平均34.4岁;病程1~8个月,平均4.8个月。尺桡骨骨折术后感染4例,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3例,跟骨骨折术后感染2例,股骨骨折术后感染1例。10例中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8例,闭合性骨折术后感染2例。采用封闭负压引流联合灌注冲洗,结合全身及局部抗生素使用,换药或植皮。观察感染创面控制愈合速度和时间、负压封闭引流敷料(VSD)更换次数及原感染灶有无复发等。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感染得到控制,伤口换药或植皮后愈合,无骨髓炎并发症发生,治疗时间29~45 d,平均38.4 d;更换VSD的次数1~4次,平均2.2次。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年,未见复发。结论:封闭负压引流联合灌注冲洗技术治疗四肢骨折术后感染能有效促进感染伤口的生长和愈合,缩短愈合时间,是治疗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