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27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7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44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从甲型H1N1流感和SARS看学校呼吸道传染病疫情的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2009年甲型H1N1流感和2003年SARS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以及疫情高发地区的学校防控措施,为学校呼吸道传染病疫情防控提供建议。方法收集各国政府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网站发布的甲型H1N1流感和SARS高发国家和地区学校的疫情防控信息及科技文献中有关学校该疫情防控的内容并做比较。结论甲型H1N1流感、SARS疫情暴发后,不同国家和地区针对学校的疫情防控采取了不同的控制措施,与甲型H1N1流感疫情相比,SARS高发地区实施大规模关闭学校措施的相对较少,部分地区仅对密切接触者的班级进行隔离,随着对疫情的认识,甲型H1N1流感和SARS的学校防控措施均做了相应调整。结论学校应建立呼吸道传染病疫情防控的应急体系,并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针对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严重程度及时调整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52.
目的了解活禽市场外环境甲型流感病毒核酸分布情况。方法 2007年5月至2008年4月,在珠江三角洲7个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选取活禽市场,每市至少选取1个批发市场和2个以上零售市场,使用统一的《活禽市场调查表》调查活禽市场的一般情况。用拭子涂抹的方法,每市每月至少采集外环境样本(包括笼子、地板、粪便、水渠等)40份,每个活禽市场每月至少采集样本4份。采用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甲型流感病毒核酸。并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甲型流感病毒核酸在活禽市场的分布特点。结果共调查42个活禽市场,其中批发市场7个,每市各1个,市场均没有活禽宰杀,其他35个均为零售市场,均有活禽宰杀。水禽与其他家禽交易区域有分开的23个,占54.8%;建立休市制度的7个,占16.7%。检测外环境样本3 864份,阳性876份,阳性率为22.67%。7个市均检测有阳性,阳性率介于7.23%~32.20%之间。每个月均检出阳性,其中9月份至次年2月份阳性率高于平均阳性率(22.67%)。样本种类分布分析单纯与鸭有关外环境样本阳性率为37.53%(298/794),高于其他动物相关的样本的阳性率(样本阳性率介于16.73%~25.83%之间);与水禽类有关的样本的阳性率(31.02%,482/1 554)高于非水禽类相关样本的阳性率(16.89%,377/2 232)(P〈0.01)。零售市场的样本阳性率(25.06%,766/3 056)高于批发市场的(13.61%,110/808)(P〈0.01)。水禽与其他家禽交易区域没有分开市场的样本阳性率(27.23%,488/1 792)高于有分开的市场的样本阳性率(18.72%,388/2 072)(P〈0.01)。结论活禽市场甲型流感核酸的阳性率较高,存在从活禽市场感染甲型流感的风险,可以通过将水禽与其他家禽交易区域分开、减少活禽现场宰杀等规范管理市场降低风险。  相似文献   
153.
作者于1991年11~12月在连平县隆街镇农村地区进行肠蠕虫感染情况调查,调查人数占当地人口58%(1130/1938)。采集新鲜粪便标本,用氢氧化钠消化沉淀法处理。该地以种植水稻为主,兼有菜地和鱼塘。居民饮用井水,卫生状况一般。经查出线虫感染三种,感染率分别为:蛔虫(64%—724/1130),鞭虫(20%—227/1130),钩虫(3.5%  相似文献   
154.
1990~1996年广东省人类狂犬病的发病率逐年下降,从1992年开始,发病率基本控制在0.l/十万以下。为进一步了解我省狂犬病的流行动态,现将1990-1996年流行情况作一分析。l资料来源和方法资料来自全省1990-1996年的狂犬病疫情资料,并进行分类统计分析。2结果2.l流行概况发病率、病死率:广东省1990-1996年人类狂犬病发病率在逐年下降,最低下降到1996年的0.02/十万,年平均发病率为0.08/十万;发病的364例病人全部死亡,病死率为100%(表1)。表1广东省历年人类狂大病发病情况2.2时间分布从表2可见,l-6月份发病数比7-12月份…  相似文献   
155.
对连平县6个卡介苗接种点卡介苗基础免疫儿童卡疤率、结试阳性率比较分析表明:不同接种点卡疤率、结试阳性率差异较大,两者不呈等级相关。结论是卡疤率不能代替结试阳性率作为评价卡介苗基础免疫效果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6.
广东省各市首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广东省各市首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IAP,WHO称为SARS)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追溯传染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统一的个案调查表对广东省各市IAP首发病例进行调查,对其密切接触者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各市首发病例流行病学特征、续发病例情况及各市首发病例之间的联系.结果2002年11月16日至2003年4月16日,广东省有13个地级市报告发生(依序为佛山、河源、中山、江门、广州、深圳、肇庆、东莞、汕头、惠州、汕尾、湛江、韶关等市).对13个市的"首发"病例进行分析:13例首发病例中,厨师和干部各有3例,农民、退休人员、工人各2例、商业人员1例;男女比例为1:0.6,年龄在18~84岁之间,30~50岁组占77%(10/13);死亡4例.2000年11月至2003年1月期间,7个市报告的首发病例中,6例为本市感染病例,1例怀疑为从广州输入病例,均无明确同类患者接触史,其中有6例引起二代或三代病例;2003年2月无新发市;2003年3月至4月16日,6市报告新发病例,2例为本市感染发病,3例感染地为香港、1例感染地为广州,5例有明确的同类患者密切接触史,只有2例引起第2代病例.结论未发现13个首发病例间存在相互传播的线索.从13个市追溯到的可能源头集中在珠三角的6个市和香港地区.报告病例早期,由于对IAP认识不足,出现二代或三代病例较多.有3例职业厨师,可能提示IAP的感染与接触动物有关.  相似文献   
157.
广东省1984至1994年疑似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血清IgG抗体检测结果分析广东省流行病防治研究所(广州,51300)文建华,梁凤屏,杜福,黄满涛,罗会明我省自1983年首次发现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人以来,随即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T),...  相似文献   
158.
人-猪链球菌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猪链球菌是一种人兽共患病原菌,呈世界性分布,其中以北欧和东南亚地区最为突出。自20世纪50年代人们首次发现猪链球菌以来,世界各地均发生因感染猪链球菌而导致大量猪死亡的报道,特别是在养猪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荷兰和英国。因此,该病严重影响了各国养猪业的发展。直到1968年,Perch等在丹麦首次报道了猪链球菌感染人的病例之后,相继又在欧洲、亚洲、澳大利亚、拉丁美洲等部分国家发现猪链球菌感染人的病例。统计数字表明,截止1989年,世界发生人-猪链球菌感染引发的脑膜炎病例共108例。近几年来,人一猪链球菌感染病例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159.
中国的登革热预防控制任重道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登革热是分布广、发病多、危害最大的一种虫媒病毒性疾病[1]。人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并非人人发病。登革病毒感染者大多数以隐性感染为主。部分感染者经过3~15 d潜伏期,以突然高热、剧烈头痛、眼眶后痛、肌肉和关节痛为主要表现,可伴有皮疹和白细胞减少,严重者可出现出血、休克,以致死亡。登革出血热(dengue haemorrhagic fever,DHF)是以高热、出血、肝大、严重病例循环衰竭为特征,病死率高,是较为严重的一…  相似文献   
160.
目的 分析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04~2006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探索减少流脑病例死亡的措施及确定流脑预防控制重点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的资料,对流脑病例死亡情况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中国2004~2006年流脑年均死亡率为0.0135/10万,总病死率为7.88%.流脑死亡病例主要集中在安徽、贵州、浙江、辽宁、四川等省;以<5岁儿童为主;婴幼儿和老龄人群病死率较高.聚集性疫情死亡病例以散居儿童和学生为主.结论 中国2004~2006年流脑报告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表明流脑预防控制取得显著成效.儿童和学生均是流脑的主要高危人群,是预防控制的重点.病死率上升原因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