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29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8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88篇
药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51.
2009年上海市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2009年上海市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特征,探索疾病流行规律,为进一步完善相关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病例咽拭子开展甲型H1N1流感核酸检测,并采用流行病学描述方法对2009年5-9月上海市确诊病例开展流行病学研究及相关因素分析。结果2009年5月25日上海市确诊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截至11月19日24时,上海市共报告1656例确诊病例,重症病例4例,无死亡病例。对最初315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以输入性为主(296例,93.97%),主要来源于澳大利亚(139例,44.13%)和美国(43例,13.65%)。病例的发现主要通过流感监测系统、口岸检疫、发热门诊和集中医学观察点4种途径,发病对象年龄段以10~29岁青少年为主(64.73%),有性别差异(P=0.003)。追踪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共5224人次,包括20名医务人员,无医务人员感染。结论疫情已进入快速增长期,甲流在上海社区间暴发的风险正在日益增加。  相似文献   
52.
甲型肝炎疫苗接种流行病学效果和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 观察本市国产甲肝减毒活疫苗免疫和流行病学效果 ,分析不同年龄组甲肝疫苗接种的经济效益。  [方法 ] 以整群随机分组方法观察接种组与对照组甲肝发病率 ,检测部分易感者的免后抗体水平 ,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计算各年龄组效益费用比 (BCR)和净成本效益比 (NB)。  [结果 ] 对照组发现甲型肝炎 2 2例 ,接种组未发现甲肝病人 ,保护率为 10 0 %。免后 3个月抗体阳转率为 94% ,抗体滴度随时间缓慢下降 ,至 6 0个月抗体阳转率为 41.74% ,但仍有很好保护效果。甲肝疫苗接种后成本效益比值 ,5岁以下年龄组BCR均小于 1,10~ 39岁年龄组BCR均大于 1,其中 2 0~ 2 9岁组经济效益最高。  [结论 ] 本市预防接种甲肝疫苗能获得正效益 ,10~ 39岁组是首选接种人群 ,其中 2 0~ 2 9岁是重点接种对象  相似文献   
53.
[目的]分析1990-2006年上海市急性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时间序列,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用1990-2006年上海市人口及疫情报告资料,按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结合时间序列分析本市病毒性肝炎发病情况。[结果]1990-2006年乙型肝炎成为本市人员发病的主要型别肝炎。本市人员急性病毒性肝炎存在冬春季发病小高峰;地区分布以崇明县最高;发病以青壮年发病为主,20~49岁组占病例总数的69.58%;职业构成以工人、农民和干部、职员为主,占病例总数的66.63%。[结论]本市病毒性肝炎发病率逐年下降,但乙型病毒性肝炎仍是防治重点,应采取乙肝疫苗接种等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4.
上海市不同人群HGV和TTV感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上海市一般人群和高危人群中HGV和TTV的感染状况。[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挑选一般人群和高危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抗-TTVIgM、抗-TTVIgG和抗-HGVIgG。[结果]本市一般人群抗-TTVIgG和抗-HGVIgG的阳性率分别为20.9%和37.5%;血透患者抗-TTVIgM、抗-TTVIgG和抗-HGVIgG的阳性率分别为:26.2%、24.6%和41.5%;性病患者抗-TTVIgG和抗-HGVIgG的阳性率分别为:19.8%和24.2%;慢性肝炎患者抗-TTVIgM、抗-TTVIgG和抗-HGVIgG的阳性率分别为:47.0%、33.3%和45.5%;急性肝炎患者抗-TTVIgM、抗-TTVIgG和抗-HGVIgG的阳性率分别为:41.7%、25.0%和25.0%;医务人员抗-TTVIgG和抗-HGVIgG的阳性率分别为4.4%和23.3%。[结论]本市一般人群和高危人群存在水平不等的HGV和TTV感染。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索上海市建立基于电子病历直推的传染病报告管理模式。方法 建立以ICD10诊断编码与传染病病例报告触发标准为技术支撑、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为介质、基于电子病历直推的传染病报告管理方式。结果 基于电子病历直推的传染病报告管理方式提供智能提示病例报告、推送信息功能、优化质量控制管理方法, 与其他业务系统推送信息、开展预警。结论 基于电子病历直推的传染病报告管理模式改变并优化传染病报告和质量控制方式, 为实现区域信息共享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6.
目的 对上海市一起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在潜伏期传染的聚集性疫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明感染来源和病例传播链。方法 按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三版)要求,2020年1月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5例病例开展个案调查,采集鼻咽拭子和痰液等标本,采用real time 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追踪排查密切接触者并采取隔离医学观察,调查病例间的流行病学联系,分析传播链等,并及时落实相关防控措施。结果 病例一于2020年1月20日发病,有与COVID-19确诊病例共同环境的暴露史,2月1日确诊;病例二于1月22日发病,1月27日确诊;病例三于1月25日发病,1月30日确诊;病例四于1月20日发病,2月1日确诊;病例五于1月23日发病,1月31日确诊。5例病例中,除病例二死亡外,其余4例病例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本起疫情中,排除其他的共同暴露因素后,1月19日病例一和病例二及病例三参加了6 h的聚会,病例一在潜伏期内可能造成病例二和病例三的感染,这是流行病学调查的关键节点。结论 COVID-19病例在潜伏内可能具有传染性,这对后面的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一定的警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7.
上海市CDC试点实施了成年人急性呼吸道感染综合监测,对流感样病例(ILI)和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SARI)开展主动监测和多种呼吸道病原体的检测鉴定。在2019年172例ILI中以流感病毒感染为主,其中新甲型H1N1型、H3N2亚型和B/V亚型流感病毒的检出阳性率分别为30.81%、14.53%和30.55%,新甲型H1N1型的流行高峰为第一季度。肠道病毒/人鼻病毒总检出阳性率为6.40%,高峰在第三季度。腺病毒总检出阳性率为4.65%,高峰在第二季度。人类冠状病毒OC43型2份、HKU1型和NL63型各1份、229E型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17.44%,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为9.88%;1 447例SARI病例也以流感病毒感染为主,其中新甲型H1N1型、H3N2和B/V亚型流感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5.46%、1.73%和0.30%,新甲型H1N1型流感流行高峰也为第一季度,检出阳性率为17.50%。肠道病毒/人鼻病毒总检出阳性率为2.97%,高峰在第一季度。肺炎支原体检出阳性率为3.25%,军团菌检出阳性率为1.04%。检出人类冠状病毒229E型5份、OC43型10份、HKU1型7份、NL63型6份;细菌培养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8株,铜绿假单胞菌4株,肺炎克雷伯菌3株。通过开展主动监测,不仅发现了个别少见的新发传染病如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同时也初步掌握了上海市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病原谱特征及其季节性变化趋势。近年来,通过逐步增加监测哨点医院,不断改进监测方法,尤其是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过程中在全市推广了基于医院HIS系统的监测信息上报系统,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市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综合监测网络,为开展新发呼吸道传染病主动监测预警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58.
目的分离鉴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粪便标本中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并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方法利用Vero E6细胞对收集到的SARS?CoV?2核酸阳性粪便标本开展病毒分离,对产生细胞病变的培养物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免疫荧光抗原检测、病毒含量测定及全基因组测序分型。收集每代细胞培养物后进行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50)实验。结果8份粪便标本经处理后分别接种Vero E6细胞,培养48 h,1份标本在Vero E6细胞上发现明显细胞病变。8例COVID?19患者粪便病毒核酸阳性标本中分离到1株SARS?CoV?2,阳性分离率为12.5%。病毒能稳定传至第3代,P1代病毒TCID50为104.0/0.2 mL,P2代病毒TCID50为104.5/0.2 mL,P3代病毒TCID50为104.75/0.2 mL。8份粪便样本中仅1份有SARS?CoV?2活毒的复制扩增,传代培养的核酸检测Ct值约为10。该分离株的序列与Wuhan?Hu?1株序列(GenBank MN908947)的同源性>99.99%。结论从COVID?19患者粪便中分离到SARS?CoV?2活毒株,COVID?19患者中不仅存在粪便排毒的现象,且有活病毒存在。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探讨上海市作为特大城市对急性传染病防控的挑战和问题。方法 2019年5月30日上海市发生一起输入性皮肤炭疽疫情,上海市CDC对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处置,在疫情发生后,上海市CDC收集皮肤炭疽患者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同时采集患者伤口创面标本和血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该患者的7份伤口创面标本中,6份炭疽芽胞杆菌核酸检测阳性;双份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炭疽芽胞杆菌抗体滴度增长4倍,上海市CDC对该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对其接触者进行了观察。经治疗,病例康复,19例接触者无续发病例出现。结论 上海市有必要加强临床医生对新发传染病的培训,对输入性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疾病的发病、传播和死亡。同时需要多部门联防联控,预防和控制继发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60.
目的研究2015-2021年上海市成年人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副流感病毒(PIV)的感染特征和流行规律, 为PIV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5-2021年在上海市13家医院就诊和住院的成年人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 对纳入病例进行信息登记和采样, 采用多重PCR技术进行常见呼吸道病原体的检测。结果共纳入5 104例成年人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 病原总阳性率为29.37%(1 499/5 104)。PIV阳性率为2.61%(133/5 104), 在流感样病例(ILI)和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SARI)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32%(55/2 369)和2.85%(78/2 735)。其中, 以PIV3为主, 占62.41%(83/133), 其次是PIV1(18.80%, 25/133)、PIV2(9.77%, 13/133)和PIV4(9.02%, 12/133)。133例PIV阳性病例的发病时间主要分布在第二、三季度, 占62.41%(83/133), 各季度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78, P<0.001)。133例PIV阳性病例中与其他呼吸道病原体混合感染占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