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49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1.
目的了解梅州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方法对2009-2012年《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梅州市手足口病个案和2010-2012年手足口病哨点监测病原学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9-2012年梅州市共报告手足口病38 257例,发病率为225.45/10万;各年发病率分别为103.15/10万、238.85/10万、269.97/10万和288.44/10万,不同年份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梅州市8县(市、区)各镇(办事处)均有病例报告,每年各县(市、区)发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集中在5-7月,占病例总数的48.79%;1~3岁年龄组发病最多,占报告病例的77.74%;职业以散居儿童为主,占报告病例总数的84.37%;病原学监测数据显示本市手足口病病原以EV71为主,占60.23%。结论梅州市手足口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当前手足口病严重危害梅州市小年龄组儿童身体健康,应加强重点地区疫情监测和分析,防止其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梅州市桌镇1起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病因,提出针对性防控措施。方法按照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和个案调查,描述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调查患者饮食史,分析可能的暴露因素,并针对可疑因素开展回顾性队列研究;采集部分病例的粪便、肛拭子和呕吐物及自来水厂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山泉水和井水等水样进行病原学及水质卫生学检测。结果2012年10月20日至28日,该镇共报告131例病例,罹患率为0.7%(131/18597);首例发病时间为10月20日23时,高峰在10月21日至22日,占总数的80.2%(105/131);病例主要表现以呕吐、腹泻;男、女性别比为0.7:1,以农民(38.9%)、学生(23.7%)和散居儿童(14.5%)为主;病例分布在该镇的13个村,发病数居前5位的村依次为A村30例(罹患率2.7%,30/1121)、B村24例(0.8%,24/2849)、C村21例(1.3%,21/1641)、D村18例(1.4%,18/1246)和E村10例(1.5%,10/692)。88.5%(116/131)的病例有采用集中式供水作为日常用水,使用自来水人群的8个村罹患率(1.0%,116/11135)较仅使用分散式供水人群(0.2%,15/7462)高,腹泻发病相对危险度(RR值)为5.2(95%CI:3.0~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该镇共有3个自来水厂,其中供水范围最广的为x水厂,供应6个行政村(包括A、B、C、D、E和H村),人群罹惠率为1.3%(106/8166),Y水厂和Z水厂仅供应本村范围,其罹患率分别为0.4%(9/2149)和0.1%(1/820)。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显示:与仅使用分散式供水人群比较,使用x水厂自来水是危险因素(RR=6.5,95%CI为3.8~11.1)。采集12份患者标本以及15份水样检测显示:8份患者标本(2份粪便标本、5份肛拭予和1份呕吐物)为诺如病毒核酸阳性;8份x水厂水样(包括1份水源水、2份出厂水和5份管网末梢水)的总大肠茵群和耐热大肠菌群超标;7份x水厂水样(包括1份出厂水、3份管网末梢水和3份水源水)和1份井水诺如病毒核酸检测阴性。结论该起疫情可能为水源性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建议全市相关部门加强对农村集中式供水的监测与监管,确保饮用水安全。  相似文献   
93.
谭小华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5):2302-2302
羊膜腔穿刺术是引产常用的术式。临床实践发现该术式有某些不足,如有时穿刺针进入羊膜腔的落空感不明显,特别见于妊娠不超过20孕周者,羊水量少,子宫囊性感显著区不明显,造成一次穿刺成功率低。近年来,我们采用了负压吸引羊膜腔穿刺法,一次成功率明显提高,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特别适用于孕14~20周的妇女。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4.
74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效果。方法对160例早产儿出生后2w开始检查眼底,连续观察3m。结果(1)ROP的发病率为46.3%;(2)出生时体重越低、胎龄越短,ROP的发生率越高;(3)ROP的发生与持续吸氧治疗有关;(4)ROP3期视网膜冷凝治疗有效。结论ROP的发生与患儿的体重、胎龄及持续吸氧有关。  相似文献   
95.
范郁山  谭小华  赵彩娇 《光明中医》2008,23(8):1081-1084
目的:研究浅刺针法合通窍活血汤对脑梗塞大鼠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Ⅰ组为浅刺合通窍活血汤组,Ⅱ组为常规合通窍活血汤组,Ⅲ组为通窍活血汤,Ⅳ组为模型对照组,Ⅴ组为假手术组(空白对照组)。每组再随机分为术后2、7、14天3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各6只大鼠。从神经体征评分、测定脑组织C-jun蛋白表达的变化情况,观察经过2、7、14天治疗后的Ⅰ、Ⅱ、Ⅲ组大鼠和相应时间点未经治疗的Ⅳ、Ⅴ组大鼠大脑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Ⅰ组可有效改善脑梗塞大鼠的神经缺损体征。3个时间点的Ⅰ组大鼠脑组织C-jun蛋白表达明显低于Ⅱ组、Ⅲ组和Ⅳ组(P〈0.01)。结论:Ⅰ组对脑梗塞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之一,与抑制C-jun启动的神经元凋亡有关,同时,亦说明针药结合发挥针灸的外治作用和药物的内治作用的疗效均优于单用药物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96.
目的研究浅刺针法合通窍活血汤对脑梗死大鼠血浆TXB2和6-酮-PGF1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Ⅰ、Ⅱ、Ⅲ、Ⅳ组均予脑梗死造模,Ⅴ组行假手术,之后Ⅰ组浅刺针法合通窍活血汤治疗,Ⅱ组予常规针法合通窍活血汤,Ⅲ组仅予通窍活血汤,Ⅳ组和Ⅴ组不予处理。各组于造模后2,7,14 d随机取10只大鼠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浆TXB2和6-酮-PGF1α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Ⅰ、Ⅱ、Ⅲ、Ⅳ组造模后血浆TXB2水平明显高于Ⅴ组(P均<0.01);与Ⅱ、Ⅲ、Ⅳ组比较,Ⅰ组TXB2水平下降更快(P均<0.01)。Ⅱ、Ⅲ、Ⅳ组6-酮-PGF1α显著低于Ⅴ组(P均<0.01);与Ⅱ、Ⅲ、Ⅳ组比较,Ⅰ组6-酮-PGF1α水平升高更快(P<0.01)。结论浅刺针法合通窍活血汤能更有效地降低TXB2水平,升高6-酮-PGF1α水平,使TXB2/6-酮-PGF1α比值趋向平衡,从而达到治疗脑梗死的目的。  相似文献   
97.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迫于各种动物保护组织施加的社会压力等方面原因,国际社会尤其欧、美、日等发达工业国家对于化妆品安全性评价已趋向于向“3Rs原则[1]”转化,既减少(Reduction)、优化(Refinement)和替代(Replacement)。因此,为了适应我国加入WTO的形势,尽快开展与国际发  相似文献   
98.
目的 检测冷烫液皮肤接触后对皮肤的刺激性和致敏性,以评估其使用的安全性。方法采用新西兰家兔进行急性皮肤刺激性试验,用白化豚鼠进行皮肤变态反应试验。结果44份烫发液的88个受试物中,有6份的第1剂和2份第2剂显示为轻刺激性,其余均为无刺激性,88份受试物均未发现有皮肤致敏性。结论所检冷烫液均无致敏性,大多数属无刺激性,仅少量有轻刺激性,均为合格产品。  相似文献   
99.
鸡胚尿囊膜绒毛膜试验与动物试验结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来化学物眼刺激毒性评价是化合物质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传统的动物眼刺激实验是全世界公认的评价外来化合物眼刺激性的唯一金标准,但该方法存在着评分系统主观性、动物个体差异等问题并且由于大量使用试验动物、对试验动物造成损害而受到各种动物保护组织的反对,因此,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欧、美、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分析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的临床转归及其影响因素,为优化医疗救治及疫情防控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进程追踪,收集广东省截至2020年3月4日COVID-19确诊病例1 350例的基本人口学特征、既往病史、就诊经过和临床转归等信息,分析确诊病例的临床分型、病程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广东省COVID-19确诊病例1 350例中,临床分型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重症)分别为5.3%(72/1 350)、77.7%(1 049/1 350)、12.1%(164/1 350)和4.3%(58/1 350),粗死亡率为0.5%(7/1 350)。病程时间中位数为23(P25,P75:18,31)d,住院时间中位数为20(P25,P75:15,27)d。出现重症时间中位数为发病第12(P25,P75:第9,15)天,重症持续时间中位数为8(P25,P75:4,14)d。1 066例已出院/死亡病例中,入院轻型病例出现普通型的占36.4%(36/99),出现重型的占1.0%(1/99);入院普通型病例出现重型、危重型的分别占5.2%(50/968)、0.6%(6/968);重型病例出现危重型的占11.4%(10/88)。病例出现重症的影响因素包括男性(aHR=1.87,95% CI:1.43~2.46)、年龄较大(aHR=1.67,95% CI:1.51~1.85)、发病至首诊第2~3天就诊(aHR=1.73,95% CI:1.20~2.50)、合并糖尿病(aHR=1.75,95% CI:1.12~2.73)、合并高血压(aHR=1.49,95% CI:1.06~2.09)。结论 广东省COVID-19病例病程和住院时间普遍较长,且与其临床分型严重程度有关,重症病例主要集中在特定人群,在疫情高发时期,为确保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需根据隔离和救治等防控需求对病例分类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