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0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5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评估我国5种探亲避孕药的有效性、副反应、安全性及可接受性。方法:检索相关文献并对纳入评估系 统的探亲避孕药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检索到50篇相关文献,11篇文献被纳入本评估,其中4篇为无对照的临床 试验,7篇为一期临床试验。根据有限的资料分析,探亲避孕片1号及53号探亲抗孕片早期服用方案的避孕失败率 在3.5~16.4/100妇女年之间。一期临床试验显示服用53号探亲抗孕片后并不能完全抑制排卵。53号探亲抗孕片 还可能抑制乳汁分泌。未检索到探亲避孕片1号及53号探亲抗孕片现用方案及炔诺孕酮速效避孕片、左炔诺孕酮速 效避孕片和炔诺酮探亲丸临床资料。结论:建议在较短时间内逐渐停止使用探亲避孕药。如果需要保留部分探亲避 孕药,需要对其有效性、副反应、安全性重新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2.
农村已婚育龄妇女避孕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农村已婚育龄妇女避孕现状及避孕选择影响因素。方法:在全国按省、县、乡、村分层整群抽样,调查发8个省20~50岁育龄群众的家庭和个人情况。结果:农村已婚育龄妇女避孕率为87.1%,已育者避孕率90.7%,未育者避孕率15.1%。可逆性方法如宫内节育器(IUD)、避孕套等占避孕方法构成的3/4以上。高龄、务农及文化水平低者绝育比例较高;低龄、非农职业及文化水平高者使用可逆避孕方法比例较高。不了解避孕方法副作用使用者占21.6%,由医生决定避孕方法比例最高(40%)。结论:年龄、工作、生育史、文化水平、避孕决定者等因素影响农村育龄妇女的避孕选择。农村避孕服务应加强可逆性避孕方法的服务能力建设和供应品种的多样化,为不同特征和需求的对象提供个性化服务。  相似文献   
53.
城镇已婚育龄妇女避孕方法选择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城镇妇女避孕方法选择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调查辽宁省皇姑区、山东省临淄区和陕西省灞桥区部分社区20~50岁育龄群众避孕方法选择情况。结果:共调查已婚育龄妇女1807人,平均年龄39.7岁,高中及以上文化71.9%;现避孕率为82.4%;避孕方法构成以宫内节育器(IUD)为主(75.6%),避孕套使用率为18.6%,其它避孕方法使用比例少;高龄、低文化程度、职业人群、有一次活产史及无人工流产史者使用IUD的比例较高;育龄妇女选择避孕方法主要关心有效性、安全性和便捷性,卫生机构、计划生育机构及超市等商业机构为避孕方法的重要获取渠道。结论:参与调查城镇育龄妇女的避孕率较高且以IUD为主,不同特征对象的避孕率及避孕方法构成不同。今后应加强对重点人群的避孕宣教与指导,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提供个性化计划生育服务,提高群众对计划生育服务的信任度与利用度。  相似文献   
54.
目的:了解宫内节育器(IUD)使用者围绝经期取器与检查的相关知识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以更好地为围绝经期妇女开展计划生育服务。方法:以上海市静安区常住居民中已放置IUD的40~55岁女性为研究对象,以街道为单位进行等比例分层随机抽样,采用自编问卷调查1500人,内容包括个人特征、IUD相关知识和定期检查情况等。结果:实际调查1462人,其中81%的对象了解现用的IUD使用期限,87%的对象了解闭经6~12个月应取器,使用者的年龄、职业和置器时医生的宣传教育是上述知识知晓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使用者置器后第1年、调查前3年内定期检查率分别为83%、68%,定期检查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职业、文化程度以及置器时医生的宣传。结论:提高IUD相关知识知晓率及定期检查率的重点人群是受教育水平低者以及工人、农民,规范技术人员在置器时的宣传教育服务有助于提高妇女知识获取以及置器后的定期检查率。  相似文献   
55.
我国常用口服避孕药和宫内节育器系统评估的结论和建议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本文将“我国常用口服避孕药和宫内节育器系统评估”的各项报告中的数据和项目执行过程中国内外专家就此得出的结论和建议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6.
三种男用避孕套使用不良结局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中国已婚夫妇对使用避孕套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同时比较三种表面类型不同的男用避孕套在已婚夫妇使用中的不良结局。方法:运用交叉设计研究方法探讨三种男用避孕套(光滑型、颗粒型、螺纹型)在已婚夫妇中的使用不良结局(避孕套破裂、滑脱、阴道出血和阴道疼痛)。数据分析采用条件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法。结果:488对夫妇在四个月中使用了7482只避孕套。57.2%妻子和52.7%丈夫能认识到避孕套在家庭中预防性病、艾滋病的作用。使用不方便、影响性快感,价格因素是影响避孕套使用的主要原因。使用不良结局:意外妊娠发生率为0,避孕套破裂率1.20‰,滑脱率4.01‰,阴道出血率3.34‰,阴道疼痛率9.36‰。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没有显示避孕套类型与使用不良结局有关,两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颗粒型比光滑型避孕套发生使用不良结局的危险高;丈夫避孕套知识得分低者发生使用不良结局的危险性高。结论:已婚夫妇中避孕套使用的不良结局发生率较低,与其稳定的性生活模式有关,结果不适合推广到其他人群。颗粒型避孕套是否使不良结局的发生率提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溶脲脲原体(UU)感染与精子密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在上海同济医院和仁济医院男科两研究中心就医,年龄在20-45岁的对象共346例,分为UU阳性和阴性两组,比较两组对象精子密度,应用混合线性模型-协方差分析,调整中心和禁欲时间计算修正均数;并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控制混杂因素影响。结果:UU阳性对象精子密度均值为47.97×106/ml,而阴性对象为61.49×10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控制禁欲时间、研究中心、居沪年限、年龄、独用卫生间、饮酒史等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显示,UU感染对象的精子密度仍然较低(P<0.05)。结论:UU感染与精子密度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58.
目的评价项目规范试用对宁夏穆斯林地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质量的影响和项目规范的可接受性。方法对宁夏穆斯林地区项目现场开展干预研究。根据基线评估结果,制定和试行项目规范,形成以建立相关的质量管理制度,加强技术人员业务培训,规范服务过程,完善服务记录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干预方案。运用定性、定量研究方法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经过项目干预,机构服务环境改善,内部管理与外部监督机制初步建成;技术服务术前术后的咨询指导、服务记录、术前准备、消毒隔离与感染控制、无菌操作、术后观察与康复指导等服务过程得到了重视;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服务能力及服务记录较前规范,专业知识测试总分由基线的平均39.03分增加到终末的平均79.30分,项目干预组服务记录填写评分高出对照组10分;项目规范的适用性得到了使用者的肯定,终末评估时群众对技术服务的满意度较基线时有所提高(71.5%vs.57.7%)。结论项目规范与综合干预可以有效提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能力和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59.
目的: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男性生殖道感染(RTI)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2009年调查我国九省市育龄男性家庭及其生殖健康状况。以对象自诉过去1年曾发生的RTI症状为分析指标,采用χ2及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13794名育龄男性,其中6.1%自报过去1年中曾发生RTI感染症状,未婚者RTI发生率为2.8%,已婚者为6.8%。仅约50%的感染者曾经就医,未婚者就医和治愈率比已婚者低。多水平logistic模型分析表明,男性RTI的发生除与婚姻、职业及烟酒行为有关外,还与家庭饮用水类型、排烟措施相关。男性RTI发生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结论:男性RTI发生水平较高但就诊率低,地区差异明显,预防重点为农村、家庭卫生条件差且有不良嗜好的已婚男性,RTI防治知识和患者治疗率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60.
目的分析父母亲生育年龄等围孕期因素与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的关联性。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2月期间就诊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且被诊断为ASD 的2~6岁儿童(病例组, n=104), 对照为同期就诊于上海静安寺街道/上海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6岁非ASD儿童(对照组, n=149)。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父母亲年龄等围孕期因素与儿童ASD间的关联性。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父亲生育年龄≥35岁(OR=3.65, 95%CI=1.19~11.15, P=0.023)、父母亲孕前或孕期患病(OR=3.34, 95%CI=1.41~7.94, P=0.006)以及儿童性别为男孩(OR=5.84, 95%CI=2.98~11.44, P<0.001)与儿童ASD患病风险增加相关。父亲生育年龄≥35岁的男童比父亲生育年龄<35 岁的男童、父亲生育年龄≥35岁的女童患ASD的风险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 P=0.006)。结论父亲生育年龄与儿童ASD患病风险相关, 且男童中的作用可能更明显, 但需要前瞻性、大样本流行病学研究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