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科学   111篇
综合类   11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评价每搏量变异度(stroke volume variation,SVV)预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脾全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脾切断流术)术中血容量变化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择期行脾切断流术患者38例.局麻下行桡动脉穿刺,连接FloTrac传感器(Vigilleo监测仪),全麻插管后行颈内静脉穿刺,20 min后以0.4 ml/(kg·min)的速率输注6%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7 ml/kg,每搏量指数(stroke volume index,SVI)增加≥15%为扩容有效,分为反应组和非反应组.记录输注前及输注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SVI和SVV,绘制SVV判断血容量变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及其95%可信区间,比较容量治疗前后数据差异.结果 反应组21例,非反应组17例.与容量治疗前比较,治疗结束后MAP、CVP、SVI升高而SVV下降(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VV、CVP、MAP预测血容量变化的AUC分别为0.905、0.714、0.612.SVV诊断阈值为8.5%,灵敏度为85.7%,特异度为82.4%.结论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中,SVV预测血容量变化准确性好,但诊断阈值较低,指导液体治疗时需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2.
陈宇  傅强  米卫东 《武警医学》2015,(2):159-161,166
目的探讨每搏量变异度(stroke volume variation,SVV)、脉搏压变异度(pulse pressure variation,PPV)对机器人辅助肝脏手术预测液体的准确性及阈值变化的价值。方法选择拟在全身麻醉下行机器人辅助肝脏手术患者26例,全身麻醉后连续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每搏量(SV)、每搏量指数(SVI)、SVV、PPV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在反Trendelenburg体位下建立人工气腹后进行容量负荷试验,记录输液前后各血流动力学指标数值,然后以输液前后每搏量变异指数的差(ΔSVI)将患者分为两组,即有反应组(ΔSVI≥15%)和无反应组(ΔSVI<15%)组,绘制SVV和PPV判断扩容效应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性(ROC)曲线,确定机器人辅助肝脏手术特殊的体位及气腹条件下SVV和PPV预测容量状况的准确性、诊断阈值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SVV和PPV判断扩容有效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0和0.875,SVV的诊断阈值为13.5%,PPV的诊断阈值为14.5%,两者的相关性为r=0.772(P<0.01)。结论 SVV和PPV均能准确预测机器人辅助肝脏手术中全身麻醉机械通气患者的容量状况,两者预测容量状况的准确性相似且呈正相关,但两者的诊断阈值较标准值均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 探讨腹膜后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术前收缩压的高低与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1990年1月-2010年7月于我院术后病理确诊为腹膜后异位嗜铬细胞瘤的85份病例,根据术前收缩压(SBP)是否大于140 mmHg,分为正常组(N组)45例和高血压组(H组)40例,将围术期心血管事件、术中用药、出入量、住院时间、术后时间、ICU收治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H组患者术中SBP大于160 mmHg的发生率、最高SBP数值、心率大于100次/min的发生率以及最快心率均明显高于N组(P〈0.05),但肿瘤切除后2组血流动力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住院时间、术后时间、ICU收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膜后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术前SBP数值的高低可预测术中循环的稳定性,但并不影响患者的术后转归.  相似文献   
6.
Objective To evaluat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sulfentanyl (China) for PICA in surgical patients with general anes-thesia in a multiple-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arallel study. Methods 200 ASA grade Ⅰ -Ⅱ patients aged 18-55 undergo-ing surgery with general aneathesia enrolled from 3 hospitals were randomly and double-blindly divided into 2 groups: sulfentanyl (China, n=100) versus sulfentanyl(German, n=100). Sulfentanyl(China 0.1 μg/kg or German)was given before the end of surgery. VAS scores less than 3 after patient awake and PCA started after extubation(200 μg sulfentanyl was diluted with 50 ml saline solution, background dose 0.5 ml/h,bolus of 0.5 ml with lockout interval 15 min, continuous infusion 48 h). Vital signs including BP, HR, PR, SpO2 and side effects such as nausea, vomiting, urine retention, pruritus, breath depression, etc. And VAS scores with patients in quiet and cough were recorded at the beginning of infusion at 0, 1, 4, 12, 24, 48 h. The total number of PCA, the total effective number of PCA, and the ratio of both and other analgesics as well as the satisfactory degree of patients and the cumulative suffen-tanyl consumption were recorded at 24 h. 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BP, HR, PR, SpO2 and the adverse effect and VAS scores in quiet and cough between two groups at the beginning of infusion at 0, 1, 4, 12, 24, 48 h.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he total number of PCA, the total effective number of PCA and other analgesics as well as the satisfactory degree of patients and the total dosage of sulfentanyl at 24 h. Conclusion The sulfentanyl (China) had satisfactory effects of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and had no significant side effects compared with sulfentanyl (German). The efficacy and the side effects of both drug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相似文献   
7.
丙泊酚是临床常用的短效静脉麻醉药,因其起效快、苏醒迅速且功能恢复完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等优点,目前广泛用于临床麻醉、重症监护患者的持续镇静以及临床无痛检查、治疗等. 然而,丙泊酚的中枢麻醉作用机制仍未完全明了,有研究[1]发现,丙泊酚作用的中心环节是突触,但其在神经中枢的作用靶点仍未达成共识,抑制局部脑区的活动和扰乱各个脑区功能网络联系这两种途径还存在诸多争议和未解之处. 本文对丙泊酚现在肯定的中枢麻醉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七氟醚对新生大鼠远期认知功能和海马果蝇相关蛋白3(TRB3)表达的影响。方法:出生7d的SD大鼠28只,体重12~18 g,随机分为两组(n=14):对照组(CON组)和七氟醚麻醉组(SEV组)。经不同的吸入处理结束后24 h每组抽取6只大鼠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内TRB3及磷酸化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Akt)。两组分别在幼鼠成长至21 d和56 d时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结果:与CON组比较,SEV组在21 d和56 d开始的Morris水迷宫实验中,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第3象限活动时间显著减少,原平台范围内的穿越次数减少(P 0. 05);与CON组比较,吸入七氟醚结束后24 h时SEV组海马TRB3表达显著上调以及p-Akt (Ser473)表达显著下调(P 0. 05)。结论:新生期吸入3%七氟醚6 h对大鼠幼年及成年期认知功能产生影响,且对新生大鼠海马组织内TRB3及p-Akt (Ser473)的表达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神经系统损伤相关性疾病可导致患者的学习、认知能力受损,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很大影响,也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导致神经系统损伤的原因有很多,外伤、缺血缺氧、感染、神经退行性病变、麻醉药物损伤等均可引起神经组织产生炎症反应,并影响神经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从而使神经系统的功能受损[2-4]。核转移因子-κB (NF-κB)作为一类重要的转录因子,参与了神经系统的多种生理病理过程[5-6]。NF-κB 在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中均有表达,并与各种原因引起的神经系统损伤密切相关,参与介导神经系统的炎症反应,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神经保护等过程[7]。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NF-κB及相关信号通路在神经系统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方法比较乳腺手术患者行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和全身麻醉(GA)的效果。方法检索Medline、Springer、Cochrane图书馆、CNKI、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收集比较TPVB与GA在乳腺手术麻醉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应用Stata 11.0和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获得符合标准的RCT研究5个,共计295例患者,其中TPVB组148例,GA组14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TPVB组术后疼痛评分明显高于GA组(SMD2.59,95%CI 1.10~4.08),TPVB组术后镇痛药使用例次明显少于GA组(RR 0.23,95%CI 0.15~0.37),TPVB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GA组(RR 0.27,95%CI 0.12~0.61)。结论与GA比较,TPVB在乳腺手术后具有较高的疼痛评分和较低的镇痛药用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