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2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5篇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国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的介入治疗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入选2017年中国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俱乐部(CTOCC)的CTO患者40例,分析介入治疗过程的特点以及操作成功率。结果:40例患者闭塞时间为3~56个月,均为首次介入治疗失败者,J-CTO评分均≥3分,术前均行冠状动脉CT检查,双侧造影使用率为100%。通过前向技术成功开通血管23例,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下正向钢丝技术及平行导引钢丝技术为术者最常采用的正向技术,其中5例患者采用正向内膜下重回真腔(antegrade dissection reentry,ADR)技术4例获得成功;逆向导丝通过法成功完成介入治疗14例,使用Reverse CART技术10例。术中使用平均钢丝数为5.07根,术者最常用软导丝是Sion系列钢丝35例(82.5%),其次为Runthrough钢丝22例(55%),再次为锥形导丝Fielder系列钢丝15例(37.5%),成功通过病变5例(12.5%)。使用硬导引钢丝通过病变32例(80%),通过CTO病变术者最常使用的硬导引钢丝为Gaia系列钢丝23例(57.5%),其次为Conquest系列导引钢丝19例(47.5%),再者为Pilot系列钢丝18例(45.0%)。术中微导管使用率为100%,其中Cosair导管最常使用(33例,82.5%)。操作中IVUS使用22例(55%),主要用于判断导丝远端是否位于真腔、植入支架时管腔直径判断及寻找闭塞血管入口。40例患者平均球囊使用3.24个,平均植入支架2.53个,均为药物洗脱支架,PCI成功37例,未成功3例,PCI成功率达92.5%。住院期间无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结论:2017年CTOCC病例介入治疗成功率高于目前国内外CTO介入治疗的平均成功率;这得益于术者经验丰富、术前充分阅片、冠脉CT使用率高、术中IVUS充分使用以及合理的使用导丝、器械及合理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52.
目的为实现准确、可靠地检测脑疲劳,研究基于头动与眼动特征判断受试者脑疲劳程度的方法。方法采集16名男性受试者在36h睡眠剥夺(SD)实验中的头动与眼动信号,进行去噪预处理,并基于主成分分析法(PCA)融合头动与眼动特征,综合判断受试者脑疲劳程度,并对由脑电信号判断的脑疲劳程度、双重任务作业绩效、警戒作业任务模拟测试(PVT)反应时间、主观瞌睡度分值进行比对。结果基于头动与眼动特征能很好地判断受试者脑疲劳程度,且与通过脑电信号判断的脑疲劳程度相关性为0.771±0.030;与双重任务作业绩效变化的相关性为0.665±0.024;与PVT反应时间的相关性为0.812±0.011;与主观瞌睡度分值的相关性为0.682±0.023,且均显著相关(P0.05)。结论基于PCA融合头动与眼动特征能有效、准确检测受试者脑疲劳程度,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3.
目的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内高频旋磨术患者临床资料,评估冠状动脉内高频旋磨术的安全性及短期、长期预后.方法 连续入选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自2001年2月至2013年9月行冠状动脉内旋磨术的患者共77例,分析术前及术后冠状动脉造影资料,收集临床信息,并通过门诊及电话随访评估其预后.结果 手术成功率为93.5%,住院期间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为3.9%,其中心肌梗死1例(1.3%),再次介入治疗及外科旁路移植治疗3例(3.9%);1年随访发现,严重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MACCE)为13.0%,其中急性心肌梗死(MI)发生率为1.3%,靶病变血运重建(TLR)率为9.1%,心源性死亡率为3.9%;在中位时间为1 042 d的长期随访中发现,MACCE发生率为18.2%,其中MI为3.9%,TLR为10.4%,心源性死亡率为5.2%,根据Kaplan-Meier估测长期无MACCE生存率为(53.5±14.4)%.将置入裸金属支架(BMS)患者除外后,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患者1年MACCE为4.8%,其中TLR为1.6%,长期随访MACCE为12.9%,TLR为4.8%.结论 冠状动脉内高频旋磨术后置入支架的手术成功率高,其中置入DES患者的短期及长期预后均较好.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最近研究发现新型趋化因子Fractalkine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免疫发病有关,我们对临床各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循环可溶性Fractalkine(sFractalkine)水平进行了观察.方法 选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56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 20例,不稳定心绞痛(UP)36例,同时以25例稳定性心绞痛(SAP)作为对照,所有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其中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行血管内超声检查,对斑块性质做出判定;ELIZA法检测外周血sFractalkine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 AMI组sFractalkine水平(900.9±66.6)pg/ml显著高于UP(F =4.21,P=0.0008)及SAP组(F =4.85,P=0.0006),血管内超声确定有斑块破裂的UP患者sFractalkine水平(717.8 ±49.1)pg/ml显著高于UP组无斑块破裂者(610.9 ±34.8)pg/ml(F=2.21,P=0.03),sFractalkine水平与hs-CRP呈显著正相关(r=0.329,P=0.003).结论 sFractalkine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免疫发病,尤其是在斑块破裂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5.
56.
刘亚平  姚康  徐标 《现代医学》2003,31(3):163-164
目的 通过测定糖尿病患者血小板一氧化氮合酶 (NOS)活性 ,探讨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激活的机制。方法 晨取 16例 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静脉血 ,利用凝胶色谱柱法收集血小板 ,同位素二步色谱法测定血小板NOS活性。 8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结果 糖尿病患者血小板NOS活性明显低于正常人 (P <0 0 1) ,组胺刺激后仍低于正常人 (P <0 0 5 )。结论 血小板NOS活性降低是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活性增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7.
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出台以后 ,我们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关于军队医院要积极参与地方社会医疗制度改革”的要求 ,主动适应形势 ,积极参与此项工作的开展。1 领导重视 ,全体动员我院是战争年代成立的一所红军医院。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 ,  相似文献   
58.
置目的利用双核素(201T1及18F-FDG)SPECT方法评价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和存活心肌的影响。方法40例首次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成功完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将其随机均分为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同时,经微导管于梗死相关动脉内支架远端注入自体BM-MNC悬液或等量的肝素 0.9%氯化钠溶液。研究终点为PCI术后6个月时双核素(201T1及18F-FDG)SPECT测定存活心肌的变化。结果随访6个月时,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有显著提高,但移植组患者的改善幅度(△LVEF)更大[(7.6±2.8)%比(3.0±2.8)%,P<0.01]。20T1-SPECT显示移植组患者左心室心肌灌注明显改善,心肌灌注缺损面积减少(6.7±3.0)%,同时18F-FDG-SPECT显示梗死边缘区心肌灌注-代谢不匹配面积明显增加,提示存活心肌明显增加。结论自体BM-MNC移植可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边缘区心肌灌注,增加局部存活心肌,提高左室功能。  相似文献   
59.
骨碎补作为补肾强骨、活血化瘀类的代表中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是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关于骨碎补的基础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众多学者从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向出发,研究骨碎补对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分化水平的调节能力,并在信号传导通路方面探讨骨碎补通过BMP-Smads信号通路、OPG/RANKL/RANK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等对机体骨代谢水平的调控机制。大量的实验研究从不同层面论证了骨碎补在调节骨代谢平衡、改善骨质疏松方面的作用。虽然骨碎补在临床治疗与实验中被广泛研究,但是其对于细胞的机制研究及信号通路研究仍待总结,尤其是对于激活还是抑制Notch信号通路来发挥作用尚需进一步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注射治疗慢件缺血性心脏病猪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健康小型猪20只,成功建立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动物模型后4周,存活1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G-CSF皮下注射组和G-CSF冠状动脉内注射组,每组6只.冠状动脉内注射组按照60μg/kg经冠状动脉内一次性给予G-CSF,皮下注射组按照5μg·kg-1·d-1连续5 d皮下注射G-CSF,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于动物模型建立前、术后4周及8周分别行冠状动脉造影、99m 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氟-18氟化去氧葡萄糖(18F-FDG)心肌双核素显像(DISA-SPECT)和首过延迟心肌灌注磁共振扣描(MRI),观察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损伤面积、心肌灌注面积及存活心肌的变化,并行血管、心肌病理学检查,观察新牛血管及心肌凋亡情况.结果冠状动脉内注射G-CSF后,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猪外周血G-CSF峰值时间为G-CSF动员后5 d,而皮下注射G-CSF峰值出现在动员后7 d,但两组间G-CSF峰值水平未见显著差别[(554.2±54.1)pg/ml比(590.8±87.9)pg/ml,P>0.05].流式细胞分析显示,皮下注射途径和冠状动脉内注射G-CSF后,外周血 CD34+细胞比例与CD34+/CD133+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CSF皮下注射组和G-CSF冠状动脉内注射组靶病变血管远段狭窄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I结果显示,G-CSF冠状动脉内注射组和G-CSF皮下注射组治疗4周后LVEF较动员前均明显改善(P<0.01),G-CSF冠状动脉内注射组和G-CSF皮下注射组改善幅度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比G-CSF皮下注射组比G-CSF冠状动脉内注射组:-2.5%±0.8%比5.8%±1.2%比5.0%±1.0%,与对照组比较P均<0.01),但两种途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G-CSF冠状动脉内注射组和G-CSF皮下注射组梗死心肌而积均显著减少,左心室重构均显著改善,存活心肌数量均显著增加,血管新生均增加,均抑制心肌细胞凋亡,两种途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冠状动脉内注射G-CSF与皮下注射同样安全有效,可以改善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小型猪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