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9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38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2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对兔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炎性过程的影响.方法 18 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喂食普通兔饲料)、高脂模型组(喂食高脂饲料)、阿司匹林组(喂食高脂饲料并给予阿司匹林干预),饲养 12 周后处死动物,取主动脉进行病理学检查,采用免疫组化 SP 方法观察各组斑块区环氧合酶 2(COX-2) 的表达、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数量变化.结果 病理学大体观察,对照组、高脂模型组和阿司匹林组斑块/内膜面积比分别为0、(59.6±13.7)%和(49.3±7.8)%,组间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光镜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参数分析显示,斑块最大厚度、管腔狭窄度和斑块所占周径比值 3 个指标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 (P<0.01).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阿司匹林组斑块区 COX-2 表达、巨噬细胞数量明显低于高脂模型组,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也低于高脂模型组.结论 阿司匹林能明显减轻高脂饮食所致的动脉粥样硬化大小及程度.抑制斑块内 COX-2 的表达以及后续的炎症过程可能是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metalloproteinase-9,MMP-9)、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其受体TβR-Ⅰ在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中的表达水平,以及三者与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收集人冠状动脉冠状动脉斑块组织共41例,常规石蜡包埋切片,作苏木精-伊红染色,根据镜下结构将斑块组织分为稳定组和不稳定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MMP-9,TGF-β1,TβR-Ⅰ在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中的表达,并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结果:不稳定斑块内,MMP-9的表达要明显强于稳定性斑块,TGF-β1则明显弱于稳定性斑块,两者在斑块内的表达呈明显的负相关(面密度,r=-0.332,P=0.034;吸光度,r=-0.373,P=0.016),TβR-Ⅰ的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MMP-9,TGF-β1同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MMP-9是形成不稳定斑块的重要的促进因素,TGF-β1则是重要的斑块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03.
单端孢酶烯族真菌毒素是由多种农作物致病菌,如镰刀菌、单端孢霉、木霉等产生的一组倍半萜烯类化合物犤1犦。其中对人畜危害最大的主要是T-2毒素犤2犦,该毒素能抑制蛋白质及DNA的合成,干扰生物体能量代谢,对快速增殖的细胞、组织,如皮肤、肠粘膜、白细胞等有类放射性效应犤3犦。同时已被证实其具有致癌性和致畸性犤4,5犦。近年来,T-2毒素又被确认为大骨节病致病因子犤6犦。因此,确切检出粮食和饲料中的T-2毒素十分必要。有关T-2毒素的检测法大体上可分为生物学检测法、物理化学检测法和免疫检测法。生物学检测法是…  相似文献   
104.
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动脉粥样硬化兔主动脉MMP-2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动脉粥样硬化兔主动脉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及动脉硬化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 24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喂食普通兔料)、模型组(喂食高脂饲料)、阿司匹林组(喂食高脂饲料并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干预),每组8只。饲养12周后处死动物,取主动脉进行病理学检查,分别应用RT-PCR和Western-bolt分析主动脉病灶中MMP-2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病理学大体观察发现,对照组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模型组和阿司匹林组主动脉斑块最大厚度、平均斑块厚度、管腔狭窄度和斑块所占周径比值等4项指标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中MMP-2蛋白和mRNA呈低水平表达,而在模型组中的表达均明显增高,阿司匹林组MMP-2蛋白和mRNA的表达降低(P均<0.01)。结论 MMP-2在正常血管组织中低水平表达,随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加重而升高;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有效地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兔主动脉MMP-2表达,减轻动脉硬化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10%明矾治疗口腔颌面部及体表皮肤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01~2007年收治的114例口腔颌面部及皮肤血管瘤患者,局部注射10%明矾1~2mL,1~2周/次。结果10例未复诊未统计,其余治愈94例,显效10例,治愈率为90.38%,总有效率为100%,观察1~2年无复发或加重。结论10%明矾注射治疗血管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6.
王刚  王琼  姜昕  郑静 《天津医药》2022,50(7):757-761
目的 探究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婴幼儿外周血miR-155与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表达的关系。方法 选取106例RSV毛细支气管炎婴幼儿为研究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组36例、中症组41例和重症组29例。选择健康体检婴幼儿65例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婴幼儿外周血血清miR-155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PDCD4、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Pearson相关分析RSV毛细支气管炎婴幼儿血清miR-155和PDCD4的关系,以及两者与炎性因子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儿血清miR-155水平升高,PDCD4水平降低(P<0.05)。且随着RSV毛细支气管炎严重程度的加重,血清miR-155水平上升,PDCD4水平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血清炎性因子hs-CRP、IL-6、IL-10、TNF-α水平均上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miR-155和PDCD4呈负相关(r=-0.790,P<0.01)。且miR-155与hs-CRP、IL-6、IL-10、TNF-α均呈正相关,PDCD4与hs-CRP、IL-6、IL-10、TNF-α均呈负相关(均P<0.01)。结论 RSV毛细支气管炎婴幼儿血清miR-155、PDCD4水平异常表达,两者呈负相关关系,且其水平与炎性因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7.
目的观察低渗及等渗对比剂对心衰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09年12月于我院接受冠脉造影(CAG)和/或介入治疗(PCI)合并心功能纽约分级Ⅲ~Ⅳ级的患者128例,随机分为低渗组及等渗组。其中低渗组78例,等渗组50例,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72h均测定血清肌酐(Scr)及半胱胺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水平,计算对比剂肾病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Scr及CysC平均峰值水平较术前有所升高,其中低渗组Scr峰值平均升高11.2umol/L,CysC平均峰值增加0.12mg/L;等渗组Scr峰值平均升高10.6umol/L,CysC平均峰值增加0.11mg/L。低渗组对比剂肾病发病率为16.7%,等渗组对比剂肾病发病率为16.0%,二者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低渗与等渗对比剂在心衰患者中对肾功能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8.
我们应用一次性石英玻璃辐照输液器及无菌生理盐水制作的简易胸膜闭式引流术治疗张力性气胸12例,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张力性气胸术后护理也是关键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09.
心房颤动患者临床症状与动态心电变化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心房颤动 (AF)患者临床症状与动态心电变化的关系。记录 6 7例AF病人的 2 4h心电图 ,并记录临床症状及发生时间 ,比较症状发生时动态心电的变化特征。结果 :①持续性AF与阵发性AF相比、夜晚与白天相比、使用与未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相比 ,其病人的平均心室率显著较慢 ,发生长间歇的频次显著较高 ,而不同病因的AF患者之间相比 ,特发性AF其发生长间歇例数及频次均少于其他原因的AF ;②窦性心律转为AF、心室率过快 ( >10 0次 /分 )或过慢 ( <5 0次 /分 )、长间歇 >3s、长间歇连续 3次以上发生均可能导致临床症状的发生 ,其中以心悸、呼吸困难最为常见 ,头晕、黑较少见 ,晕厥最少见。结论 :AF患者的临床症状与AF类型以及一些特征性的动态心电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0.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外科治疗时机尚有争议,可行手术治疗的比例和外科治疗效果尚不十分明确。作者通过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生存率及功能状况分析,回答了上述问题。 作者调查了芬兰Jyvadkyla246000人口中原发性动脉瘤性SAH的497例患者,其中146例是1976年~1978年在赫尔辛基大学神经外科中心救治的,存活了69名;351例是1980年~1987年在Kuopio大学神经外科中心救治的,存活了175名。两组病例均经CT、血管造影、脑脊液检查及尸体解剖确诊。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