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9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75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46篇
口腔科学   28篇
临床医学   219篇
内科学   205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30篇
外科学   151篇
综合类   463篇
预防医学   164篇
眼科学   12篇
药学   261篇
  3篇
中国医学   177篇
肿瘤学   4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研究20G直置式留置针代替1.9 FrPICC导入鞘导入导管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家长签单PICC 6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实验组30例,实验组使用20G留置针导入导管,对照组使用1.9FrPICC导入鞘导入导管。结果实验组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静脉炎发生率、穿刺费用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在其它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20 G直置式留置针代替1.9 FrPICC导入鞘导入导管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应用穿刺成功率高,静脉炎发生率低,经济费用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2.
53.
目的探讨中老年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纳入北京医院2008年5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45岁及以上(年龄47~85岁)中老年AITL患者33例,中位年龄64岁,男性54.5%(18例)。收集临床表现、病理、影像及生存资料,分析不同治疗方案的客观有效率(ORR);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率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33例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26.0个月(8.5~43.5个月),1年总生存率66.7%(22例),3年总生存率45.5%(15例),5年总生存率24.2%(8例)。一线CHOP样方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化疗ORR为65.5%(19/29),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4.5%(20/31)。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60岁、Barthel评分≥90分、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2分、贫血、淋巴瘤预后指数(IPI)评分4~5分、接受西达苯胺治疗是影响中老年AITL患者5年生存率的预后因素(χ2值分别为5.103、4.306、6.004、4.030、6.348、4.080,均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和接受西达苯胺治疗是影响中老年AITL患者5年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OR=0.313、4.964,均P<0.05)。西达苯胺治疗组[12例(36.4%)]患者总生存时间优于无西达苯胺组[21例(63.6%)]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ITL临床特征多样且缺乏特异性,初诊多为晚期,5年总生存率较低,60岁以上老年患者预后较差,西达苯胺可改善患者总生存率。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全方位随访管理在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中医药临床研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参加某医院肝病中心临床研究、入组前经肝组织活检证实有肝纤维化的病人198例,按入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全方位随访管理组(观察组,n=98)和一般随访管理组(对照组,n=100),进行1年的随访管理,比较两组病人按时到访率、二次肝穿刺率及服用研究药物依从性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二次肝穿刺率(77.55%)高于对照组(36.00%);观察组1年服药依从性(84.04%)优于对照组(70.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方位随访管理能有效提高病人二次肝穿刺率及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55.
王晖  谢青  金晓龙  蔡伟  林兰意  刘芸野 《肝脏》2008,13(3):219-222
目的探讨全肠外营养诱导新生乳猪线粒体应激介导的肝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以肠内营养乳猪作为对照,建立全肠外营养新生乳猪实验动物模型,喂养7d后获取肝脏组织,分离原代肝细胞,部分肝组织应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肝细胞DNA凋亡条带,通过凋亡蛋白活性测定、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印迹法等检测全肠外营养诱导肝细胞发生凋亡的蛋白表达。结果全肠外营养组乳猪肝细胞活率为(49±21)%,明显低于肠内营养组的(88±14)%(P〈0.05)。全肠外营养乳猪肝组织DNA电泳呈现典型梯形凋亡条带,细胞凋亡ELISA检测发现细胞凋亡定量高达对照组的2.6倍,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3活性也明显升高,与肠内营养相比增高9.9倍,但ATP酶活性下降了24%。Westernblot显示全肠外营养组肝组织中相关凋亡蛋白酶PARP、caspase-9和-7蛋白酶原被活化,Bcl-2蛋白表达量下调,Bax蛋白量表达上调;同时线粒体内细胞色素C释放至胞浆内,使胞浆内细胞色素C表达水平升高。免疫组织化学也显示全肠外营养组Bax表达上调。结论全肠外营养可以损伤肝组织,并通过线粒体应激信号传导通路诱导肝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6.
BV形成免疫耐受是其持续感染的主要原因.树突状细胞(DC)作为体内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在诱导HBV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反应中起重要作用[1].其中外周血DCs前体CD11c+髓样树突状细胞(mDC)主要发挥抗原提呈功能,促进Th1细胞极化和细胞免疫的发生[2].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行全喉切除术后并发造瘘口复发癌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行全喉切除术后并发造瘘口复发癌患者7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针对喉癌SRAL的病情特点,制定专项护理措施。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以及护理前后焦虑情绪变化情况。结果手术后,1例切口感染,无气道阻塞发生,平均住院时间为(33.74±4.05) d;护理前,HAMA评分为(19.24±3.65)分,护理后评分为(12.73±2.61)分,护理后焦虑程度比护理前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全喉切除术后并发造瘘口复发癌患者的病情以及治疗特点,有重点的进行专项护理,能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和气道阻塞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焦虑状况,缩短住院时间,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患者家庭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58.
目的研究联合尾状叶切除的半肝切除术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探讨其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联合部分或全部尾状叶切除的半肝切除术病例,其中原发性肝癌16例、肝转移癌1例、肝门部胆管癌5例、肝内胆管结石4例、肝巨大血管瘤3例、肝炎性假瘤1例、肝外伤1例。结果手术完成时间130~367 min,平均(218±61)min。术中出血80~1 100 ml,平均(350±283)ml,19例患者术中未输血。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5.5%(11/31)。其中,右侧胸腔积液5例;切口脂肪液化2例;轻度肝性脑病1例;胆漏3例,均经保守治疗而痊愈。结论肝脏的良性或恶性病变侵及尾状叶时,实施联合尾状叶的半肝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59.
<正>王晖主任中医师是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拥有宁波市首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临床经验丰富,对肺癌的治疗有独到见解。笔者通过收集、整理王老师治疗的肺癌病例,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关联规则,摸索处方规律及用药经验,提炼经验为临床诊治打下前期基础。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及诊断标准按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诊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