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68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评价盐水灌注导管电隔离心房-肺(或上腔)静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69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男48例,女21例,平均年龄(55±10)岁,平均病史(4.2±1.1)年。所有患者均采用盐水灌注电极进行肺静脉口部节段性消融,电隔离终点为环状标测电极标测的肺静脉电位全部消失。术后随访症状,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图,以无临床症状及无房颤的心电图证据判定为成功。结果69例共电隔离肺静脉206根,上腔静脉11根,右上肺静脉口外点消融1例。即刻电隔离成功率100%,放电时间(2902.0±1326.3)s。随访时间(118.1±69.7)天,成功率71%。结论应用盐水灌注导管电隔离心房-肺(或上腔)静脉消融安全有效,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52.
研究导管射频消融经验性肺静脉电隔离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疗效,2001年8月到2003年12月连续收治的131例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中,107例行经验性肺和/或上腔静脉电隔离。术中只要所标测静脉的肌袖电位明确且与心房之间存在传导关系,以及标测和消融电极导管到位不困难,则行环状电极指导下的节段性消融静脉电隔离。术后不用除β受体阻滞剂以外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症状缓解且无房颤的心电图证据判定为手术成功。结果:107例房颤患者中105例即刻静脉电隔离成功(98%),平均每人行3.3±0.8根肺或上腔静脉电隔离,共隔离静脉352根。21例因房颤复发再次行射频消融心脏大静脉电隔离(20%),3例进行了第3次手术,平均每人共完成1.2±0.5次静脉电隔离术。82例(78%,82/105)手术成功的患者随访13±8个月,66例患者无临床症状及房颤复发的证据(80%)。结论:射频消融电隔离3根以上心脏大静脉可以预防约4/5患者房颤的复发,但是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多次手术。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对评价左心房内小窝形态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2例患者,行M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进行三维容积重建及仿真内窥镜重建.明确是否存在左心房顶小窝及其毗邻关系,并测量其口部最大直径及小窝的深度.结果 42例患者中,发现有22例存在小窝.其中18例位于左心房顶部,3例位于左心耳嵴上,1例位于左心房后壁近二尖瓣处.结论 在正常人群中,左心房内存在小窝的发生率较高,如果消融路径经过这些小窝,可以导致消融线的不连续,使房颤治疗成功率降低.术前评价左心房内结构对指导消融很有帮助.MSCT可作为评价左心房内形态特征的有效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讨血管活性肠肽拮抗剂[D-p-Cl-Phe6,Leu17]-VIP对快速心房肌电重构的影响.方法 成年杂种犬(12只)分别经右股静脉和颈内静脉穿刺放置导管于右心耳(RAA)和冠状静脉窦导管于冠状静脉窦(CS),经右股动脉放置6F猪尾导管于主动脉根部,全麻机械通气(使血氧饱和度保持在95%以上),下行双侧颈交感-迷走神经干分离.右心耳400次/min高频刺激5h,同时给予双侧颈交感-迷走神经刺激(20 Hz),导致二度房室阻滞以上或窦性心率下降大于30次/min.静脉应用美托洛尔(首次静脉推注1 mg/kg,随之给予0.5 mg·kg-1 ·h-1静脉泵维持)阻断交感神经活性.完全随机分2组:对照组(n=6),经主动脉根部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n=6),经主动脉根部首次推注VIP拮抗剂[D-p-Cl-Phe6,Leu17]-VIP 0.5 μg/kg,随后持续注射0.25μg· kg-1 ·h-1;分别在基础状态和心房高频刺激后每小时测量CS及RAA的有效不应期(ERP)、窦性心率及迷走神经刺激时心率.结果 对照组中,基础状态与5h快速心房起搏后窦性心率及交感-迷走神经干刺激时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5h的高频心房起搏和迷走-交感神经干刺激后心房ERP明显缩短[ERP缩短值分别为1 h(-14.5±10.0)ms,2h(-18.4±9.0)ms,3 h(-21.9±11.2)ms,4 h(-25.4±10.3)ms,5 h(-25.9±13.1)ms,P<0.05].实验组中,基础状态与高频心房起搏和交感-迷走神经干刺激后1~5h,窦性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状态下、给予VIP拮抗剂负荷量后、高频心房起搏和迷走-交感神经干刺激后1~5h,ERP没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 VIP拮抗剂[D-p-Cl-Phe6,Leu17]-VIP能抑制高频心房起搏和迷走-交感神经干刺激所致的快速心房电重构.  相似文献   
55.
目的观察心脏不同部位起搏对体表心电图有关参数的影响。方法 10只健康猪,分别在右房(RA)起搏、右室心尖部心内膜起搏(RVEndo)及左室心外膜(LVEpi)起搏,记录并测量不同部位起搏后体表心电图12个导联的QRS波时限、QT间期、JT间期和T波峰-末间期(Tpe),计算Tpe平均值(TpeAVE)、Tpe最大值(TpeMAX)。结果 LVEpi起搏时QT间期、JT间期大于RA及RVEndo起搏时(P均<0.05);LVEpi起搏时TpeAVE,TpeMAX大于RA及RVEndo起搏时(P均<0.05),而RA与RVEndo起搏时此两指标无差异。结论 LVEpi起搏可能会增加健康心室整体复极离散。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围术期抗凝出血风险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491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根据消融围术期抗凝方案分为华法林组278例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组213例。并根据NLR中位数,分别将两组患者分为低NLR和高NLR亚组,记录两组患者围术期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华法林组围术期出血事件24例,新型口服抗凝药组围术期出血事件16例。两组中高NLR患者的出血事件发生率均高于低NLR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在华法林组(OR=2.41,95%CI:1.32~4.43,P0.05)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组(OR=2.37,95%CI:1.03~5.42,P0.05)均可独立预测出血事件的发生。NLR预测华法林组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组出血事件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95%CI:0.59~0.83,P0.05,临界点2.31)和0.73(95%CI:0.59~0.87,P0.05,临界点1.88)。结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射频消融围术期抗凝出血风险随着NLR增高而增加,NLR可成为预测非瓣膜病房颤消融围术期抗凝出血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7.
目的清晰准确地显示肺静脉电位,是成功电隔离肺静脉和正确判断手术终点的关键之一,本文旨在研究心房不同部位刺激在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8.
目的:本研究使用单相动作电位技术(MAP)对在体犬左、右心房肌的复极电生理特性进行研究,以探讨心房肌在房颤(AF)发生中的基质作用.方法:应用单相动作电位技术记录14只犬左、右心房肌的动作电位时程(APD),通过程序刺激记录心房有效不应期(ERP)及相对不应期(RRP),观察左、右心房肌反复心房激动(RAF),在S1S2的早搏刺激后,发生2个以上的连续心房活动)、电交替(S1S1起搏间期缩短的程度达到了某一值可以产生在连续的心房间APD形态和间期的交替变化)及AF的诱发.结果:14只犬左心房APD90小于右心房[(157.4±43.5),(170.9±37.9),P<0.05].S1S2问期递减至(130±32)ms时,可出现RAF,共诱发出15阵RAF,左房11阵,右房4阵,左房RAF的发生率明显多于右房(P<0.05);心房S1S1超速起搏刺激在(162±25)ms产生APD时限和幅度的交替,14只犬共记录13阵电交替(左房8阵,右房5阵).研究中左房刺激发作38阵房颤,明显多于右房23阵(P<0.05).结论:左、右心房肌复极间具有不同的电生理特性,左房较右房更易诱发电交替和RAF,预示心房肌复极的不稳定性,是AF发生和维持的基质.  相似文献   
59.
肺静脉狭窄是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因其症状缺乏特异性或部分患者早期无症状,漏诊、误诊率偏高,早期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治疗策略包括介入及外科治疗,介入治疗为常用方法,但术后再狭窄率偏高,治疗后需密切随访,必要时再次干预治疗,外科治疗对于严重肺静脉狭窄也有良好效果。本文对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肺静脉狭窄的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一个遗传性长QT综合征(LQTS)合并房颤家系的临床特点。[方法]对该家系包括先证者在内的三代44例家族成员进行常规临床检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结果]先证者诊断LQTS合并阵发性房颤。6例临床确诊LQTS,8例疑诊LQTS。先证者母亲有晕厥和房颤病史,包括先证者在内2例LQTS合并房颤,另外1例为持续性房颤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阵发性房速2例,有可疑房颤症状2例。2例青少年家族成员心电图表现早期复极综合征,其中1例有晕厥,疑诊LQTS。[结论]LQTS合并房颤是一种少见的临床情况,同时又合并传导阻滞临床罕见。早期复极综合征可能不一定总是良性临床经过。遗传性疾病的家系研究是进一步基因学 研究的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