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2篇
儿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9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1.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工作现状,为制定职业暴露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方法于2016年4月6日—5月6日向全国13个省份158所不同级别医院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别调查各所医院开展职业暴露监测首年、2010年及2015年的职业暴露与防护管理及监测情况。结果81.65%(129/158)的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管理工作由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负责;98.73%(156/158)的医院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77.22%(122/158)的医院存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漏报现象。共发生职业暴露事件11 116例,调查首年发生1 542例,2010年发生2 474例,2015年发生7 100例。锐器伤在各类职业暴露类型中占96.76%;职业暴露人员职业分布中,护理人员占53.90%;职业暴露人员科室来源主要为普通病房、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等;引起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器具主要为注射器、头皮钢针、手术缝针等;静脉注射、针头丢入利器盒、手术缝针等是引起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高危操作;在职业暴露源阳性分布中,以乙型肝炎病毒(HBV)为主,占58.69%。结论我国医务人员面临职业暴露的风险大,危害重,形势严峻,应通过政府立法、推广应用安全器具、规范医务人员操作行为、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强化医务人员教育与培训、建立健全职业暴露报告、评估和随访机制等措施,以切实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与以往重复使用的玻璃输液器、注射器相比,减少了清洗、消毒等环节,不仅使用简单、方便,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而且提高了灭菌效果,有效地减少了医院感染,受到了医疗单位和病人的普遍欢迎. 按卫生部要求,我们从1994年开始对每批购置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等进行细菌培养及内毒素检测,现将1996~1999年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每批购进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和注射针头各随机抽样5件 . 1.2 检测方法及判断标准细菌培养参照卫生部1991年版< 消毒技术规范>,以灭菌生理盐水或无菌肉汤为洗脱液,将针头等小件物品直接投入灭菌生理盐水试管中,注射器则用无菌肉汤反复抽吸5次,将洗脱液1 ml用无菌吸管吸取至无菌琼脂平皿内 ,置37℃孵箱培养3~7天,无菌生长为合格.内毒素检测参照中国药典规定的鲎试验凝胶法 ,试验时向被检注射器或输液器内注入无菌无热原蒸馏水1~15 ml,反复荡洗后两端密封, 置37℃温箱中保温,30 min后取出,然后从中取0.1 ml,再加入0.1 ml鲎试剂溶解液,轻轻混匀,封闭管口,垂直放入37℃恒温水浴箱中保温,1 h后观察,凝胶反应阴性者为合格 .  相似文献   
13.
医院感染发病率与主要危险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医院感染状况及主要危险因素对医院感染发病率的影响,同时为今后医院感染调查积累经验,笔者对安徽省2005年7月至2006年9月的医院感染全面监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北京地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状况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肺炎支原体(MP)肺炎的发病规律及感染后带菌状况。方法选择1929例儿科住院的肺炎患儿,对不同年度、不同季节、不同年龄MP肺炎的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对20例确诊为MP肺炎患儿进行随访。结果MP肺炎发病率第一、二、三季度间比较P均>0.05,第一、二、三季度分别与第四季度比较,P均<0.05。7~9岁与10~14岁比较P>0.05,1个月~3岁与4~6岁、7~9岁、10~14岁比较,4~6岁与7~9岁、10~14岁比较P均<0.05。1992~1994年支原体肺炎呈逐年下降趋势,而1995年末发病显著增加(2、3倍),后又有下降趋势。20例MP肺炎培养结果显示,带菌时间最短为0.5个月,平均带菌时间为1.5个月,最长为4.5个月。结论MP肺炎的发病与年龄、季节和年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热毒净不同剂型对肺炎支原体的体外抑制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测定热毒净不同煎制方法及热毒净联用红霉素对肺炎支原体的体外抑制情况。方法 :采用肉汤倍比稀释方法 ,测定药物对肺炎支原体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 :单味药的不同煎制方法 (饮片水煎液和颗粒剂 )对肺炎支原体抑制作用不同。热毒净水煎混合制剂与热毒净颗粒混合制剂对肺炎支原体抑制作用相同 ,热毒净口服液效果优于混合制剂 ,热毒净和红霉素联用作用加强。结论 :单味药的水煎液和颗粒剂、热毒净单煎混合制剂和口服液对肺炎支原体的抑制作用有差别 ,热毒净和红霉素联合应用 ,可降低红霉素对肺炎支原体的MIC。  相似文献   
16.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运用回顾性调查的研究方法,对安徽省40所医院2005年1月-2006年3月出院的22 936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病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神经内科发生医院感染1011例,感染发生率为4.41%,感染部位,呼吸系统640例,占63.30%,泌尿道181例,占17.90%,消化系统84例,占8.31%,皮肤软组织16例,占1.58%。结论注意无菌操作,积极治疗原发病,增强医护人员无菌观念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安徽省各级医院感染管理现状,为改进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设计统一的医院感染管理专项检查表,培训检查人员,采取现场调查、询问等方法。结果95.83%的医院设置医院感染管理科,其中70.83%能正常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45.83%的医院专职人员配备合理;手术室、血液透析室、消毒供应室等医院感染重点控制部门普遍存在使用面积小、陈旧、建筑布局欠合理,医疗器械清洗不充分,消毒灭菌方法不可靠,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能力不足等问题。结论我省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消毒灭菌物品的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方法,以确保医院消毒灭菌物品质量,有效控制医源性感染。方法 定期对全院各个临床科室使用中的消毒灭菌物品随机抽测进行细菌学培养,并将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1年使用中灭菌物品检测不合格率为3.80%,经改进后2002年下降至2.33%。结论 加强消毒灭菌物品监测,能及时发现不合格隐患,提高消毒灭菌物品质量,保证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我国医院病区手卫生设施设置基本现状。方法2016年采用多中心研究方式,抽取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不同级别(省、地、县)医院及军队医院,对其病区的手卫生设施进行现场调查,分析比较2010、2016年不同病区不同区域手卫生设施配备情况。结果与2010年相比,2016年医院洗手池的总设置率从69.30%上升至77.20%(χ~2=37.68,P0.01);2016年医院病区水龙头开关以感应式为主(39.39%),其次为手拧式和脚踏式,分别占29.65%和17.67%;干手方式以纸巾为主,占77.30%。使用纸巾干手所占比率从2010年的38.45%上升至2016年的77.30%,自然晾干所占比率从18.65%降至8.04%。医院速干手消毒剂总配置率从2010年的50.47%上升至2016年的7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46,P0.01)。2016年不同病区不同区域速干手消毒剂配置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呼吸内科:χ~2=69.49,P0.01;普通外科:χ~2=66.97,P0.01;ICU:χ~2=88.52,P0.01)。速干手消毒剂的配置率以治疗室配置的比率最高(呼吸内科、普通外科、ICU的治疗室分别达89.50%、88.50%和88.54%),普通病区患者房间内和病区走廊配置率较低(60%左右)。除病区走廊配置率在56.25%外,ICU其他区域速干手消毒剂配置率均在80%以上。结论与2010年相比,2016年医院病区洗手池与速干手消毒剂的配置率有所提高,水龙头开关与干手方式有所改进,但各病区区域手卫生设施配置不均,与医院感染防控要求尚有一定距离,仍应继续改进手卫生设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我国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30年来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的预防与控制现状。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全国13个省市的165所二、三级医院,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开展CAUTI监测的时间、范围、方法、数据反馈以及日发病率等情况。结果165所医院中已开展CAUTI目标性监测的医院占92.12%(152/165),三级医院开展率为98.08%(102/104),高于二级医院的81.97%(5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48,P<0.001)。大部分医院仅在全部或部分重症监护病房(ICU)开展,占82.24%(125/152)。69.08%(105/152)的医院由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医院感染监控医生和监控护士三者共同负责监测。95.39%的医院(145/152)采用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诊断CAUTI。98.68%(150/152)的医院已逐步推行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指征、医务人员手卫生、不频繁更换留置导尿管以及每日评估插管必要性等干预措施。75.66%(115/152)的医院将监测结果向全院进行反馈。监测开展首年(2010年以前)、2010年及2015年CAUTI日发病率分别为3.10‰、4.72‰及1.89‰。结论30年来,我国在开展CAUTI监测工作上已取得一定成效,CAUTI监测逐步规范化和科学化,但各级医疗机构发展仍不均衡,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