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7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37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1.
目的本研究分析了艾滋病患者体表淋巴结、皮肤黏膜肿物针吸细胞学病理的精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阳性预测值,同时分析艾滋病针吸细胞学病理的常见疾病谱。方法对85例艾滋病针吸细胞学病理标本进行分析,将病理结果分为阳性、阴性、可疑阳性和诊断不满意,并和临床病原学检查、临床疗效和随访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85例艾滋病针吸细胞学病理结果显示精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1%[95%CI(0.78,0.94)]、85.7%[95%CI(0.77,0.94)]、90.9%[95%CI(0.79,1.00)]、96.4%[95%CI(0.92,1.00)]和69.0%[95%CI(0.52,0.86)];艾滋病患者体表淋巴结、皮肤黏膜肿物针吸细胞学病理结果以淋巴结结核为主,其次为鸟分枝杆菌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隐球菌感染,体表弥漫大B型淋巴瘤和伯基特淋巴瘤也可通过针吸细胞学病理诊断。结论本研究发现艾滋病针吸细胞学活检病理精确性、特异性、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高,对艾滋病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诊断帮助较大;但阴性预测值低,要警惕假阴性结果的出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病人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选择本院20例AIDS合并PCNSL病人,脑组织病变经脑活检病理确立诊断,总结其临床特点,分析其预后情况,并与同期89例AIDS合并其他部位淋巴瘤病人比较。结果 20例AIDS合并PCNSL病人占同期病理诊断淋巴瘤者的18.3%(20/109),均为男性,年龄平均为(35.8±14.2)岁,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中位数为27个/μL,其病理类型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共13例,伯基特淋巴瘤5例,其他2例为分型不明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8例死亡,4例经化疗缓解,存活,另有8例自动出院。AIDS合并PCNSL病人与AIDS合并系统性淋巴瘤病人相比,起病时间更短,CD4细胞计数更低,预后更差(P0.05)。结论 PCNSL是AIDS指征性恶性肿瘤之一,与严重免疫缺陷相关,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检查无特异性,诊断需要活检证实,预后较差,及早诊断及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AIDS患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以提高AIDS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确诊率和疗效,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地坛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住院治疗的62例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的AIDS患者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结果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人院患者占同期入院患者的9.82%。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阳性、呕吐、肢体运动障碍、意识障碍和头晕等。隐球菌性脑膜炎20例(32.26%);神经梅毒和结核性脑膜炎各8例(12.90%);HIV脑病/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5例(8.06%);弓形体脑病4例(6.45%);巨细胞病毒脑炎并神经根炎2例(3.23%);4例经脑活体组织检查,3例分别诊断为化脓性结核性脑膜炎、伯基特淋巴瘤和组织胞浆菌病(各占1.61%),1例病原仍不明;脊髓炎、疱疹病毒脑炎和颅内占位病变各1例(各占1.61%);原因不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9例(14.52%)。经治疗,43例(69.35%)病情好转,10例(16.13%)放弃治疗,5例(8.06%)死亡,无变化4例(6.45%)。结论 AIDS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原因复杂,临床确诊困难。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阳性、呕吐、肢体障碍和意识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以隐球菌性脑膜炎发病率最高,其次为结核性脑膜炎和神经梅毒。尽可能查找病原学依据有利于早期明确诊断,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巨细胞病毒脑炎(CMVE)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地收集北京地坛医院2011年3月-2013年2月收治的8名合并CMVE的AIDS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症状和体征、辅助检查、病毒学检查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8例病人脑脊液CMV脱氧核糖核酸(DNA)或CMV-IgM抗体阳性,但血清中CMV DNA可阴性。7例CD4+淋巴细胞计数均〈30/μL,轻症、早期病人可不伴随神经精神症状,头颅核磁共振(MRI)检查可无异常,7例患者经抗CMV及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均获得临床好转。结论合并CMVE易出现在CD4+淋巴细胞计数低的AIDS病人中,及时对可疑病人进行脑脊液CMV DNA或CMV-IgM抗体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阐明艾滋病患者HIV相关眼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研究了92例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眼科会诊记录.结果 在HIV相关眼病患者中,HIV微血管病变者32例(34.8%),其次为视网膜炎25例(27.5%),免疫重建综合症后出现的全葡萄膜炎2例(2.2%).在有或无HIV相关眼病患者中,伴有眼科症状的比例分别为28...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试图通过联合应用中药来改善西药的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探讨国产药物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对照的临床观察方法,在艾滋病病毒/艾滋病(HIV/AIDS)患者进行治疗的半年中,每8周进行一次随诊和检查,包括记录用药情况、副反应发生情况、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测定病毒载量、T细胞亚群等,对检测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选择的受试者49例,中西医组(治疗组)25例,西医组(对照组)24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效果。治疗后在免疫学方面,两组的CD4细胞计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治疗组平均上升38个/μl,对照组平均上升70个/μl,但没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治疗2个月和6个月后,病毒学反应的成功率分别为60%和28%,对照组均为70.83%;两组在治疗2个月后,对病毒的抑制程度没有明显差异,而在治疗6个月后比较,对病毒的抑制程度对照组要优于治疗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严重的毒副作用,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结论国产抗病毒药物是安全的,单纯西药组抗病毒治疗效果不论是从病毒学还是免疫学都优于中西医结合组。但在临床表现方面,两组机会性感染的发生下降,两组患者在体力、食欲、体重、腹泻及脱发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两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对AIDS患者血清中MCP-1、MSP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40例经HAART3个月的国内AIDS患者及84例经HAART3至6年的德国患者血清MCP-1、MSP的水平,荧光定量PCR测定HIV-RNA滴度,流式细胞术检测CD4 T细胞计数。结果:HIV-1感染者血清MCP-1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群(P<0.01),MSP则显著低于正常人群(P<0.01);经短期HAART(3月)后,MCP-1水平下降(P<0.01),MSP无明显改变;长期HAART(3至6年)后MCP-1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MSP显著下降(P<0.01),MCP-1和MSP水平的变化呈负相关(r=-0.99,P=0.029)。结论:MCP-1、MSP与AIDS病程进展有密切关系,HAART对AIDS患者MCP-1、MSP水平有显著的改变,进而改善患者病程进展。  相似文献   
18.
一、病例资料 患者,女,28岁,主因"发热皮疹45 d"于2008年12月6日住院.患者45 d前无诱因出现发热,未测体温,伴颜面、生殖器出现少量小丘状疱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支气管镜检查在艾滋病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原谱及其分布.方法 收集2006年8月至2009年9月就诊于北京地坛医院的120例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均行支气管镜检查及肺泡灌洗,收集BALF送检细菌培养及细胞病理检查;镜下可见明显组织异常者取支气管黏膜活检行病理学检查,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20例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BALF中,分枝杆菌抗酸染色阳性者30例,细菌培养阳性25例,肺孢子菌阳性12例,真菌培养阳性5例,巨细胞病毒阳性3例,阴性结果45例.26例行支气管黏膜活检,其中慢性炎性改变12例,鳞癌4例,腺癌2例,符合肉芽肿性炎性改变7例,淋巴瘤1例.结论 气管镜检查对艾滋病患者肺部感染病原学诊断具有明确的诊断价值.目前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以结核病、细菌感染及肺孢子菌肺炎为主.  相似文献   
20.
总结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艾滋病合并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过。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艾滋病合并恶性淋巴瘤患者的特点,从临床表现、病理检查及免疫水平、EBV抗体检查结果、并发症及治疗情况、转归等多角度进行分析。结果:10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有间断性发热2例,颈部肿物伴发热3例,腋窝淋巴结肿大2例,腹痛腹胀伴发热3例;病理诊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7例,Burkitt淋巴瘤3例;CD4细胞计数<200/μL的8例,>200/μL者2例;EBV-IgM抗体阴性7例,未查3例;6例采取了不同方案和疗程的化疗,预后有差异,其中1例Burkitt淋巴瘤VP化疗后予以交替CODOXM与IVAV方案化疗3个周期,1例胃部伴肝转移DLBCL行R-CHOP化疗5次,后改为R-MINE、MINE化疗,1例肾上腺DLBCL患者CHOP化疗6个周期,3例DLBCL患者采取CHOP化疗1~2个周期,4例放弃治疗;化疗期间发生不同程度的感染、骨髓抑制、消化道出血、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6例进行了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reatment,HAART),4例未行HAART;死亡6例,好转3例,1例自动出院。结论:艾滋病合并恶性淋巴瘤的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免疫力低下,多部位侵犯,就诊时已至淋巴瘤中晚期,化疗效果一般,并发症多,HAART不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总体预后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