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1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88篇
内科学   26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7篇
综合类   71篇
预防医学   23篇
药学   30篇
  1篇
中国医学   21篇
肿瘤学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21.
<正>多媒体教学是运用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1]。笔者所在科是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全军医学专科中心,近年来,笔者运用多媒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及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对脂肪移植术后血管新生及脂肪成活的影响。方法取乳房切除术患者自愿捐赠的脂肪组织,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ADSCs,取第3代细胞进行实验;同时制备游离脂肪颗粒。取健康4~6周龄雄性裸鼠80只,随机分为4组(n=20),分别于裸鼠背部皮下注射1 m L脂肪颗粒+0.3 m L生理盐水(对照组)、1 m L脂肪颗粒+2×106个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0.3 m L生理盐水(ECs组)、1 m L脂肪颗粒+2×10!6个ADSCs+0.3 m L生理盐水(ADSCs组)、1 m L脂肪颗粒+1×10~6个HUVECs+1×10!6个ADSCs+0.3 m L生理盐水(ADSCs+ECs组)。注射后观察各组裸鼠存活情况,大体观察背部移植区色泽、形状。2、4、8、12周时背部移植区行超声影像学观察,取标本采用排水法测量其体积,组织学观察移植脂肪大体结构变化情况,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血管新生情况。结果各组裸鼠均存活至实验完成。移植后各时间点各组超声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移植脂肪内部均未见明显血流信号,未见囊肿、钙化、实性占位等异常表现。移植后各时间点,ADSCs组及ADSCs+ECs组移植脂肪体积均高于ECs组及对照组(P0.05);且8、12周时ADSCs组明显高于ADSCs+ECs组(P0.05)。HE染色示移植后各组组织学形态变化趋势相似,但ADSCs组组织重塑速度快于其他各组。免疫荧光染色示随时间延长各组新生血管逐渐增加,各时间点ECs组、ADSCs组、ADSCs+ECs组微血管密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4周时ADSCs组微血管密度高于ECs组及ADSCs+ECs组(P0.05);8、12周时ADSCs组及ADSCs+ECs组高于ECs组(P0.05),ADSCs组及ADSCs+ECs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SCs可提高移植脂肪存活率,且该促进作用可能与促进血管新生相关。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己酮可可碱(PTX)对内毒素血症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直接注射内毒素的方法建立大鼠急性内毒素血症模型。1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①假手术组(S);②内毒素组(L);③PTX组(P)。以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心肌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核因子-κB(NF-κB)表达。结果内毒素组血清TNF-α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明显增强(P<0.01),心肌组织中ICAM-1、NF-κB蛋白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也明显增强(P<0.01);予PTX干预后,血清TNF-α水平和心肌组织中ICAM-1、NF-κB蛋白水平与内毒素组比较明显减弱(P<0.01)。结论血清TNF-α及心肌组织中ICAM-1、NF-κB参与了内毒素所致心肌损伤,PTX可以下调TNF-α、ICAM-1及NF-κB,表达,减轻内毒素对心肌组织造成的损伤,保护心肌组织。  相似文献   
24.
解放军153中心医院手外科成立以来,始终抓住科研工作不放,科室形成了浓厚的科研氛围。全科17名护士人人写论文,个个搞科研,三年来该科护理组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椎间盘炎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对48只新西兰兔采用直视下向椎间盘内注入细菌方法,制作椎间盘炎模型,并随机分为保守治疗组、早期手术治疗组和延期手术治疗组。比较这3种方法对兔椎间盘炎治疗的效果。结果:早期手术治疗组影像学表现为椎间隙变窄,后期出现椎间融合。组织学检查显示髓核组织被纤维组织取代,未见软骨终板破坏,细菌培养阴性。保守治疗组,椎间隙变窄,椎体骨质破坏及增生,椎间融合少见,细菌培养可见阳性。延期手术组影像学及组织学表现与保守治疗组相似,但细菌培养阴性。早期手术治疗组在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和血沉降至正常时间方面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F=90.57,87.56,P<0.01),后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6.97,P>0.05)。结论:早期手术治疗方法能迅速解除症状,治疗效果优良,是治疗术后椎间盘炎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26.
乳头溢液的超声与纤维乳管镜对比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评价超声对乳头溢液相关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对乳头溢液患者进行观察,结合手术和病理结果与纤维乳管镜检查进行对比。分析乳头溢液患者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探讨超声诊断优势和不足。结果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超声诊断正确率为67.86%,纤维乳管镜的诊断正确率为89.29%,导管内癌的超声诊断正确率为54.55%,纤维乳管镜的诊断正确率为90.91%。结论超声能准确地显示扩张的导管,但对导管内肿瘤的诊断正确率低于纤维乳管镜,结合纤维乳管镜能为手术提供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27.
乳腺粘液腺癌的超声诊断及误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乳腺粘液癌的病理学特性和超声声像图表现,解释其病理学特性是超声诊断敏感性低的客观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2006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乳腺粘液腺癌56例68个病变的声像图表现和病理资料。结果56例乳腺粘液腺癌中,术前超声检出乳腺病变的敏感性为98.5%(1/68个包块漏检),但术前超声提示乳腺癌的敏感性仅33例(59%),漏诊病例23例(41%)。病理学上,乳腺粘液腺癌属于特殊性的浸润性乳腺癌,包块生长缓慢,约半数呈膨胀性生长,境界清楚,甚至假包膜形成,肿瘤富含粘液,质地较软,容易被误诊为富含粘液的纤维腺瘤。结论乳腺粘液癌特殊的病理学特性是超声容易误诊的客观原因,影像学医师在推断引起影像学改变的病因或病理时应该使用较为客观的诊断术语。  相似文献   
28.
注射式隆乳术后哺乳期并发症的超声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超声在诊断注射式隆乳术后哺乳期并发症的价值.方法总结注射式隆乳术后并发哺乳期感染的超声声像图特征,结合临床、手术和病理结果进行相关的分析.结果患者的超声声像图类似急性乳腺炎和乳腺脓肿,手术及病理证实了感染的存在和对组织的损害,手术不能将假体完全清除.结论超声是诊断注射式隆乳术后哺乳期并发症的首选检查方法,术前能提供准确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术后能准确评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己酮可可碱(pentoxifylline,PTX)对脓毒症大鼠肠热休克蛋白70(HSP 70)、核因子-κB(NF-κB)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盲肠结扎穿孔(CLP)制备脓毒症大鼠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S)、脓毒症组(CLP)、治疗组(PTX,CLP术后经颈外静脉注射PTX).ELISA测定血浆TNF-α水平,原位末端缺口标记法(TUNEL)检测肠上皮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肠组织内HSP 70和NF-κB蛋白表达,黄嘌呤氧化酶法测肠组织内SOD活性.结果 脓毒症时,血浆TNF-α、肠上皮细胞凋亡和肠组织内HSP 70、NF-κB水平明显增加,而肠组织内SOD活性降低(均P<0.01).经过PTX处理后,肠组织内HSP 70水平进一步增加(P<0.01),血浆TNF-α、肠上皮细胞凋亡和肠组织内NF-κB水平明显降低,肠组织内SOD活性增加(均P<0.01).结论 PTX可以通过增加肠组织内HSP 70水平,发挥其内源性保护作用,进而抑制NF-κB,减轻肠上皮细胞凋亡,保护肠组织.  相似文献   
30.
丹参酮ⅡA对乳腺癌抑制作用的体内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丹参酮ⅡA在乳腺癌裸鼠模型体内的抗肿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建立雌激素受体阳性细胞株MCF-7和雌激素受体阴性细胞株MDA-MB-231的裸鼠乳腺癌模型.分组分别以腹腔注射丹参酮ⅡA 30 mg/kg 4周;他莫西芬灌胃1 mg/kg 4周和溶剂对照处理.取瘤体标本称重、流式细胞法分析肿瘤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测量标本的p53、bcl-2、cerbB-2的表达并行半定量分析观察变化情况.结果 在MCF-7组丹参酮ⅡA体积抑瘤率33.64%、瘤重抑瘤率32.24%;在MDA-MB-231组,丹参酮ⅡA体积抑瘤率达38.34%,瘤重抑瘤率39.82%,两种模型与他莫西芬组和溶剂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分析显示,丹参酮ⅡA在两种模型中均可上调肿瘤细胞凋亡分数(MCF-7组48.31%±5.84%、MDA-MB-231组50.25%±5.03%),较对照组及他莫西芬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 显示,在两种细胞株瘤体中,丹参酮ⅡA组与溶剂对照组比较,p53和bcl-2表达下调(P<0.05),cerbB-2的表达强度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丹参酮ⅡA在乳腺癌MCF-7和MDA-MB-231细胞株裸鼠模型体内有明显的抑制肿瘤生长作用,且作用强于他莫西芬.其机制可能与诱导凋亡、下调bcl-2和p53的表达水平有关,而与cerbB-2的表达水平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