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527篇
  免费   5472篇
  国内免费   3607篇
耳鼻咽喉   504篇
儿科学   686篇
妇产科学   500篇
基础医学   4558篇
口腔科学   805篇
临床医学   6277篇
内科学   6052篇
皮肤病学   391篇
神经病学   2028篇
特种医学   181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1篇
外科学   4738篇
综合类   11568篇
现状与发展   14篇
一般理论   4篇
预防医学   4170篇
眼科学   1158篇
药学   5492篇
  71篇
中国医学   4334篇
肿瘤学   3432篇
  2024年   172篇
  2023年   806篇
  2022年   1767篇
  2021年   2773篇
  2020年   2273篇
  2019年   1637篇
  2018年   1646篇
  2017年   1663篇
  2016年   1454篇
  2015年   2302篇
  2014年   2983篇
  2013年   2975篇
  2012年   4028篇
  2011年   4482篇
  2010年   3492篇
  2009年   2897篇
  2008年   3196篇
  2007年   2952篇
  2006年   2744篇
  2005年   2320篇
  2004年   1757篇
  2003年   1650篇
  2002年   1388篇
  2001年   1134篇
  2000年   888篇
  1999年   696篇
  1998年   391篇
  1997年   463篇
  1996年   295篇
  1995年   282篇
  1994年   228篇
  1993年   158篇
  1992年   137篇
  1991年   118篇
  1990年   94篇
  1989年   97篇
  1988年   71篇
  1987年   64篇
  1986年   43篇
  1985年   40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2篇
  1954年   1篇
  194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探讨起搏器高度依赖性患者起搏器置换方法与疗效。 方法 :对 8例起搏器高度依赖性患者 ,在起搏器与电极的接口松解前 ,应用在体起搏器间断接触法 ,使自身逸搏心律得已恢复 ,然后再行松解接口以及必要的起搏参数测试。 结果 :起搏器离体次数为 3~ 7(5± 2 )次 ,最长逸搏间期为 3.38~ 6 .2 0 (4.5 1± 1.11)s,自身逸搏心率为 30~ 4 3(38± 5 )次 /min ,均顺利完成起搏器置换。 结论 :在体起搏器间断接触法切实可行 ,能够明显提高起搏器高度依赖性患者起搏器置换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讨重组大鼠肝再生增强因子(rrALR)对庆大霉素所致急性肾衰竭(ARF)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及肾功能的保护作用。 方法 雌性Wistar大鼠15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30只,即健康对照组,ARF模型组,模型+空质粒对照组(空质粒组),模型+rrALR干预组(ALR组):根据给予rrALR的剂量不同分为ALR1组和ALR2组两个亚组。分别于实验的第4、8、12、16和21天每组随机抽取6只大鼠在留取血、尿标本后,处死大鼠并取肾组织标本。常规生化方法检测各组大鼠BUN、Scr和尿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酶的变化;PAS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肾组织中ALR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肾组织中ALR蛋白的表达量。 结果 ARF大鼠各组BUN、Scr及尿NAG酶水平在第4、8、12、16天时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 < 0.05)。与模型组和空质粒组相比,ALR组BUN、Scr及尿NAG酶水平明显降低(P < 0.05);肾组织病理损害程度在各时间点明显减轻;而肾组织的ALR蛋白表达增加(P < 0.05);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活跃;PCNA阳性细胞呈弥漫性分布,增殖指数(PI)明显升高(P < 0.05)。 结论 rrALR对急性损伤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具有减轻病变和促进再生修复的作用,可明显改善ARF大鼠的肾功能。  相似文献   
83.
早期新生儿黄疸的动态监测及早期干预治疗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出生1周内新生儿黄疸的动态变化、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病因分析及早期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利用经皮胆红素测定仪对我院产科出生的928例新生儿每日进行同一部位的皮肤测定,根据新生儿不同出生情况对超过胆红素值安全范围的及时给予口服药物或转儿科蓝光治疗。结果928例新生儿因高胆红素血症住院156例,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为15.74%,无1例发生胆红素脑病。结论对新生儿黄疸进行监测和早期干预治疗,可大幅度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从而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4.
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近16年间收治的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16例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中位于胰头部4例,胰体尾部12例,瘤体长径平均12cm。结果行肿瘤摘除术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行包括肿瘤在内的远端胰腺及脾脏切除3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3例,因肿瘤广泛侵浸未能切除1例。治愈性切除率为93.75%(15/16),全组无手术死亡。随访资料显示:11例良性肿瘤患者全部存活,已2~16年。5例恶性肿瘤患者中,1例因肿瘤广泛侵犯未能切除者,术后5个月死于多器官衰竭;1例胰体尾切除并左肝切除者存活2年;胰十二肠切除者2例,分别存活1年和6年,胰体尾切除加脾切除1例已存活12年8个月。结论钡餐,B超,CT,MRI,以及ERCP对该病有诊断价值,手术切除是治疗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主要方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两种单静脉入路法和动静脉双入路法治疗PDA各自的优缺点及最佳适应症,为PDA患者选择合理介入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103例PDA患者经三种不同介入方法治疗,其中单静脉入路超声法37例,单静脉入路造影法14例,动静脉双入路法52例。PDA的位置、形态、大小经不同方法观察,单静脉超声法经超声观察,单静脉造影法在PDA内或降主动脉近PDA口外造影观察,动静脉双入路在主动脉弓降部侧位造影观察。选择合适型号的Amplatzer伞经股静脉建立的轨道进行封堵。术后15 min经胸超声及心脏听诊判断有无分流。术前、术后均行血流动力学测定,术后3 d、1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观察大动脉水平有无分流及动脉导管未闭再通。结果103例患者全部一次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术中操作平均透视时间(10.45±4.35)min,心导管检查测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轻度增高[(33.2±3.11)mmHg]降为正常[(22.03±5.3)mmHg]。术后即刻所有患者心前区双期连续性杂音消失,术后无残余分流,无任何并发症发生,随访1个月未发生动脉水平分流及动脉导管再通。结论单静脉入路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简化了手术程序,不用或减少造影剂用量,缩短了操作透视时间,手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6.
云南白药对血小板活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探讨云南白药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 ,应用单克隆抗体法 ,并用流式细胞仪对 2 0 6例男性腹股沟斜疝患者血小板活化分子标志物进行检测 ,同时检测血浆凝血物质和 D-二聚体含量。结果显示 :服药组血小板明显活化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 ,凝血物质和 D-二聚体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 ( P>0 .0 5 )。结论 :云南白药能增加血小板活化 ,促进局部止血 ,但它不影响凝血物质和 D-二聚体的含量 ,不增加血栓形成的危险。  相似文献   
87.
女性腹膜原发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琦  石群立  吴波  孟奎  马恒辉  孙桂勤  陆珍凤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4,17(7):616-619,623,F004
目的:分析12例女性腹膜原发癌(FPCP)(10例浆液癌、1例黏液癌、1例子宫内膜样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以引起临床医师重视。方法:复习我院1992至2002年间12例FPCP患者临床资料及病理切片,收集随访资料,记录大体标本所见,调出全部蜡块重新切片,并行PAS染色及细胞角蛋白(CK)7、CK20、ER、PR、牛血清清蛋白100(S-100)、卵巢癌抗原(CA)125、癌胚抗原(CEA)、CD1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12例患者年龄在32—67(平均48.75)岁,10/11例患者血CA125明显增高。组化及免疫组化染色示阳性者:PAS为7/11,CK7为10/11,CK20为10/11,CD15为11/11,S-100为8/11,CA125为6/11,CEA为6/11,ER为4/11,PR为2/11。黏液性腹膜癌预后极差,其余类型与卵巢原发性上皮癌相似。结论:女性FPCP被认为起源于中肾旁管(Muller管),组织学上与同类型的卵巢癌一致,在排除卵巢原发癌的基础上可作出诊断,免疫组化有助于区分女性FPCP、腹膜间皮瘤和卵巢原发癌。本病预后差。  相似文献   
88.
目的:对照回顾性分析带锁髓内钉和钢板内固定两种方法治疗胫骨干骨折的效果。方法:髓内钉组32例(35处骨折),根据AO分型,42A型11处,42B型18处,42C型6处;钢板组42例(45处骨折),42A型10处,42B型22处,42C型13处。平均伤后手术时间在髓内钉和钢板组分别为3d和3.5d。随访评估患者手术时间,活动度,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之间的差别。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3个月(8~26个月)。髓内钉组平均手术时间为84min,钢板螺钉组平均为93min。髓内钉组踝关节平均背屈度为13°(0°~20°),钢板组为11°(0°~20°);跖屈分别为41°(30°~50°),47°(30°~50°)。愈合时间髓内钉组平均为3.3个月,钢板螺钉平均为3.5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髓内钉固定有1例出现旋转畸形,钢板组有3例出现成角畸形,均为胫骨远端1/3骨折。结论:在治疗胫骨骨折方面,带锁髓内钉和钢板内固定两种方法都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89.

Background  

In idiopathic scoliosis patients, after anterior spinal fusion and instrumentation, the discs (interspace angle) between the 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 (LIV) and the next caudal vertebra became more wedged. We reviewed these patients and analyzed the changes of the angle.  相似文献   
90.
目的 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有限元分析,找寻髋臼内壁截骨的合适内移范围,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SolidWorks 2005软件,建立髋臼发育不良骨盆的三维模型,模拟髋臼内壁内移截骨术式,使髋臼内壁骨从未完全陷入盆腔内保持2 mm骨性接触处开始,逐渐内移至完全陷入盆腔内7 mm处,每隔1 mm为1个实验组,分成10个实验组.每组髋臼人为划成4个象限,分别对各组假体臼-骨界面间进行计算机模拟对比力学实验分析,测量出髋臼假体-骨界面间的Mises应力及剪切应力值,找寻出应力分布较为均匀的实验组.结果 Mises应力及剪切应力均有1个象限内的值较大,通过2次统计学分析计算,得出实验结果.结论 当髋臼内壁内移至未完全陷入盆腔内1 mm处到完全陷入盆腔内1 mm处的范围内,髋臼假体-骨界面间的应力分布均匀,最佳位置在完全陷入盆腔内1 mm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